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泉:第17遍也只是刚开始!
在专业领域中
他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
投身于小麦赤霉病研究
始终治学不辍
在教学道路上
他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园丁
致力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引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
在科研道路上徐徐前行
他是我校植物保护学院研究员
同学们心中的好导师——刘慧泉
科研新星,有为青年
幼时就立志成为竺可桢那样的科学家,科研的梦想就这样埋下了种子,这段探索与求真之路已持续了数十年。对于一直牢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刘慧泉来说,谁又知道其中的艰辛呢?
做学生时,他恨不得每天都呆在图书馆、自习室和实验室。做导师后,节假日也是工作日,一心扑在科研上。“从本科大四跟着刘老师,回忆起这么多年来,刘老师永远是实验室走得最晚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经常连吃饭都忙忘了。”2018级博士吴梦春说到。冬日的寒风凛冽,夏天的烈日灼灼,都挡不住清晨和深夜实验室里的明光。
做科研其实就是探索未知,谁也不知道结果,不断地经历失败,最终才能迎来成功的喜悦。“失败是家常便饭,做什么都成功才是不正常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让学生耐心冷静地去面对,“学会思考,善于观察”便是刘老师制胜法宝。课题组的每个同学都会将自己近期的工作以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刘老师进行沟通,他还会询问一些实验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对其思考。除此之外,他还会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科学问题和应用需求为目标从实验设计出发,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
除了老师的指导,其实学生自身才是更主要的。“遇到挫折,首先要有坚韧的意志,不能就此放弃,同时要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去探索新途径,尝试新方法,直到成功为止”。
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别的事情,刘慧泉都会认真用心的去对待。“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总觉得还不够,还可以更好一点,而不是一份可以敷衍了事的工作。”
尽管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不矜不伐,也从未沾沾自喜,“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小麦赤霉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默默奉献。
在和同学沟通的过程中,他会选择使用一些诙谐幽默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冷冰冰地进行交流。刘慧泉觉得这样可以让别人更能了解自己的思想,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
“豁达正直,抱诚守真,有解惑的耐心和传道的热忱;客观严谨,勇于质疑,有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良师益友,当如是也。”刘老师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一线科研攻关,三尺讲台挥汗
幼时梦想成真,今日精心育人
西农师者,砥砺前行
图片:刘慧泉 植物微生物最前线
采 访:杨 璞
网络编辑:杨 璞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