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看看西农不一样的麦收!
新华社:来这里看看不一样的麦收
丰收的喜悦:
粒粒皆辛苦 颗颗都归仓
——斗口试验站小麦平均产量
创该站历史最高纪录小记
6月8日,连绵一天的小雨将持续数天的三十几度高温降了下来。斗口试验站站长饶慧斌捏着肿胀的小腿,脸上却挂满了笑容。
今年夏收,斗口站115亩科研储备地小麦收获、晾晒、入库任务在7日凌晨已顺利完成,总产达到101950斤,平均亩产达到886.5斤,创造了该站历史最高纪录。
“我们种的地不仅要干净漂亮,还要绝不赔本!”2019年秋,饶慧斌在场站中心领导的办公室里打下了包票。
2018年,场站中心的改革大幕拉开,所有的土地都必须回收,和学校的教学科研挂钩。斗口站可耕地1059亩,18年收回了300多亩,115亩作为科研储备用地。
“事业运行费只有25.5万,近三年统计的结果是每年花费在51万至55万之间,缺口达一半。”饶慧斌介绍说,此前土地房屋出租收入会作为站上自主收入,补上缺口。“现在各站要增强自主造血功能,保障运行。”
这115亩科研储备用地,成了增强“造血”功能的试验田。豪言壮语需要实际行动来兑现。19年10月,小麦从种子入土开始,就得到了精心的管护。面对芦苇和刺蓟菜这两个影响生长的顽疾,饶慧斌组织职工一次一次,一根一根地拔除。
斗口站党总支书记赵炯,1988年从我校植保系毕业,就扎根在斗口。在今年条锈病和蚜虫大流行的年份,用他的专业技术,瞅准时机,防虫治病,有效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这一切,都为接下来的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保护好全站职工的心血,做好防火和试验材料的防盗,从6月1日起,职工们24小时在大田里值班,两人一组,吃饭轮换,晚上就睡在田间地头的车里。6月1日到3日,晚上田间温度较低,值班人员即使穿着秋衣秋裤,还觉得冷飕飕的。在车上睡觉时,更是盖上了厚棉被。
6月4日,天气晴好。上午8点,收割机准时进地收割。为了保证一穗一粒都不浪费,在收割机走不到的地方, 2名职工拿着镰刀跟随收割机在田间捡拾遗漏的麦穗,2名职工分别在重要路口和麦场监督统计拉运车辆数量,其余职工摊麦晾晒。
6月5日,气温达38度。4日收获的小麦,迎来了第一次入库。下午3点半,全体职工按照分工在水泥晒场辛苦劳作着,王新刚负责装袋,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和地面的烘烤导致他中暑了,但他仍坚持到了晚饭时间。同事叫他一起吃饭,才发现他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在往下落。大家要送他上医院,他却说休息一下就好了。
6日一大早,第二波59亩小麦要收割。王新刚跑去找饶慧斌:“我好了,继续干吧。”上午摊麦晾晒,下午定包,一直坚持到7日凌晨。
夏收就是抢天气。高温下,一天劳作下来,每个人都疲惫不堪,满身灰尘,很多人都成了“白头翁”。稍事休息,还得挑灯夜战,确保劳动成果入库。
斗口站管理和后勤岗位的21名职工,80%都超过了50岁,最小的也有46岁,身体状况各有不同——1名做了心脏支架、1名身体残疾、2名腰椎固定了钢板、多名职工身体亚健康。
面对夏收,大家齐心协力,听从指挥,从收割、晾晒、收堆、装袋、定包,人抬、车拉、肩扛、入库的每一个环节,分工协作,连续3天挑灯夜战,直到6月7日零点40分,所有小麦全部入库,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陈军民,一直提着五六斤重的打包机,为十万多斤小麦封口,手指头都磨破了;精心挑选出来的身体健壮的大力士——汤胜利、张建民、禇小晋、王刚、贺宝峰,抬包、卸包、垒包,手指疼得连碗都端不住;陆金平、李新成,都做过腰椎手术,身上有6个钢卡子;赵金山、吴宗利、王宏运、杨峰、郭峰等职工常年有病在身;刘新峰、杨平纪、张红军、潘红卫、杨永红等职工,按照分工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谁都没叫苦叫累一声;脸部晒伤的、肢体僵硬的、全身肿胀的……
望着垒到2米多高的胜利果实,他们在疲累中却掩藏不住丰收的喜悦:雨前,终于颗粒归仓了!总投资80437元,总收入124379元,斗口站的职工们,实现了预期目标。
“斗口试验站是团结的集体、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斗口试验站的职工是吃苦耐劳的、英雄的职工。我为你们点赞!”目睹职工夏收过程的驻站专家郭勇,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我校“三夏”工作全面启动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在田间听取王辉教授
关于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情况介绍
校长吴普特在田间听取吉万全教授小麦育种介绍
学生在田间劳作
芒种时节,关中平原上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在学校曹新庄试验农场科研试验田中,收割机轰鸣,随着邵明安院士、韦革宏教授小麦试验地相继开镰,6月4日,我校“三夏”工作全面启动。
高度重视,确保农业机具到位。为确保完成本年度翻倍增长的机械收获任务,场站管理中心曹新庄试验农场先后完成了20余台(套)现有农机设备的检修调试,自筹资金购置了1台科研试验收获机械,与机电学院和农学院相关课题组创新联动,实行农用机械资源共享。乾县试验站根据生产需求,购置了旋耕机和玉米播种机,补充“三夏”农机资源力量。
提前谋划,统筹人力资源调配。由于疫情影响,学生无法生产实习支援“三夏”。为解决曹新庄试验农场“三夏”期间科研工作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场站管理中心成立“三夏”人力资源调配领导小组,建立“11N1”的工作模式,即“1名处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N名职工”和1个课题组结对子,组织场站管理干部和职工50余人全程参加曹新庄试验农场“三夏”科研活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三夏”科研工作正常开展。
联防联控,合力保障消防安全。曹新庄试验农场先后完成3个基地、4处主要场所、60余间工作间、挂藏室和田间主要干道的消防设施检修和布置。斗口试验站在重点区位悬挂防火宣传标语,防火监测点安排职工24小时值班,增加监控设备,广播每天分时段循环播放“三夏”公约,及时旋耕、设置防火隔离带。乾县试验站实行全天候监控,建立村、站、课题组联动防火机制。
科学谋划,有序推进三夏工作。眉县试验站夏收工作自5月21日全面启动,率先拉开了校外各试验场站“三夏”工作的序幕。斗口试验站各课题组从4月24日起就逐步开始试验材料采样、收获、晾晒、脱粒、考种作业。曹新庄试验农场公布科研副产品的处置流程,并启动销售招标。咸阳试验站完成化肥、种子等夏播物资的招标工作。乾县试验站、眉县试验站按照场站管理中心自产农产品管理规定,先后组织公开招标、竞标,进行田间测产,完成了自种小麦销售工作。
来 源:党委宣传部
场站中心
作 者:张 晴
杨蓓蓓
雷和涛
图 片:支勇平
网络编辑:徐肖阳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