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三农”学堂来了!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02-03

在西农

“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的西农精神

每一个人都牢记于心

但如何以社会学角度了解“三农”问题

一门涉农的“小众课堂”

如何能接连上线

中国大学慕课MOOC(2019年)

和学习强国(2021年)

两大学习平台

迄今为止

播放量已达455116人次



近日

这门课程已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名单



今天

让我们走进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红主讲的

《“三农”学堂》




“三农”学堂是什么


《“三农”学堂》

线上一流课程

课程负责人:张红




  《“三农”学堂》作为《农村社会学》的线上课程,是每一位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程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个主题展开。
  张红教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从微观到宏观,层层递进,微观层面以“人”为中心,介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扩展到初级社会关系的农村家庭与家族;中观层面探讨农村社区的建设路径、农村社会组织变迁及功能等;宏观层面阐释农村社会分层趋势、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等。
  授课过程中,张红教授以农业为本体,从社会学视角阐释农业内涵、农业与农村社会、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农村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历史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我国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巨大变化;以农民为主体,细致讲解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大时代历史事件中,农民从幕后走到前台的精气神变化。
  同时,在相关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总结了乡村治理、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




以学生为中心构成形成性评价体系





  为探求更好的农村社会学教学方式,人文学院的《农村社会学》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体系理论为教学成果评估标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采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研讨式教学。
  将农村社会学的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预设问题、线上观看视频;课中线下研讨、教师答疑;课后延伸阅读,课上在讨论时会运用到有关的理论知识需要从经典阅读中获得,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自由选择书目。








  开放的课堂能让老师很快能辨明学生特点。每次课堂讨论,往往思维活跃的“非考试型”学生能作为“导火索”,启发他人的思维,最后观点碰撞,开拓视野。但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往往缺乏发散性的思维。
  课程成绩往往和评奖评优挂钩,但仅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估过于片面。形成性评价体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期末一次性评估的局限,让具有科研潜力的的学生也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课程纵观古今,面向现实。非常注重学生的科研训练,没有一味地作知识输出型的讲授,而是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考。
  得益于这门课程,很多学生组建了团队,拿到了国家级课程项目或是高校的田野调查项目,而且项目评估都是优秀,借此还发表了小论文。“这门课程在之后科研的选题等多方面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让我们能够有效抓住农村社会的特点,更好的面向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同时,老师在课程中也一直在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真正走进科研时有很大的帮助。”社会1902班学生黄思远说。



﹏﹏﹏﹏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线上课程重在初步获取和材料储备。课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让其带着“问题”听课;在线上答疑区开放式讨论,讨论的意义不在于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开阔学生视野和锻炼思维能力;每章列出参考书目,便于学生课外延展性阅读;主讲教师建立课程学习群,随时答疑解惑。
  线下教学重在深加工和高效产出。课堂充分体现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授课优势,课程是拓展性的,是将线上所学习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科研训练。








  线上课程每个章节视频结尾都有课堂小结,课后小结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理解农村社会学所学的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课程的复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于知识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对于期末复习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帮助。”社会2002班张子杰同学说。
  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以课堂的表现,发言的情况,出勤率作为评估依据;线上则通过学生对章节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单元测试和阶段性测试成绩反馈。最终打分时,张红教授会将这些学习记录作为重要参考。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合力促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




多种教学方法





  每当站到讲台上,张红教授是全身心投入的,是热情高涨的。除了常用的课堂讲授,张红还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
  老师通过调查获取案例,把它开发成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上,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一些观点,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案例教学法。
  “社会学非常注重实证研究,只有通过社会调查,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深入农村,在做科研时才能更接近真相,对问题背后的分析才能更深入。同时在社会调查中我搜集到的案例可以反哺课堂,比起只为学生讲解PPT,教授相对枯燥的理论,可以让教学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张红教授介绍道。
  但是案例教学并不等同于是讲故事、举例子。对于教师而言,好的案例可以大大帮助科研与教学,因为开发案例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是可以充分应用到课堂的。对于学生而言,做好案例调查分析,尤其有助于学生的实习与学术论文写作。教师积极参与案例库建设,申报案例库,应用好案例教学法,可以盘活“一整潭水”,连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模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这些年来国家花大代价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程下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张红教授的课堂记忆深刻,“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以“农民”为中心话题,发散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子题,我们当时全班同学一同思考讨论,在张红老师的引导下写下了满满一个黑板内容,之后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情景模拟法则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比如讨要高额彩礼的话题,张红教授往往会采用情景模拟法,找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学生热情极其高涨,往往会反串扮演,其他的学生就当做社会调查指标。表演结束后,社会调查者向扮演者提问。学生处于逼真的情景里,更能发散思维,这时老师再从旁点播,深入话题,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立德树人,相辅相成





