查看原文
其他

集体亮相!小麦育种高地的“西农家族”!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03

﹏﹏﹏﹏


我敬重沉甸甸的麦穗,

虽然丰盈饱满,头却垂得很低。

它的目光注视的永远是它脚下的土地,

它把内心的火热和骄傲都化成了金灿灿的麦穗,

外表却是一身沉静的绿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出自西农的当家品种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是西农的种子。

  在物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中,后稷的传人们如何谱写出了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小麦育种富民强国之为的“西农故事”?



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赵洪璋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而老百姓则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以“碧码1号”“丰产3号”“矮丰3号”为代表的三批上台阶品种,实现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数次更新换代,被誉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三个里程碑”!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研究员,“小偃6号”成为当时陕西省小麦主栽主品。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时间。



  20年里,宁锟共主持选育了10多个小麦新品种,每个品种一经面世即成为陕西省的主栽品种,其中“陕农7859”在陕西和黄淮麦区6年推广4800万亩,分别荣获农业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选育的“陕229”自1993年起推动了陕西第五次品种大更换,成为当时陕西省最大的主栽小麦品种和苏北的主栽品种。



  李璋主持选育出“小偃107”“小偃168”“小偃22”“小偃15”“小偃128”等5个新品种,其中“小偃107”成为当时陕西省种植面积仅次于“小偃6号”的第二大小麦主栽品种。



  中国染色体工程育种界的巾帼女将薛秀庄研究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创制出20个连续稳定自交结实的阿勃小麦缺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次利用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陕麦8003”等一批优质品种和种质材料。


将梦想变成现实


  在已经退休的老一辈小麦育种科学家里,还有开创杨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奠定了小麦三系杂交种选育研究基础的小麦遗传学家李正德教授

  王玉成研究员,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对小麦品种的要求,对以后的小麦育种和推广起到了指导作用。他选育的“泾惠26号”“泾惠30号”小麦品种于上世纪50、60年代在关中渭北塬地区推广百万亩以上。



  巾帼女将陈漱阳,成功培育出小偃系列小麦等多批优良品种的基础。70年代后期,她开展了小麦与禾本科草的杂交研究,为小麦远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宝贵的种质资源,开拓和丰富了远缘杂交的方法及遗传理论。

  在小麦育种这个军团中,荣退多年的老一辈育种工作者中还有传承赵洪璋教授育种方向的朱庆麟、耿志训、张海峰、许志鲁,开创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杂交育种及其遗传规律研究的创始人钟冠昌、穆素梅等老专家。



  还有宋哲民、王鸣岐、董安书一大批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批新品种、新成果的知名专家们。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专家鲍显琛研究员、唐国顺研究员,旱地小麦育种专家陈光斗研究员等同为学科领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天章、何蓓如、张改生等教授在创造新型不育系、三系配套、光温敏两系杂交种探索及其化杀杂交种培育等新技术创新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和进展。


十年磨一剑



  三秦楷模王辉,先后主持育成了“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等11个小麦新品种,显著提升了陕西省和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水平。特别是历时18年选育成功的“西农979”,实现了优质高产、半冬早熟、多抗广适的良好结合,农业部连续6年推荐为黄淮海麦区主导小麦品种。



  由吉万全教授培育成功的优质强筋、多抗广适“西农511”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技术转让费为我校目前最高。“十年磨一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合校以来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共有10个,其中3个都出自吉万全的团队。



  “旱塬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南方水稻有袁隆平、北方旱地小麦有梁增基”。梁增基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7125”“702”“长武131”小麦品种,在陕甘旱区和河南部分区域推广过亿亩,增产逾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许为钢,成功主持育成“郑麦9023”“郑麦9405”“郑麦7698”“郑麦0856”“郑麦0943”等一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首次实现了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位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的历史性跨越;“郑麦7698”则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优质特性与超高产特性的良好结合。



  李立会,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组织有关力量,开展了对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与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小麦与冰草属间的远缘杂交,规模化创制出小麦-冰草新种质,并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严威凯(右一)在蒲城郭村观察小麦育种试验田,加拿大农业部渥太华研发中心研究员,师从赵洪璋教授。他所选出的品种目前已是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主栽品种,也是加拿大东部有史以来产量最高的品种。



  2018年8月,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相关论文在《科学》杂志在线刊发。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这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2016年11月,我校联合丝路沿线12个国家59所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随后,我校陆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先后建设了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4个示范种植园,西农的小麦,在丝路国家广受欢迎,赞誉一片。


一片冰心在玉壶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才济济,各领风骚——

有从事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的陈耀锋教授

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刘曙东教授

致力于小麦诱发突变与生物技术育种王成社教授

从事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研究的柴守诚教授



开展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等研究与推广,如今活跃在“一带一路”上的张正茂教授

开展小麦常规育种、小麦太谷核不育利用育种等的王瑞研究员

开展常规小麦遗传育种、抗逆转基因小麦分子育种等研究的闵东红教授

从事小麦和生物能源作物柳枝稷的遗传改良的奚亚军教授

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的马翎建教授



开展小麦抗旱节水及产量潜力的生物学基础、种质创新及遗传育种研究的胡银岗教授

从事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宋喜悦教授

开展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的李学军教授

还有历经17年培育出黑、紫、红、蓝、绿、白等各种颜色类型的特异质小麦的何一哲副研究员及其团队



还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王中华博士

还有培育出国审小麦品种,今年被学校破格评为教授的孙道杰博士

有高翔教授弟子、今年刚培育出国审品种的董剑副研究员

有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已经培育出“西农805”省审小麦品种的王长发博士

有王辉老师的高徒冯毅博士

有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新生力量高欣博士等等……


深厚的黄土,纵横的沟壑,绵延的峰谷……

忠实地记录了多少小麦育种科学家苦苦奋斗的步伐!

默默地见证了多少三农情怀的小麦专家将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光荣岁月!

后稷故土上的新一代小麦育种工作者,向中国、向世界尽情讲述——西农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

图片:师一帆 刘益溦

相关阅读

抢票!央视《创业英雄汇》栏目组来西农啦!

从翩翩少年到两鬓斑白,一生只爱你!

【一周大事件】西农新幼儿园交付使用!(5.11-5.17)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作  者:张 琳

网络编辑:闫 珅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