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献策,为民分忧!全国两会上的西农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
校长吴普特
人民网专访吴普特:
瞄准未来农业发展 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给西部高等教育带来了新契机。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接受人民网视频连线专访,围绕“瞄准未来农业发展,扎实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话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吴普特代表:加强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特色农业发展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2020年5月28日
观点摘要: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黄河中上游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做好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的关键。
《光明日报》2020年5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困难与挑战变得愈发艰巨。当前,要抓好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加速恢复生产,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对产业扶贫的影响,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产业,紧盯主导产业、持续延伸产业链,以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扶贫工作成效。要健全预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强化政策兜底,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坚强保障。
同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规划制定、人才供给、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推进。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搭建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平台,使大量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深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发展健康引领型农业
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科技日报》 2020年5月25日
观点摘要:所谓健康引领型农业,是指以药食同源理念为指导,在绿色农业基础上,能生产出特定健康功能因子以及强化营养素的新型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从而达到改善营养水平、增强免疫力、调节身体节律、促进健康恢复和延缓衰老的目的。健康引领型农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加快健康引领型农业发展,吴普特代表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组织凝练健康引领型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纳入国家和有关部委“十四五”科技规划。第二,推进涉农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加快培养健康引领型农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第三,加快健康引领型农业产业发展示范,促进未来农业发展战略转型。
我校未来农业研究院鸟瞰图
吴普特谈“云招聘”
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
《中国教育报》头版 2020年5月22日
观点摘要:疫情终将过去,但“云就业”必然会保留下来,除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和好模式巩固下来,成为统筹推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为高校全面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机制、流程和模式提供了契机。
“对我们这样的西部高校,积极推进‘云就业’,绝不能满足于把它仅仅作为应急之举,解决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工作,而是要作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常态化战略措施持续推进和不断提升。”吴普特说,近年来,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明确提出并全力实施信息化战略,“云就业”就是从就业领域推进信息化战略落地的切入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强化“云就业”平台服务功能,提高“云就业”的精准度、拓展“云就业”的覆盖面,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中国科学报》2020年5月26日
观点摘要:德育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疫情中不当言论的产生,与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有一定关系,关键是当事人缺少感同身受的劳动体验。他进一步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德育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一个人只有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了解流汗的过程,才能体悟到成果背后的付出,进而体会到国家发展所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才会在社会生活中树牢吃苦耐劳精神、在劳动的实践中塑造自我,才能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关爱帮助他人,才会永怀爱国之心、身践强国之行。
我校学生参加“三夏”劳动
为西部农业
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农民日报》2020年5月28日
观点摘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既要推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全国政协委员
霍学喜教授
《人民日报》 2020年05月24日
观点摘要:“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电商平台逐渐成为小农户与大市场实现低成本对接的重要平台,是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霍学喜认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要重视推广“农户+经销商+消费者”超短供应链,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同时,要打造低成本高效能的特色物流网络,构建以产地为核心的物流基地、跨区域的农产品物流通道、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生鲜物流体系。
《经济日报》 2020年05月22日
观点摘要:要确保粮食安全,关键要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两藏”文章。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保证产能提高。藏粮于技,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转化能力,推进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同时,他还建议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建立更加有保障的粮食安全体系和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王辉教授在田间工作
“新电商”要有新体验
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实惠
《学习强国》 2020年05月25日
观点摘要:“政府应特别重视支持三种短链化创新模式。”霍学喜说,一是“新农人”主导,产地完成农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依托电商平台配送至终端消费者模式;二是依托销地直营店、前置仓、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店等新电商平台模式;三是优化农村“双创”新空间,鼓励返乡“新农人”发展新型农村电商模式,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创业创新发展。
原文链接韩硕在研究生助力团电商工作室进行包装设计作业
“顶天”与“立地”相结合以
茶产业助推陕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科技日报》 2020年5月24日
观点摘要: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主动助力陕南脱贫攻坚,服务陕西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形成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产学研一体化扶贫模式。针对产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专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茶叶、中药材等一批“科技扶贫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试验示范站,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运用、新标准制定等提供智力支撑,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成为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构建起“政府+大学+产业园(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8日
观点摘要: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宏伟事业中,一个个行政村犹如机体中最小的细胞,如何解决这里的人才缺乏问题,特别是寻找到能生长在农村土壤中、为农村带来切实改变、能激发出“细胞”能量的乡村治理人才,这个话题既有现实性更具长远意义。
《陕西日报》2020年5月25日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建议:“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特别是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用好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建立起有保障、可预期、可管控的保障机制,确保粮食供应体系安全。”
网络编辑:张博洋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