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院四系”那些有温度的视觉记忆

2015-12-25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中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中国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科班生"。

"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中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中国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科班生"。


"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高等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


五院四系成员高校


校名

主管部门

中央部属

前身

所在地

中国政法大学

教育部

北京政法学院

北京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


西南政法学院

重庆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华东政法学院

上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部

中南政法学院

武汉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省


西北政法学院

西安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育部

北京大学法律系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北京

武汉大学法学院

教育部

武汉大学法律系

武汉

吉林大学法学院

教育部

吉林大学法律系

长春


温故,而知新

艾学灋 || 编辑整理



五院四系之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1979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国家的立法工作也取得了 大的进展,先后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大批法律。法制建设的快速推进也带动了法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推动法制建设进程,成为法学院校的紧迫任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法学专业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法大学应运而生。


一九八二年刘复之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留影


198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法委书记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并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自此,司法部积极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在1982 年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 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并三次为中国政法大学选任校长,最初曾经安排彭真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但是因彭真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再兼任职务只能作罢,后来曾选任陈丕显,最终决定由刘复之担任。


1982 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这一重要批示既提出了建校速度方面的要求,也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出具体要求。1982 年2 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工作计划。



▲原司法部副部长陈卓

1982 年9 月,由司法部副部长陈卓带领一个工作组,到北京政法学院调研,了解北京政法学院的相关情况和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考察学院的领导班子,以及筹备成立 中国法律大学的条件———此时尚 未明确新成立的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大学的名称。此后,中央下发 82 年5 号文件,正式定名为“中国政法大学”。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工作组离开学校,向中央汇报考察情 况。中央认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的条件基本成熟,同意筹备建立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挂牌成立


1983 年,在教育部、国家计委、 北京市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大力 支持下,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工作初具规模。


▲邓小平当年为中国政法大学题的字


1983 年2 月,中央任命 司法部长刘复之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员陈卓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云光任党委副书记、第一副校长,余叔通任副校长、党委委员。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



▲北京政法学院校门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的,北京政法学院1952 年成立,1979 年复办,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强,学 科带头人多,在这个基础上扩建一 个新学校是比较可行的方案。所以后来的中国政法大学就是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校三 院”:本科生院、进修生院和研究生院。



▲北京政法学院校园一瞥


根据当时的建校方案,中国政法大学的总规模为7000 人(学 生)。学校实行一校三院制:以原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建立本科生院, 规模5400 人,学制4 年,当时有 1600 多人;以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 为基础建立进修学院,规模为1200 人,培训对象为政法各部门处级以 上干部;成立研究生院,主要是培养政法教育的师资,当年教育部批准招收100 人。学校当时有教授5 名,待批教授3 名;副教授22 名, 待批副教授32 名;讲师190 多人, 总共有教师200 多人。




▲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成立之初,部分校舍平面图(校址在沙滩北大旧址)



▲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京政法学院与北京大学关于沙滩校区分割红线图(红字部分为北京政法学院校舍)


校部暂定原北京政法学院,新校址定在黄村卫星城,拟作为本科生院,基本建设 规模15 万平方米。



▲1952年,毛泽东为北京政法学院题的字



▲1953年1月,钱端升被任命为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这是毛泽东当年签署的任命状。



▲北京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曹海波在1979年的开学典礼上作讲话



▲中央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前排中)在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镜西(前排左)的陪同下视察北京政法学院校舍


▲北京政法学院的教师讨论会


▲1954年10月17日,北京政法学院第一届运动会


▲北京政法学院师生庆祝五一劳动节


▲1955年机械七联顾秉耀赴北京政法学院留念


▲北京政法学院教师许显侯在参加学生学习小组讨论


▲北京政法学院校园一角



▲北京政法学院图书室一瞥


▲北京政法学院司法鉴定实验室一角


北京政法学院学生文艺汇演《天山之舞》


▲北京政法学院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大合唱


▲1981年北京政法学院历届毕业生在中央政法干校第十九期学习期间合影




▲1956年,留苏归国的江平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为那个时代一心报国的“海归”。



▲北京政法学院学子留影
1


北京政法学院学子留影2


▲北京政法学院师生劳动场景


▲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杜岭派出所欢送北京政法学院同学留念


▲北京政法学院学子留影


五院四系之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博学笃行 厚德重法”


偏居西南一隅的西南政法大学,曾被称作中国法学的“黄埔军校”,也有人评价它是中国法学教育最成功的典范。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门



▲刘伯承校长


西南政法大学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以刘伯承元帅为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阳学院、相辉学院、重华学院和求精商学院合并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



▲1950年代的西南政法学院校门



▲关于恢复西南政法学院的通知



▲西南政法学院的牌匾



▲在西南政法学院校门口,玩小车戴像章的女孩与家人合影




▲西南政法学院同学合影(左一为周圣言、左二为王敏远、右一为景汉朝、右二为兰海宁)



