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麦育种,旱作农业……这个古老的学院不简单!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04

2019年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已经寄出啦!

今天起,和小西一起“学院解码”!

魅力西农!精彩专业!非你所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学院





学院简介


农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学院现设农学系、植物科学系、种子科学系;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长期以来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西北旱区,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和小杂粮等旱区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其中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旱作农业和小杂粮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小麦遗传育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研究,2014-2015年小麦研究领域通讯作者发文量、JCR 期刊特征因子前10%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旱作农业研究特色鲜明。率先开展的“旱作农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等方面研究,丰富发展了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提出的“旱区稳定型种植制度”、“旱地秋覆盖春播”、“旱作农田集雨种植”等技术,在北方旱区广泛应用,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于长期研究积累,开设了“旱农学”课程,并成立了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经过长期凝练,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了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和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等五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陕西杨凌分中心、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等15个国家、省部及5个校级科技创新研究平台,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办《西北农业学报》、《麦类作物学报》学术刊物。是陕西省农作物学会和陕西省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

  现有教职工218人,其中教师169名,具有正高职称46人,副高职称74人;具有博士学位112人,硕士学位15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三秦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陕西省“三五人才”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中青年专家1人。

  现有在校学生1364人,其中本科生736人,硕士研究生45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自设系建院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5350人。著名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研究员、中国农业区划的开拓者沈煜清教授,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同志,现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朱静芝同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王辉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科杰出人才李立会、著名旱地小麦育种家梁增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许为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耀祥等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积极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黄淮麦区四次换代更新的6大品种中学院培育了4个,在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起了主导作用。上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年推广最高面积达九千万亩,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记录;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研究员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宁锟研究员选育的小麦“陕农7859”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的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持续保持该领域国际前沿水平。学校实现了陕西省玉米品种的3次更新换代,林季周研究员先后育成武字号、陕字号玉米杂交品种20多个,是我国较早提出和利用玉米单交育种的农学家之一;俞启葆研究员创立了棉花病圃选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学院在杂交小麦选育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的能力。当前,正在努力加大国家及省级审定品种的推广工作。以“西农“979”为代表的小麦优良品种正在陕西及黄淮麦区推广;以“秦研211” 为代表的油菜新品种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推广,目前在黄淮麦区建立示范园20个。经过不懈努力,小麦优良品种“西农979”在河南省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全国三大主栽品种之一。



学院将坚持人才强院、学科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渗透交叉,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为建设以我国旱区农业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农学学科而努力奋斗。



学科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学发端于1932年,是近代西北地区最早的作物学科。赵洪璋、沈煜清、李振声、宁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八十多年来,数代科教人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科于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陕西省创新团队3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16个;近4年来,主持各类项目300余项,到位经费1.6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5项,审定品种47个,发表SCI论文240余篇。


秦岭


定位与目标


  学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西北旱区,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和小杂粮等旱区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力争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作物学科,其中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旱作农业和小杂粮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优势与特色


小麦遗传育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中心研究,2014-2015年小麦研究领域通讯作者发文量、JCR 期刊特征因子前10%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小麦品种选育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西农979为全国第三大主栽品种。

  旱作农业研究特色鲜明。率先开展的“旱作农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等方面研究,丰富发展了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提出的“旱区稳定型种植制度”、“旱地秋覆盖春播”、“旱作农田集雨种植”等技术,在北方旱区广泛应用,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于长期研究积累,开设了“旱农学”课程,并成立了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秦岭生物学综合实习


  学科平台体系完善。本学科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以及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并建有6个试验站、45个示范园,形成了以实验室(工程中心)、站、基地、示范园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室内外、校内外网络化的学科支撑平台。

  学科团队结构合理。1999年通过校院(所)科教体制融合,组建了一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示范三位一体,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的学科队伍,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与科研训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坚实宽广专业知识的学术精英为重点,同时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近4年来,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5人,硕士研究生425人。


工训

学科方向设置

  以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农业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二级学科为基础,凝练了5个学科方向:

  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开展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育种的基础理论、作物高效育种方法与技术和优良种质资源发掘的研究。

  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开展作物杂种强优势组合形成的基础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开展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和作物品种分子设计的研究。

  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开展高效农作制度、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开展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和循环农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农训

国内外影响


学术影响


  本学科先后选育了90多个小麦品种,代表品种有碧蚂1号、小偃6号、丰产3号,陕农7859、小偃22和西农979,引领了黄淮麦区4次品种更新换代,累计推广面积18亿亩,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作物育种学》、《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划》影响了数代学子;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旱作农业和小杂粮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根系研究装置2015年入选美国土壤学大百科全书;2012年牵头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筹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小麦生物学创新平台”;创办的《麦类作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西北农业学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毕业生质量


  为社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4000余名,许多已成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骨干。以前农业部副部长路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静芝、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王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科杰出人才李立会、著名旱地小麦育种家梁增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许为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耀祥等为代表的毕业生,为国家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际合作交流


  近4年来,54人赴国(境)外合作交流和攻读学位,40名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每年出访、来访的科教人员30多人次;参与国家有关部委组织的“发展中国家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非洲国家旱作农业管理研修班”的授课活动;2012年成功承办了17个国家近800名专家参加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在哈萨克斯坦、埃及、喀麦隆、马里等国家开展了作物良种及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拓展了学科国际影响的空间。


相关阅读

恭喜你,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啦!

假期预告!点击收获你的暑假计划!

注意查收!2019最全暑假留校指南来啦!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网络编辑:王 宁

     李赛楠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