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水利开拓者!李仪祉先生塑像落成!
11月9日,在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我校水建学院创始人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李仪祉先生塑像落成典礼在水建学院新楼前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兴旺致辞。校长吴普特和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烺教授共同为李仪祉先生塑像揭幕。师生代表向李仪祉先生塑像敬献花篮。
学校举行李仪祉先生
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
副校长房玉林主持仪式。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创始人熊运章教授,李仪祉先生亲属李晑教授,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筱英,原西北农业大学水建学院院长韩克敏教授、党总支书记冯家涛教授,杨凌示范区水务局副局长万碧文,学校相关职能处室、各院(所)负责人和水建学院全体班子、教授委员会、系室主任、支部书记及学生代表参加落成仪式。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李仪祉先生纪念片《治水兴农 济民利物》。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致辞
校长吴普特和校友、徐世烺院士
共同为李仪祉先生塑像揭幕
副校长房玉林主持纪念活动
1932年,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李仪祉先生专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开始筹划洛惠渠工程。在此过程中,他深感振兴农业必先开发水利,而开发水利必须造就专门人才,于是创办陕西水利专科班。1934年6月,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为农专水利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亲自起草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规划》,提出明确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他十分重视水利专业教学和科研条件建设,从试验仪器、设备、图书购置到期刊、数据、资料的积累,详尽计划,周密安排。李仪祉先生主讲“农田水利学”和“制图学”等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先后引进陈士骅、李赋都、余家洵、沙玉清等一批留学归国专家来校任教,为我校水利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会场
为缅怀先生“教育救国”“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坚定信念,铭记他为我校水利教育事业做出的开创性、历史性贡献,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今年4月20日,学校启动了纪念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广大校友、离退休职工及师生800余人踊跃出资捐赠,共同修建了李仪祉先生塑像。李仪祉塑像由著名雕塑家、陕西省雕塑院院长马辉教授创作完成,总高3.3米,由灰色花岗岩石基座和半身铜像组成。
李兴旺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李仪祉先生为我国水利教育、科学研究及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指出,水建学院作为李仪祉先生亲手创建的学院,长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在农业节水、旱区水资源、河库泥沙、高坝消能、渠库防渗抗冻胀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培养了以王光远、李佩成、康绍忠、张建民、徐世烺5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水利人才,为推动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全校师生要学习先生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高尚情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大师风范,弘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参加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
纪念活动的来宾合影留念
李仪祉:中国现代水利开拓者
1932年夏,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时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的李仪祉主持的泾惠渠工程竣工,看到珍珠般的泉水流入干裂的农田,如同降了甘霖,当地农民欢呼雀跃,感慨地说:“李仪祉先生真是活龙王,咱再也不怕荒年了。”
历时三年建成的泾惠渠,全长270公里,灌溉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农田65万亩,受益的灌区粮棉成倍丰收,关中农村面貌为之一新,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
李仪祉(右三)查勘洛惠渠
泾惠渠放水后,李仪祉即辞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专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开始筹划洛惠渠工程。在此过程中,他深感振兴农业必先开发水利,而开发水利必须造就专门人才,于是创办陕西水利专科班。1934年6月,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为农专水利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
虽然忙于水利工程,但李仪祉对水利组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试验实习乃至教学考核都悉心规划,不遗余力。他亲自起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规划》,提出明确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吾华以农立国,而水利实为利农要图,故农功水利,自古并重,况西北地势高亢,旱灾时见,不有水利,农于何赖?本校特设水利组,培育专才良有以也。”
在学程总则中,李仪祉明确提出:“本组以造就农业上应用之高级水利人材为主旨。课程先授以基本科学,及农林需要学识,次及工程原理,渐注重水利专门问题。教授方法平时注重校课,多作习题,假期中必从事工程练习,或分散农村中服务,以获得实地之经验。” 对专业课程,李仪祉要求各科知识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课程设置主要有德语、英语、测量、微积分、绘图、钢筋混凝土、水力、气象、建筑结构、河工、水文、农田灌溉等34门。
百忙之中的李仪祉亲自给学生讲授“农田水利学”和“制图学”等课程。当时从西安至武功交通十分不便,为了不影响学生课程,无论是严冬还是盛暑,他总是千方百计按时赶到学校,到校后就立即投入工作。“1935年严冬,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先生竟乘马车,冒雪来校,摇铃上课”,让第一届毕业生侯鸿儒、张定一“莫不敬佩其诲人不倦之精神”。
在西农执教期间,李仪祉在学校大楼上极目四望,只见太白皑皑,渭水滔滔,周秦汉唐胜迹尽收眼底,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咏武功农校》诞生:“膴膴周原黍稷黄,思我先民荐蒸尝。安得起后稷公刘文武于地下,使我民族复飞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开办教育、培育英才和殷切企盼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厚望。
水利组创办之初,除亲自制订规划,明确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筹措经费,构建办学的必要条件外,李仪祉尽最大努力广泛延揽人才,留学德国的学生沙玉清在他的盛邀下到农专任教,李仪祉不胜喜慰,鼓励沙玉清“农专事属草创,水利及灌溉试验,望尽力筹划。使得在西北放异彩,为切实功效于农民”。正是在李仪祉的感召下,地处西北的水利组聘请陈士骅、李赋都、余家洵等一批在中国水利界颇具影响的专家教授,组建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水利科学技术方面中文教材匮乏,李仪祉一方面汲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一方面借鉴我国古代治水、治河名家在灌溉、运渠、河工建筑等方面的经验与成就,自编中文教材,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他就编写出《水功学》(即《水工建筑学》)《水力学》《水工试验》等教科书。直至今天,水利科技许多专用名词都是李仪祉当年所使用。 李仪祉既重视对学生的智力教育,更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毕业,他都赶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热情赠言,像送别子女一样。1937年农专水利组甲班学生毕业,李仪祉语重心长寄语毕业生 “不要嫌小,不要嫌低,不要嫌难,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讲究实际,不要争虚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仪祉学生、曾任陕西水利学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校长的黄绪森记得,1936年他们在渭惠渠实习时,重病在身的李仪祉每天都要详细询问勘测人员工作情况,和大家一起共同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水利组学生接受知识面广且学习认真扎实,毕业后,多成为西北水利建设事业的骨干,还有不少人成为土木建筑、水文测量、市政建设的多面手。
作为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凡数十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我国水利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李仪祉奉命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出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探与研究,撰写《黄河治本的探讨》《治黄关键》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在分析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指导思想,正如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评价:“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李仪祉还创立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学会、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工试验室,创办了《水利》月刊,整理刊印了一批古代治水典籍。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建立了气象站,在各县建立了雨量站。 由于积劳成疾,1938年3月8日,李仪祉不幸逝世,享年57岁。病危之时,他仍然惦记着抗日大计和为民兴利,口述遗嘱:“愿国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共赴国难,求最后之胜利。”“切望后起同仁,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致力,以科学方法,逐步探讨,其他防灾航运及水电等,尤应多予研究,次第实施。”
李仪祉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后,我校首任校长、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发来唁电:“仪祉学长,治学精严,德行并茂,倡修水利,嘉惠民生,实科学界之大师,亦为海内所宗范。”
视频来源:杨凌发布
作者:李晓春 王学锋
图源:支勇平 马 婷
谷嘉豪 万其鑫
非凡十年 | 盘点2014:管理改革年!
揭秘!南沟苹果背后的故事!
延安苹果里的西农基因!
来 源:新闻网
网络编辑:林意涵
吴津乐
责任编审: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