▲西南政法学院复校后同学们的劳动场景



▲西南政法学院78级学生正在学习毛著



▲被誉为“法学的黄埔军校”的西南政法大学78级



▲贺卫方老师参加1978年统一招考时的准考证



▲大学时期的许江教授(左一),杨忠民教授(中),贺卫方教授(右一)




▲许江教授,杨忠民教授,贺卫方教授学生时代与现在的对比照




▲1980年代的西南政法大学校门



▲西南政法学院烈士墓校区1980年代中期景色



▲1985年初冬的一天,1983级学生黄宣在西南政法学院男生3宿舍3512寝室



▲西南政法学院法学系本科1983级17班进校30周年影像记忆



▲1986年9月大四第一学期黄宣在西南政法学院新教学楼前留影



▲庆祝西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三十周年78、88、98、08级代表向教师献花



▲1990年代的西南政法大学校门



▲现今西南政法大学的校门


五院四系之

华 东 政 法 大 学


“笃行致知 明德崇法”


华东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体,兼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曾用名有三:第一个是圣约翰书院,第二个是圣约翰大学,第三个是华东政法学院。



▲圣约翰书院旧貌



▲圣约翰大学校门



▲在蒋介石政府败退台湾后,胡适、蒋梦麟、梅贻琦都去了台北。1952年,新中国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调整,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全部裁撤。图为1950年12月,在反美爱国抗议奥斯汀运动中,上海圣约翰大学师生员工反美爱国大会。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



此处有必要提及另外一所大学,即曾进入世界前50强的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部分师资力量迁入台湾,文学院理学院组成南大、商学院成了上海财大、法学院成了华东政法、影音部成了北京电影学院、音乐学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医学院成了上海医科大、电子学院成了成都电子科大…共瓜分为20多所院校。该校就是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前身,位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



▲怀思堂前的士兵操练

怀施堂(现名韬奋楼)于1894年1月26日(另据MARY LAMBERTN的《ST.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1879-1947》记述为1894年1月28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这幢约大第一建筑物。


▲卜舫济

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H.Pott)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是他在1892-1893年回美国休假期间在美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


▲思孟堂旧貌



▲思颜堂旧貌


1903年,我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了“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今改名为四十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



▲礼拜堂(现已不存)



▲校长楼旧貌



▲树人堂旧貌



▲校长楼旧貌



▲图书馆旧貌


▲六三楼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我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开我。这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六三楼”因此得名。



▲约大校友宋子良全家照。

前排左起依次为宋子安、宋庆龄、倪珪贞、宋蔼龄,后立者左二人为宋子良。


1952年6月,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社会系合并组建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校门



▲华东政法学院干部专修科87级全体师生毕业纪念



▲华东政法学院干部专修科88级全体毕业生纪念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校门


五院四系之

西 北 政 法 大 学

“严谨、求实、文明、公正”




1937年前的11月1日,红色圣地延安的延河之滨,飞机场旁,北倚清凉山,南向宝塔山,一批新窑洞建成——为培养抗日干部,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级干部学校:陕北公学。此后的几年,陕北公学培养了1.3万名抗日干部。毛泽东在此留下豪言壮语:“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



▲陕北公学校门



▲陕北公学里学生们正在听毛泽东作报告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正是1939年11月复办的陕北公学,又称后期陕公(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成为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



▲延安大学旧址


1941年陕北公学(后期)与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校址在陕北公学原址。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门


1949年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陕西省政府主席马明方兼任校长。1953年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改组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



▲西北政法学院首届学生在校门前合影


1958年9月,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学院。


▲西北政法学院《探讨:跨学科法治系统研究杂志》部分探讨编辑部成员与顾问合影



▲20世纪80年代前期,常远(左1,时为西北政法学院本科生、西北政法学院《探讨:跨学科法治系统研究杂志》总编)邀请著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中)到西北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进行前沿文化演讲,并探讨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反封建、艺术与文明等一系列严肃主题.左2马深(时为西北政法学院本科生院学生会学习部长、西北政法学院《探讨:跨学科法治系统研究杂志》发起人之一)


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学院雁塔校区大门


五院四系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起源于1953年9月成立的中原大学政法学院,至今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原大学 毛泽东题词及创办人照片



▲中原大学校门


▲司令官陈毅在中原大学学习



▲大战开始前中原大学的艰苦环境



▲一九五三年《中原大学政法学院》毕结业证(李伯刚)(白镇周)



▲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师生合影



▲中原大学第一二大队毕业合影


1953年4月,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合并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的政法系科,成立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学院校门



▲中南政法学院学生


1958年10月,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湖北大学,上述政法类院、校、系组成湖北大学的法律系;至1977年演变为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并于当年招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法律专业本科生。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中南政法学院正式恢复。



▲邓小平为中南财大题字



▲中南财大投资管理86届毕业留影



▲中南财大93届财会毕业留念


2000年5月,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以原中南政法学院的主体和原中南财大法律系组成法学院。


五院四系之

北京大学法律系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学院校的前列。


在了解北大法学前我们有必要先多了解一点北大校名和地址变迁史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筹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匾



