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吧,西农后浪!直奔那久违的试验田!
“返校那些事儿”揭秘过后
小西又又又双叒叕来了
距第一批学生返校有一个周了
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呢?
↓↓↓
把失去的校园时光追回来!
视频:周天弘 张佳奎
小西还给大家提供一些关键词
油菜保卫战、党员先锋岗、
网络招聘、毕业论文、
……
奔涌吧!西农后浪!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对于学校大多数师生来说,返校意味着进入“三点一线”的常规校园生活,然而,对于农学院的每一位师生来说,意义却与众不同。在返校的第一时间,5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心中最惦记的还是自己的科研进展,不顾旅途劳顿,搁下行李,直奔那久违的试验田。
“都来了,大家都挺好吧?好,好,是应该去看看苗子。放心吧,今年的苗子都好着呢!”还是那熟悉又亲切的陕西乡音,徐爱遐教授的话直击在场每一位研究生的内心。
徐爱遐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油菜遗传及分子育种,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的油菜授粉是最费时费力的工作,每年整个课题组师生全员出动,近20人投入授粉工作都会非常辛苦劳累。今年由于学生无法按时返校,课题组仅仅两位老师扛起重担,为保护学生的试验材料义无反顾地投入冗杂的试验,开展“油菜保卫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来到地里看着已经硕果累累的油菜,想起离开前还是青青的油菜幼苗,在家的担心焦虑化为乌有,非常感谢老师们为我们守住最重要的试验材料。”密不透风的油菜地里,2019级博士研究生徐宇重复着蹲下、起来、蹲下、起来,一株一株从底往上,一截一截地测量着油菜灌浆期的性状,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微笑着说:“已有所成的老师们都这么拼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奋斗呢。”
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青青说到:“返校后,看见导师帮忙做好的自交、杂交材料,感谢的话语难于言表,被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深深感动,惟有在以后学习工作中更加用心,发扬农匠精神,精益求精,才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将以青年之热血,担青年之责任,秉承先辈意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五月的杨凌骄阳似火,我的内心充满希望和力量。”
对于农学院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如果错过了作物生长的某些关键时期,可能这一年甚至几年的科研工作都将付之东流。在学生无法返校期间,徐爱遐教授的所作所言也是农学院老师们的真实写照,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的科研课题不受影响,老师们亲自下田,对学生的试验田进行除草、浇水、施肥、取样等,有时候一名老师要兼顾多名研究生的田间实践,拖家带口下地劳作也是时有发生的事。
02农学人的幸福,天天都是劳动节
“杨凌气象台2020年05月02日15时16分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史上最热“五一”到来的猝不及防,农学院的师生头顶烈日,身着实验服,捂得严严实实,汗水划过脸颊,或在斗口试验站的田地里播种玉米、或在曹新庄农场的麦田中记录生长情况……
5月2日15时,玉米课题组杨琴教授带领11名研究生在官村试验站备播的田地里,顶着37℃烈日的炙烤,女生拉线,男生划行,沉重的划行器在男同学的手里变得轻巧、灵活,滴落的汗水汇进了一道道深浅相一而又横平竖直的播种线,像是在为迎接即将播下的“金种子”做洗礼。
5月3日清晨5:30,晨曦微光中,师生们已经来到田垄上,开始了播种工作。摆种子、插标记牌、核验校对、播种,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一粒一粒的种子埋进土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踩紧。“对于每一个农学学科的科研人员来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最基本的考验,在参与田间试验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的了解作物生长规律,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找准方向、层层深入。”杨琴教授说。
“别人都说‘只要选对了人,天天都过情人节’,对于我们来说‘农学人的幸福,天天都是劳动节,大自然给我们补了天然的钙,劳动中拥有了健康的体魄’……”爽朗的笑声从曹新庄农场的麦地里传来,此时的小麦已经进入扬花期,自4月27日返校至“五一”假期结束,作物生理与农田生态实验室的研究生每天在试验地里除草、取样、田间观察等,没有休息一日,每到午饭时间便在试验地边找个小树下的阴凉,席地而坐,打开外卖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谈到为何能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乐此不疲,2019级作物学硕士张候平笑着说:“以前在自我介绍中要求说出自己优点的时候,我总喜欢用‘吃苦耐劳’来形容自己,自从选择了农学专业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深刻意义,如果连苦都没吃过,又何来的耐劳。我们农学人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意识,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我的试验已经全部完成,主要研究方向是油菜株型,此次田间试验主要是协助师弟调查分枝夹角等性状,完成好课题交接工作。” 4月中旬已提交毕业论文的2020届硕士毕业生郭娜早早申请返校,“五一”假期第一天就带领师弟开始了田间试验,她说:“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种长征精神在实验室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毕业生,更有责任有义务把课题交接好。”
