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之一。茶毛虫不仅危害茶树生长,同时其幼虫体上的毒毛和虫蜕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痛痒,严重影响茶叶采摘、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茶毛虫性信息素由日本学者首次鉴定,属于类型III,其包含两个组分,主要成分具有手性中心。目前商品化的茶毛虫性诱剂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治效果为27.87%~50.85%,不能满足防控要求。研究手性结构差异对茶毛虫引诱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组分配比对茶毛虫的引诱活性,可为茶毛虫高效性诱杀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团队完成的题为“Development of a high-efficiency sex pheromone formula to control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3年1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利用EAG测定了茶毛虫雄蛾触角对不同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发现了主要组分的R手性体R-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下称R体)电生理活性显著高于R手性体S-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下称S体),次要组分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也具有一定的电生理活性。进一步的诱捕试验发现,R体的田间引诱活性亦显著高于S体和外消旋体,次要组分虽无田间引诱活性,但其可以显著的提高其R体和S体的引诱活性。最后通过测定不同R体和次要组分含量对茶毛虫雄蛾的诱捕活性,明确了0.75mg R体和0.1mg次要组分组成的性信息素组合引诱活性最强,显著优于现有商品化产品。 以往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国种群茶毛虫性信息素仅有10,14-二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一个组分,且该组分的两个手性对映体田间引诱活性差异不显著。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明确了R体的电生理和田间活性均显著强于S体,14-甲基十五醇异丁酸酯可以显著的提升主要组分的引诱活性,其亦可能是中国种群茶毛虫的性信息素次要组分。该研究为茶毛虫高效性诱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6011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9C02033)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19)的支持。李兆群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邵元海和杭州市西湖区农技推广中心商建农参与了此工作。
LI Zhao-qun, YUAN Ting-ting, CUI Shao-wei, ZHAO Ying-jie, SHAO Yuan-hai, SHANG Jian-nong, LUO Zong-xiu, CAI Xiao-ming, BIAN Lei, CHEN Zong-mao. 2023. Development of a high-efficiency sex pheromone formula to control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2(1): 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