▲京师大学堂教职合影(背景为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的两位高管



▲1903年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师生合影



▲京师大学堂旧址,原马神庙和嘉公主府,位于今北京景山东街。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首次派出39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31人为师范馆学生。图为欢送出国留学同学合影。


▲京师大学堂1907年首次举行毕业典礼。图为京师大学堂学生杜福堃毕业文凭


1912年,经北京市临时政府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


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就任海空大元帅期间,将北京国立9所高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


1929年8月6日,国民政府将本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直至1946年10月复员,重称“北京大学”。



▲1968年国庆前夕,北京大学红卫兵和革命学生敲锣打鼓,换上新校匾。这幅字是毛泽东1950年题写的。如今北大用的还是这几个字。无独有偶,清华大学西门上的“清华大学”四个字也是毛泽东1950年题写的。


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校舍在景山东门以东马神庙附近、乾隆年间嘉公主府已空闲的府邸内。


1916年,本校在东城金沙滩大街(五四大街)新建校舍,因大楼墙体多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为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在1920年是为北大一院、文学院。北大二院为理学院,院址在原京师大学堂。北大三院为法学院,在北河沿大街现民政部处。北大医学馆在今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今北京四十三中学处。


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梁思成负责新校园规划,1939年4月新校园在昆明落成,各种建筑近百栋。


1952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迁到了西郊海淀现在的“燕园”。



京大学学生生活,入口处燕京大学(女子学院)1922



▲日本卫队和医院旗(红十字会),在燕京正门1940



▲团体和家庭一组系成员, 1921年春天主题词:燕京大学-教师



▲1913年北大文科毕业学生与教职员合影



1916年北京大学第一次理科毕业生合影



▲这些人也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1918年北大的老师和学生。前排左五为北大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蔡元培,左六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左七为后来敢与毛泽东吵架的梁漱溟,二排左四为建国后没少挨批的的哲学大家冯友兰。这张可谓冯友兰的毕业照。



▲1947年,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清华校长梅贻琦(左三)与北大校长胡适(左二)、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一)、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合影。梅贻琦担任大陆清华大学校长17年,留下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



▲1954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讨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不过怎么看都像是摆拍的。两年前的1952年,中国进行了一场院系调整,北大的工科划给了清华,清华的文科和理科划给了北大,北大和燕京合并,从此,北大搬进燕园,和清华成了邻居。


▲北京大学1977年新生开学典礼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七九级二班同学合影,前排坐者左2为海子



▲根据海子“面朝大海”的创意,印在“同学录”《法学阶梯》上的海子的留言



▲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期间那位纯粹的海子



▲1980年10月25日,朱苏力(左三)、齐树洁(右三)等同学齐聚香山


▲1981年李克强和他的同学们,上面一排右一是李克强。

教过77级的北大法学院教授杨敦先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黄埔一期”。

前排左起:姜明安、龚祥瑞、陈兴良、王建平


五院四系之

人民大学法律系

“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抽调部分干部,创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在铁狮子胡同1号隆重举行,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1950年到1952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初创阶段



▲“十年动乱”结束,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60年代的人大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



▲1969年何家弘老师去北大荒务农的留影



▲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门



▲79级新生报到


▲79级本科学生军训



▲谢韬校长与廖静文女士等合影



▲老校长吴玉章与同学们在一起



▲当年中国人民大学游泳队



▲中国人民大学游泳队男队



▲中国人民大学主楼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楼



▲海淀路39号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夜景

五院四系之

武汉大学法律系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1928年校名命名为武汉大学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先后云集王世杰、周鲠生、梅汝璈等一大批著名法学家,办学声誉影响海内外。1979年恢复法律系,1986年成立法学院。



▲国立武汉大学校门



▲国立武汉大学旧址



▲国立武汉大学旧址



▲武汉大学旧照



▲武汉大学地图



▲武汉大学教学楼


▲武汉大学鸟瞰图



▲武汉大学建筑动态图



▲武汉大学老斋舍



▲武汉大学理学院



▲武汉大学数统院



▲武汉大学行政楼


武汉大学樱楼



▲1982年春,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照。



▲武汉大学学生毕业照



▲武汉大学学生毕业照

五院四系之

吉林大学法律系


“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吉林大学法学院其前身是吉林大学法律系,建于1948年,是"十年浩劫"中我国仅存的未停办的两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

▲吉林大学老校门



▲吉林大学校门前合影



▲吉林大学1978--1981届河北同学合影留念



▲吉林大学法律专业七九级毕业留念



▲吉林大学法律专业七九级毕业留念(照片背面写有全体师生姓名)



▲吉林大学当年的寝室室友合影



▲吉林大学红卫兵批斗关梦觉、蔡运时教授 1966年




吉林大学当年同学们热捧的贺卡


▲吉林大学当年同学们热捧的贺卡


▲吉林大学当年法律系毕业合影


其办学历史则始于1948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



- END -




传播法律信息,推进法制进程,

积累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长按二维码即可直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