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师德 铸师魂】(2)张楠:铭师德师风 育时代新人
2009年,我来到西农求学,在广播台工作期间,有幸访谈了20多位辅导员老师,当最后一期访谈结束,我也毅然加入了这支队伍。于是,从那时开始,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天24小时都把学生放在心上,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一点点学习、明白、铭记着每一位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普通人民教师。
周尧教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祖国河山受到蹂躏,人民在血泊中呻吟,身处意大利求学的周尧,悲愤填膺,每晚拔剑起舞,狂歌当哭,仰天长啸:“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1938年4月回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就穿上军装,投笔从戎,不畏生死,随军到了抗日前线。
当《雕虫沧桑》的话剧面对全校师生公演,当枪林弹雨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交融,我听到了,听到了来自旧中国的一位又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师德师风: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用血肉之躯和知识智慧换来新中国成立的,就是他们的爱国之志、报国之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他们,让我们学到最深厚最有力量的师德师风。
李振岐院士
新中国万象更新同时也百废待兴,1950年,小麦条锈病肆虐,减产120亿斤,足够1700万人吃整整一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召开专题会议,这副重担就落在了年轻的李振岐和他同事们的双肩。任务紧急、刻不容缓,贫穷的祖国和四万万同胞,需要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精准的回应。没有温室,就在地上挖一排小沟,盖上废玻璃片,自己动手建;没有实验室,就把具有海拔高度差的太白山山腰作为“梯度温度实验室”。3个月,越过关山、六盘山,经过乌鞘岭、张掖、民乐县,鞋磨破了,脚走肿了,他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整整3年,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先生的雕塑毅然矗立在图书馆门前,当无数师生踏着先生的足迹在科学的世界里求索、攀登,我明白了,明白了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一个个科研奇迹背后的师德师风,凭借着极大的工作热情,白手起家,立志要以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在这条路上,他们的信心是那么充足,步伐是那样坚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最根本最坚毅的师德师风。
康振生院士
198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助推着新中国的前进,根据中加协议,你来到加拿大完成博士论文。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先进的科研条件让你大开眼界,但你自信地说:“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相反,中国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做出超过别人的成就。”你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你始终没有忘记,攻读学位是为了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而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当你利用课余时间搞“地下”工作,拿着自己带去的材料,用别人的先进技术和条件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当你没有忘记党、国家、人民的嘱托和希望,毅然回国答辩,执意拿到中国学位时;当你三十年如一日,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继导师李振岐院士之后从东南窑走出的第二位院士时,我深深地铭记,铭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人才强国战略背后蕴含的师德师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你们,让我们铭记这最诚朴最豁达的师德师风。
从1937到2019,从周尧教授、李振岐院士到康振生院士,我们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变迁,也见证着师德师风在不同时代的彰显。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一路走来,看似变了却其实一直从未改变!爱国、敬业、惜时、乐群的植保精神,东南窑文化和24字西农精神,从明白到铭记,从铭记到传承: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做四有好老师,在六个方面下功夫,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正是这份师德师风的弘扬和传承才为人才强国战略、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托起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魂,在一所学校、一项事业、一个国家强大的背后,有来自每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默默付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份对学生、对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全人类的爱与关怀,将引领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高校,托起中国农业明天太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就像阳光和雨露,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粒粒种子,师德师风就是孕育他们的土壤,而我,就是其中的一株。今天,当我上完一周18节课瞬间哑到说不出话时;当我没有丝毫抱怨,带着水果去帮大家都不愿接触的学生收拾宿舍时;当我垫付一万元医药费,生平第一次在手术单签字,写下与患者的关系为师生二字时,耳边响起的始终是您的教诲。与作为人生灯塔的一株株参天大树相比,我依然微不足道。我知道,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让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还要培育他们开花结果,前赴后继、不断接续,成为下一缕照亮他人的阳光雨露。铭师德师风,育时代新人,我们永远在路上!
图片:杨振 李春雨
来 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植保学院
网络编辑:薛 维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