不只是五一假期,清明、端午、国庆……农学人似乎与假期完全“绝缘”,因为“时不我待”!更何况,他们心中有一颗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匠心。正如王辉教授所说的:实验室里育不出好品种。农学人只有把课堂搬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才能在热辣辣的骄阳下,野蛮生长,优雅绽放。
作者:高雪纯
“返校后,更明白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老师,还需要志愿者吗?天气这么热,你们一直在这里值班,太辛苦了。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共同服务吧。”还没来得及等到回复,植保专业1604班的高恬恬就已经戴好手套,接过了满头大汗的志愿者手中的额温枪,开始了志愿服务工作。就这样,平静了许久的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一个个主动配合体温监测、做好宿舍通风消毒的身影井然有序,天气再热、口罩再厚也掩盖不住他们脸上那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辅导员和党员志愿者在学生宿舍楼值班
党员志愿者在学院门口值班
“返校后,我感动于学校严防死守、坚决抗疫的决心与行动,更感动于老师同学们不求回报、勤勤恳恳的志愿付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知道应该冲在志愿服务一线,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和辅导员在宿舍楼值班,为进出宿舍楼的同学们测量体温,监测身体状况,提供安全保障,积极响应和配合学校部署,希望我们都能为防疫工作尽一份力量。”完成返校健康筛查后,高恬恬的志愿服务并未停止,在她的带领下,返校的毕业生党员们主动请缨,纷纷守护在宿舍、食堂、学院楼宇的入口一线,这座不断传递和壮大的“党员先锋岗”防疫桥梁也成为了开学后最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返校后,更清楚什么是奋斗与梦想”
辅导员给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老师,我想领取三方协议,请问需要怎么办理呢?”4日一早,办公室就迎来了第一位青年访客——植保专业1601班的杜雨新,4月29日他返校后一直在与就业单位协商,最终决定应聘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养管事业部,从事工程方向的专业对口工作。谈及就业过程,他表示:“抗疫宅家期间,参加了许多学校组织的网络招聘会,通过投递简历、视频面试、在线笔试的方式最终成功就业。其实开始还有些许的不适应,但现在看来,网络招聘很方便也很高效。”
学生在宿舍写毕业论文
冯浩教授在办公室与学生交流实验内容
和他一样,把奋斗和逐梦作为青年誓言的还有植保专业1604班的邹卓君。“我4月29日返校后第二天就与导师联系并见面约谈,汇报毕业设计进度,咨询疫情期间在家写论文时遇到的困难,目前毕业设计的实验部分已基本完成,计划在5月15日前将论文初稿发给老师。返校后,可以静心学习,积极准备研究生考试复试和毕业设计,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同学商讨解决,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相信,我们可以充实愉快地度过本科生涯的最后两个月。”
“返校后,更懂得什么是坚韧与顽强”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韩朋良,植物保护学院2019级博士生,4月30日从山东省烟台市返校。疫情期间,呆在家的他心头总有一丝愁云,“好多研究任务还没有进行,上学期的材料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总想着能早点赶回学校开展实验内容。”到校后他马不停蹄投入实验工作。虽然知道工作量浩大,但他一点没被压垮,而是用昂扬的姿态和矫健的步伐争分夺秒、不负韶华。实验室里,开始转动的培养箱、重新工作的超净工作台用它们滴滴答答的声响奏起了最美的青春旋律。
学生在东南窑进行实验
“师兄,别锁门,我中午要继续接种。”来自窑洞门口的喊声打破了东南窑疫情期间的冷清,能容纳100余人同时利用低温高湿环境进行小麦条锈病相关实验的温室和窑洞再一次迎来了生机与繁荣。筛土、播种、培育、接种、收菌,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肚子都咕咕叫了却还是充满会心的笑容。2017级博士张根生对窑洞充满感情:“东南窑总共有31个窑洞,这里条件艰苦,但是在康振生院士的带领下,团队解开了小麦条锈病疯狂变异的世界谜团:发现了自然条件下条锈菌有性生殖过程,证实了有性遗传是小麦条锈菌发生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为小麦条锈病防控打开了新的防控思路与途径。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抗疫期间涌现的无数英雄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对青年的寄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作者:张楠 高晴
网络编辑:徐肖阳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