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版!整版!盘点中省级大报上的西农故事!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06-03




2022年学校在中省级媒体刊发稿件27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14篇,《光明日报》24篇,《科技日报》7篇,《中国科学报》18篇,《中国教育报》23篇,《陕西日报》58篇,中央电视台播发视频12条,新华社24篇,总浏览量约1500万。

今天小西带大家看看报纸头版和整版上的西农故事!






(所有图片点击即可查看原文)


/// ///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1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和遵循,不断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心决心和能力水平,努力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勇担强农兴农光荣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接续奋斗,在深度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金种子”。




《光明日报》(2022年08月17日)




2016年6月,邹勇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到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在这里,他在屠宰场做过检疫员,在牛场当过“牛倌”,在脱贫攻坚中驻村当过“网格员”,邹勇用他的行动诠释着奋斗者的风采。




《中国科学报》(2022年07月15日)




为抗击小麦条锈病、助力农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研究,首次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同时保持小麦产量不降低,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中国科学报》(2022年09月26日)




经过团队4年来夜以继日的实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刘坤祥苦苦寻找了20年的“他”——植物硝酸盐受体NLP7,终于得到了证实,并确定NLP7蛋白是新的植物硝酸盐信号“开关”。这一发现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23日)




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新岗及其团队因地制宜、深入研究,并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成功促进大荔冬枣增产提质,带领大荔县枣农增收致富。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8日)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耕地质量提升,拓展食物科技创新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台政策,用四大科技举措着力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0日)




在党的政策支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不断的科研助力下,南沟村的苹果变得更红更甜,百姓的生活变得更美更富,“小苹果”成就了南沟村的“大振兴”······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30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充分挖掘教师、企业、校友资源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开展精准指导,凝聚起了就业育人的强大合力。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3日)




《中国教育报》整版刊载了我校科技特派员群体扎根农业农村一线的生动实践。他们对接贫困县、包扶县,包抓企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村、联系贫困户,常年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创新创业指导,把我校的新技术、新成果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了西农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展现出科技特派员群体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担当与情怀。




《中国青年报》(2022年08月05日)




2012年至2021年,陕西经济总量由1.45万亿元增长到2.98万亿元,从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14位;广大三秦青年在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战场上踔厉奋发,建功立业……10年来,陕西以拼搏奋进的昂扬姿态,努力让这片古老的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陕西日报》(2022年03月03日)




200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海南三亚建立育种基地,此后,薛吉全、张兴华、毛建昌、吴权明、杨金慧、李凤艳、齐宁海等20多位“科技候鸟”潜心研究、精心培育、南繁北育。躬耕田野,实现禾下乘凉梦,是他们所有育种人的不懈追求。




《陕西日报》(2022年05月05日)




近年来,饮食平衡等观念深入人心,“红薯热”再度兴起。在红薯规模化、技术化、绿色化种植标准的推动下,陕西省红薯四大镇名扬西北,红薯深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红薯在为人们带来甘甜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




《陕西日报》(2022年07月05日)




今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刘延琳教授主持的“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和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了成果鉴定,该团队培育的2株本土葡萄酒酵母实现了我国本土葡萄酒酵母从“0到1”的突破,成功填补了这一行业空白······




《陕西日报》(2022年07月15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5年的研究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侵染,由此开辟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陕西日报》(2022年08月16日)




本篇报道详细叙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在治疗小麦“癌症”——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中是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为种业自主创新贡献力量的。




《陕西日报》(2022年08月29日)




近年来,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和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在陕西干事创业,他们或是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是奔赴一线奉献,以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把奋斗故事写在三秦大地上······




《陕西日报》(2022年09月06日)




科学技术往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半个世纪以来,一批批来自杨凌的科技专家在黄土高原的长武、安塞、米脂、神木等地扎根,研究水土流失发生机理、推行生态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为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修复贡献智慧与力量。




《陕西日报》(2022年10月17日)




“西农511”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带领团队选育而成,具有高产、稳产、抗病等优势。这一小麦品种为种植户带来了小麦高产优质的福音······




《陕西日报》(2022年10月27日)




多年来,杨凌农技专家育成多个猕猴桃、苹果新品种并研究出种植、防病新技术,选育出“西农511”“伟隆169”小麦新品种和“陕单650”玉米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推动陕北杂粮与陕南茶叶产业走出发展新路······




《陕西日报》(2022年11月03日)




凤县大红袍花椒,又称凤椒、秦椒,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椒之王”。2017年,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本片报道聚焦凤椒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农业文化的无穷魅力。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科学报

中国教育报  陕西日报

封面图源:李光哲

相关阅读
非凡十年|盘点2017:学风建设年!
校园疫情防控!“阳了”怎么吃?关于“阳康”的8个问题!解答都在这!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115)考点公告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网络编辑:林晶晶

责任编审:王 婷

终  审:徐 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