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斯皮尔伯格的黑点,被这部电影彻底洗白

2016-12-19 电影工厂

每天推荐精品电影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电影工厂 ID:FactoryMovie

作为当今首屈一指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生涯早期便以获得大量关注,他对先进拍摄技术的运用,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称赞。

其中,《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片直接成为新好莱坞的大片模版。

此外,他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林肯》等关于二战、历史题材影片也获得极高评价,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众多大奖。

尽管如此,评论界对于斯导的批评从未销声匿迹。正如开头所说,外界普遍认为他过于商业、过于主旋律,喜欢打情感牌。

总之,就是深度不够。

那么,这位叱咤影坛数十年的风云人物,是否真如我们谈论的那样缺乏深度呢?

影迷君就从一部电影入手,带你探讨这个问题。

它就是《第三类接触》。

这部电影于1977年上映。

由于前一部《大白鲨》把观众吓得不轻,所以斯导推出《第三类接触》时,人们抱着目睹人与外星人大战的激动心态冲进影院。

结果却看见了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不知没有激烈的枪火交锋,连外星人出现的镜头也寥寥无几。


不免令观众大失所望。

不过,本片在烂番茄的评分却出奇的高。

烂番茄新鲜度96%不说,影评人评分也达到罕见的8.9分!

能得到如此高评价,本片的特效是一大看点。

虽然没有《大白鲨》那般惊险刺激,《第三类接触》的特效场面则精致许多。

不论是太空飞船从天降落,莅临地球表面。

还是外星人在人类的目睹下走出太空舱。

均通过强烈的灯光,明亮的色彩,把气氛烘托得极为震撼。

更为牛逼的是,它是1977年的电影,我不说,你准会当作90年代的片。

小时候看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是90年代初的科幻电影......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寻常的一天,突然外星飞船出现。


所有亲眼见证这一奇观的人,面部全部被烧伤,而且大脑中被灌输了某种潜意识。

科学家通过探测,得知外星人降落的确切地点,并委托军方把该地点方圆数百里内的居民全部疏散。

就在当地居民全部逃离时,那些见证者们却反其道而行,向着降落点前进,努力找寻这一事件的答案。

当他们抵达目的地,则见到了极为震惊的事件:外星人驾驶飞船,把曾经传言“时空穿越”的人们,送回了地面......

故事不复杂,被我几句话就剧透了。


如果粗略看,这只是一部特效惊艳的爆米花电影,导演甚至没给出明确的观点或者涉及内容的思考。

工业气息浓重,仅停留在满足观众视觉体验的层面。

不过,当你仔细浏览,不难发现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值得回味。

男主角之一的尼瑞,是一个电工。

飞船出现当晚,他是目击者之一,为此他的半张脸被灼伤,脑袋嗡嗡响,疼痛难忍。

当他激动地回家,叫醒熟睡的妻子,告知自己的遭遇时,妻子却只在乎他的半张脸。

故事发展到后面,我们才得知,妻子并不是在乎他的人身安全,只是在意他们一家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当尼瑞要带全家去自己的目击地守候时,妻子也一味掩饰,告诉邻居他们只是普通出游,生怕对方得知自己丈夫遭遇了外星人,被另眼看待。

最后,尼瑞在潜意识作用下,疯了般在屋子里堆砌假山,他的“病态”已无法遮掩时,妻子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抛弃,而不是帮助。

原因很简单,不想被别人当作怪物看待。

而那些邻居们,也都是冷眼看,没人上前帮助他。

很现实,不是吗?

美国中产阶级平静生活下的黑暗面。

如果斯皮尔伯格从这一切入点出发,不用外星人出现,也会是一部优秀的讽刺电影。

揭露了美国社会光鲜亮丽表皮下的丑陋面,抨击了美国中产阶级自私冷漠的面孔,同时又反思了现代社会人与人情感缺失、关系疏离的现象。

但斯导并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把重心放到发现外星人身上,对人类社会的窥视仅仅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停留。

就像《大白鲨》中,人们“置他人生死于不顾”的冰冷形象已经树立,斯导还是无意走批判现实路线,依然把注意力聚焦到视觉奇观大白鲨身上。

可以这么说:是斯皮尔伯格主动放弃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深度。

片中的另一位主演,使法国名导特吕弗。

在谈到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时,他曾透露过这样一个小插曲。

影片的结尾,当外星人将“失踪”的人类放回地球时,地球上的人们欢欣雀跃。

他认为这样不好,因为根本不符合剧中人的情绪表达。

想想就知道,外星人降临充满未知与神秘感,人们首先感到的应该是恐惧。

即使兴奋,也不会欢欣雀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又怎么高兴地起来。

这样处理,只会显得滑稽可笑。

虽然有不满,但特吕弗没有当面告诉斯皮尔伯格。

随后的镜头,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会做出这样的处理。

片中的科学家正高兴时,飞船发出巨大声响,顿时阴云密布,随后所有人的心绷紧。众目睽睽之下,外星人献身了。

特吕弗解释道,之前那样处理,正是为后来外星人出场一幕做铺垫,这样后一场戏才会发挥更大的戏剧效果。

说白了,就是反差更大,情节更跌宕起伏。

斯皮尔伯格顾全整部影片的效果,才安排了略显滑稽的桥段。

当然,他完全可以让演员的反映更“真”一点,挑战一下人与外星人接触时的“极端情绪”,拍一部硬科幻电影的模版作。

但他没有,就像他没有选择批判现实一样。

与深度相比,他可能更看重观影体验。探讨现实,远没有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或者从天呼啸而降的飞船那样吸引人。

深度挖掘人的情感元素,则不及跌宕起伏的故事进程吸引人。

与其说他缺乏深度,不如说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上面。

相比艺术家,斯皮尔伯格更像一位商人,一位匠人,他的目的是用电影吸引更多人来看,而不是通过电影表达宏大的哲理。

当我们批评他肤浅时,也许人家根本就不介意,因为,真的不在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