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我需要你的陪伴,而不仅仅是陪着!

2017-04-25 凌想 智慧妈妈子女教育俱乐部


01


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带橙子去公园里玩。小树林里铺满了落叶,橙子撒欢跑了一会儿,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玩法:把很多叶子绑在一起。


小孩儿蹲在地上,用黑黑的小手把叶子又细又短的叶柄系到一起。系两三片叶子还容易,再加入新的叶子难度就大了,系上又掉,掉了又系,小孩儿就和这几片叶子较上劲了,玩得很专注。


站在旁边的我看了一会儿小孩的游戏,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开始刷。刷了会儿手机,看看太阳已经偏西了,没有太阳的照耀,小树林里开始变凉了。我担心橙子着凉,想带他往回走:“做好了吗?咱们回家吧?”“不,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我百无聊赖地又看了会儿手机,又开始催。橙子玩得正带劲,还是不动。


这么催了三四回,我突然想到,我这是在陪孩子吗?还是把孩子当成小狗遛?让他在外面撒撒欢就算完成任务了?我催孩子回家,除了因为怕他着凉,还因为我自己觉得无聊,心里有些不耐烦了。虽然我就在他身旁,但我只是“陪着”他,我们沉浸在两个世界,彼此间没有多少交流。


当我意识到这些,我把手机装回去,调整了一下心态,决定和小孩一起,好好享受此时此刻。


我在橙子身旁蹲下来,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好啊,妈妈,你帮我再找些树叶来吧。”“好的!”


当我仔细去找,才发现落叶虽然很多,但叶柄长的树叶不是那么好找。每当我找到一片合适的树叶,就拿给橙子看:“这片可以吗?”“太好了,谢谢妈妈。”



慢慢地,我进入了状态,开始觉得这事也挺有意思。当橙子的作品终于完工,我们俩都很兴奋,因为目睹了他的制作过程,我知道在旁人眼里不起眼的几片树叶,把它们凹出造型来花费了小孩多少心思,也让小孩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我们一起给“作品”拍照、命名,最后,我把它插到了衣领上,当作一个漂亮的胸针。


我还发现,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世界中,之前的那些烦躁和担忧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我不只是尽了做家长的义务,我自己也很享受其中。确切地说,不是我陪孩子,而是我们互相陪伴。而且,这种互相陪伴的感觉很美妙。


02


这件事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发现,如果潜意识里把陪孩子看作父母的责任和任务,就像每天遛小狗一样,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那么内心里会有隐隐的不耐烦和烦躁。虽然人陪在孩子身边,但心里想的却是: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晚饭要吃什么,白天上班,下班还得看孩子,身心都好累……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抗拒陪伴孩子这件事的。为了减轻内心的烦躁,打发时间,手机就成了陪孩子时的标配。


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孩子玩自己的,大人就在一旁刷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嗯啊着回应孩子,只要确保孩子在自己身边,不会发生危险就行。这种低质量的陪伴,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身未动,心已远”。


03


那么,什么样的陪伴是高质量的陪伴呢?怎样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


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了它:调频。


调频,其实是活在当下一个形象的说法。不去想过去,不去想将来,不去抗拒此时此刻,而是以接纳的心态享受当下,就像英语中说的那样—— enjoy yourself。



当我们陪伴孩子时,也可以尝试调频。把自己的频率调到和孩子一样,把自己想象成孩子,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角色不同,心态自然也不同。


暂时忘掉工作,忘掉手机,忘掉各种焦虑,甚至忘掉家长的角色,单纯地和孩子一起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单纯地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享受其中,活在当下。


玩就是玩,开心是唯一的目的。


04


关于陪伴,我从橙子的姥爷身上学到了很多。高质量的陪伴渗透在祖孙俩相处的点点滴滴中。


橙子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听评书,杨家将、薛家将、隋唐演义听了个遍。暑假里,橙子在姥姥家和姥爷一起听,开学了,橙子在北京听,姥爷在老家听,两个人经常通过视频交流各自听到哪里了,交流各种听后感,一起讨论谁最厉害,谁用的兵器最棒。



橙子喜欢京剧,姥爷就惦记着给橙子一点点添置家伙,帽子、戏服、腰带、厚底靴,都添置全了。


橙子学习拉京胡,姥爷就专门学了唱段,祖孙俩一个拉一个唱,自得其乐。两个人还一起做髯口,花上半天时间研究怎么才能让毛线做成的髯口又顺溜又有垂感……


看到这样的场景,局外人都会感到那种频率一致的和谐与其乐融融。


05


还有一种“活在当下”的陪伴,却是容易让人忽视的误区。


有时候,大人看起来是在全神贯注地用心陪伴孩子,但实质却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控制。不是“用心”陪伴,而是“用力”陪伴。貌似活在当下,实则活在将来。这样的父母,你会感受到他们的焦虑,所有的游戏都不是单纯的玩耍,都预示着孩子将来能否成才,或者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成才。


家教群里一个妈妈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她在群里发了两张贴图作品,一张贴得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另一张用同样的材料贴出了一只漂亮的小鸟。她说其中有一张是她两岁女儿的作品,请大家猜猜是哪一张。



随后她讲了这两张贴图背后的故事。


周末,她陪着两岁多的女儿在商场里做手工贴图,主要步骤都是女儿自己完成的,她在旁边负责打下手,两个人有商有量、配合默契,女儿做得很开心。最后的成品在成人眼里可以说是乱七八糟,但这就是两岁孩子的正常水平。


她们旁边的一对母女也在做手工,女儿也是两岁多,只是她们的气氛不是很愉快。这个女孩每做一步,妈妈都在一旁指挥着。贴在哪里、怎么贴都要按妈妈说的去做,贴得不对了还得返工。有时这个妈妈看得心急,就自己动手替女儿做。整个过程,小女孩都做得闷闷不乐,虽然她们最终收获了一幅漂亮完美的作品。


太过用力的陪伴,其实反映了父母的焦虑,担心孩子做得不好,就要时时以大人的角色介入掌控,而不是作为孩子的朋友,以同等的姿态陪伴共处。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调频”,只不过是大人试图让孩子的频率调得和自己一样。这样的陪伴,费心费力,貌似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对孩子有害无益。


06


陪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身未动,心已远。


陪伴,是频率一致,活在当下,两个人之间有精神的灌注和交流。


高质量的陪伴,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是勉强的、委屈的,两个人都从中得到乐趣,都从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点点找回蒙尘已久的童心,唤醒沉睡已久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享受单纯的乐趣,全身心地活在当下。


可以说,身为父母,学会好好陪伴孩子,其实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点评

如果可以有一次角色互换的机会,我们作为孩子又会对父母有怎样的期待?我们可能需要父母全心投入的陪伴,而不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身为父母,能够好好陪伴孩子,其实也是人生的一次修行。在高质量的陪伴中,我们可以重温童年,再找回童心!


作者介绍: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8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本文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   ID: lingxiang127 转载已获授权



推荐阅读:

孩子在美国上幼儿园是什么体验?一位在美国的妈妈的择校观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务,直接影响人生!家长都该看看!

斯坦福教授:做父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帮孩子找到动力和目标

那些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养成秘诀都惊人的相似!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微信联系383943658删除

阅读更多好文,请关注微信号:zhihuimama345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橄榄树屋童书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