  “我很受益于课程中的互动学习环节,老师引导我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三农问题本身,还培养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深信不断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三农问题,为三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受益匪浅,张红教授亦然,“有次我在课堂上提问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工人?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学生反问我,‘我应该是农民还是学生?’”这次对话引发张红教授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借此发表了一篇论文。





  谈起这门课程获得的荣誉,张红教授却说这是意外之喜:“刚好申报教改项目录制慕课,刚好遇上疫情需要使用线上课程,刚好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刚好的背后是张红教授二十多年教学经验和实地调研经历的累积,荣誉是偶然也是必然。
  “现在想想,那天的早晨是多么美好!”提及这门课程的开始,张红教授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九八年的一天,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年轻教师,系主任把《农村社会学》这门课程安排给她,从这天起,张红教授和《农村社会学》的缘分就正式开始了。
  26年来,张红教授面向本科生主讲《农村社会学》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农村社会学专题研究》,为博士生主讲《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专题》,形成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了课程内容,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的主要讲述内容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跟随时代的步伐,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课程体系贯通后,下一步我们想做到本硕博三个层面的培养方案贯通。”张红教授告诉我们。







﹏﹏﹏﹏




情系三农,润物无声





  为了讲好三农故事,做三农情怀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多年来,张红教授教学科研两手抓,始终活跃在教改和实地调查的一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教学实例,同时积极申报项目,将学生引进“三农”学堂,又让他们带着所学走出去。“‘三农情怀’的核心就是知农、爱农,二十多年前,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本身就懂得‘三农情怀’,那时候是因为城乡差距不愿意回到农村,那对于现在的孩子,不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农村生活经历都比较空白,自然缺乏‘三农情怀’。”

  “三农情怀”不需要高谈阔论,学生通过课堂掌握理论知识,这是“知”,“行”则来自教学案例,亦可源自社会调查、支教,知行合一,亦能知农识农爱农。“很多学生亲自去到乡村,去实地调研或是支教,有了这些经历后,‘三农情怀’反而是他们讲给我听。”张红教授如是说。







  这些年来,张红教授将《农村社会学》这门课程从校内讲到校外,从基层讲到高层,只要有机会和平台,她就一定会去讲。
  自2019年以来,课程已完整开课三期,第四期正在运行。面向其他高校的开放学习程度高,东北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12所院校使用了《“三农”学堂》视频资源。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学习者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教师讲授逻辑严谨、重点难点讲解透彻,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三农”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学习者主要包括2019年以来,教育部职成司“全国涉农职业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农业农村部“全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轮训班”、陕西省委组织部“县处级、乡镇领导干部、村两委”等学员,以及青海、江苏、河北等省市委组织部、人大政协等部门委托的培训任务,通过课堂讲授、“学习强国”平台等多种应用模式参与本课程学习,累计5000余人。









  陕西华州区金堆镇党建办干部李想说:“张老师的授课让我印象深刻,我将用所知所学,建设农村、宣传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优良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扩展了教育受众面和社会影响力,受到组织部门认可与行业专家好评。
  “高校有几项职能。第一是教学的功能。第二是科研的功能。第三是社会服务的功能。第四是技术推广的功能。作为人文社科的老师,我无法推广一项技术。”张红说,“但是社会公众能够通过《“三农”学堂》对三农有所了解,这就是我作为高校教师的价值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农”学堂》是几代人课程传承的成果凝练。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段塔丽说:“从目前已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来看,尚无从社会学视角讲授‘三农’议题的同类课程,《“三农”学堂》填补了农村社会学领域的空白。”
  《“三农”学堂》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这门课程加深了我在学术化导向下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去真正了解农村,关注农民,促进农业,才能让我国农村社会走上更加富庶、美好的发展之路。”“通过课程学习我感觉对农村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张红老师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学习交流、一起思考,讲的是三农,学的是中国。这既培养了我们知农爱农的情怀,又促进了我们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关注。”诸如此类的对课程的评价还有很多。
  张红教授说:“作为涉农高校的学生,‘三农情怀’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振兴的前提一定是乡村要有人才,没有‘三农情怀’,人才怎么可能愿意回到乡村、振兴乡村呢?”她始终觉得,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对三农有了解,三农情怀厚植于心,那她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部分来源:人文学院张红

文字:刘佳月 张加琳

图源:段兴未 谷嘉豪 周雪茹

 黄芯萌 郑祺亲 史雪燕

相关阅读
十校联动!小满遇上521,农大学子与你一起向光而行庆祝!三周年!
校长吴普特:向世界推广旱区农业的“西农”方案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网络编辑:尹 珺     夏嘉宇责任编审:王 婷终  审:徐 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三农”学堂来了!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