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vlog | 卫老师说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处(chǔ)暑”节气。
尽管已经立秋,由于秋后尚有一伏,我国大部分地区仍被“秋老虎”的暑热所困扰。直到处暑节气,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末伏结束,夏天的暑气也才渐趋消散。因而,“处暑”的“处”字不能做“置身于某处”解,而应首先被理解为“去”和“止”,意为停止、终止、结束,处暑,也可理解为“出暑”。
不过,“处”字还有“隐藏”之意。
我们知道,自小暑中开始的“三伏天”,潜伏起来的是阴阳之气中的“阴气”,也是五行中属金的“秋季”,而彰显的则是炎夏的暑热之气。直到末伏结束,阳气才逐渐收敛,阴气才逐渐宣发。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说:“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就是说,处暑时节,暑热之气并没有结束甚至消失不见,只是潜伏隐藏起来,而使秋的阴凉之气得以逐渐显现。也正是这一原因,尽管立秋时秋气已对其“主权”进行了宣誓,直到处暑,才标志着秋天的真正到来。
处暑三候为:“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其中,颇值得玩味的是第一候“鹰乃祭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而,鹰在捕猎时,并不击有胎之鸟,且在捕到猎物后,也不直接吃掉,而是先把猎物摆放在地上,就如同农人在丰收后,陈列收获物祭祀天地之神与祖先一样。对此,古人又解释说,“不敢先尝,示报本也。”在肃杀的节气,鹰先祭鸟,是敬畏神灵,感恩报本之举。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鹰恭敬天地的行为启发了人类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还是人的态度赋予了鹰的品格。总之,在既肃且清的秋季里,黍、稷、稻、粱等春播或夏播作物已经成熟,在以祭祖、孝亲为主题的中元节日,被人们精心挑选作为供品奉上祭桌,摆于墓地,也撒进田地,以告慰祖先,祭祀田神,祈求丰年。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是出郊畅游迎秋赏秋的好时节,民间还有吃鸭子防秋燥,放河灯祈愿美好等等习俗。
卫丽,硕士生导师。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研究领域: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史。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研究会理事。
网络编辑:代 睿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