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别人批判高效课堂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

2016-07-06 褚清源 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

重读高效课堂

(写在《高效课堂技术解码》出版之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看似矛盾的背后却有太多耐人寻味的隐喻。教育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经验诞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改革的典型走进公众视野,以至于让一线教师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教育没有多少理念可以拿来创新,也没有多少常识可以用来突破,更多的时候,教育需要的是,通过重读,让那些历久而弥新的常识得以捍卫。

循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来重读“高效课堂”,重读“高效课堂”背后的常识。

先来描述两种论调吧,这可能是时下颇有市场的关于高效课堂的质疑声音。

论调一:我认同高效课堂倡导的理念,但我反对模式。课堂怎么能用同一个模式来框定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嘛!

论调二:“无师课堂”是对教师的不尊重,课堂怎能无师?课堂无论怎么改革,教师的作用都不能抹杀!

这样的质疑显然低估了高效课堂倡导者和实践者的智商。谁不知道用同一个模式套在所有的课堂上是肤浅的,谁又会简单地将教师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去否定教师的作用呢?

我一直认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课堂改革提供了一种“建模思维”。好的课堂与好的教师都需要通过建模来呈现真实的样态。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通过不断建模、破模、再建模的过程来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建立模式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和落实自己认同的理念。

与其说高效课堂倡导模式,不如说高效课堂倡导建模思维。高效课堂通过强调课堂建模让课堂有模可依,让教学从艺术走向了科学。艺术讲求张扬个性,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而科学则要追求标准,讲求规律背后的规范;如果说艺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而科学则属于大多数人。当教学指向艺术的时候,就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高效课堂的建模思维无疑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神秘感。这正是高效课堂倡导建模的原因所在。

所以,那些关于高效课堂模式化的批判者,与高效课堂实践者谈论的不是处于同一频道的“模式”。

而对无师课堂的批判同样缺乏必要的认知基础。无师课堂不是简单的“去教师化”,也不是反对教师教。无师课堂的另外一个名字其实就叫“自习课”。我们提出无师课堂,意在让更多的教师明白,学生离开教师一厢情愿的讲授,依然可以有学习发生,并且依然可以学会;我们提出无师课堂,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自习课”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所以,无师课堂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恰恰是对教师的尊重,并且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课上无师,课下有师,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提供者和解惑者,而非知识的讲授者。

所以,有太多的争论都是一厢情愿的结果,都是缺乏必要了解的结果,甚至可能是情绪化不认同的结果。课堂改革当然不能陷入这样非此即彼的争论中,更不能各执一端,自说自话。

作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需要反思的是,高效课堂是不是的确有模式化的现象?高效课堂是否依然停留在享受模式红利的层面?教师的作用是否有被弱化的倾向?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否定,高效课堂才能走得更远。

真正的改革总是不断暴露问题的,而改革何尝不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向前深化的呢——

比如,课堂制度创新的优势是否已经用到了极致?制度创新之外,教师还可以做什么?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之后,教师还需要怎样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要建构高效课堂学习学,可以借助于哪些工具?从碎片化学习到整体性学习,教师和学生要克服哪些障碍?

比如,当展示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文化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倾听就成为比展示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和习惯。我们需要警惕课堂过度展示的现象,处理好展示与倾听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比如,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后,我们需要思考: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吗?小组到底几个人更合适?小组如何从服务于学习走向服务于做事?固定的小组有利于合作,还是动态变化的小组更有利于合作?

比如,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向何处去?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结构如何划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课堂范式出现,我们究竟要摒弃什么?又要守住哪些不变的?

……

这些问题,在高效课堂走进深水区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所以,人们对高效课堂难免存在误读,难免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群人始终在孜孜以求地实践。只有指向实践的改革才是真实的改革,才是有生命力的改革。

于是,我们同样从实践出发,对高效课堂进行技术解码。这是多年以来我们藏在心中的愿望。我们试图通过具体的技术解码来诠释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给一线教师提供一本工具书,一本高效课堂的行动指南。

高效课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本书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整合了全国高效课堂实践学校的众多重要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学术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所以书中可能很多地方不严谨,难免有纰漏。我们这样说并非试图赢得原谅,而是表达一种求实的态度。

这本书真正的作者是王红顺校长,我和夏书芳校长更多是从文字和编辑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王红顺校长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并不早,但他后来者居上,成为高效课堂的“四大领军人物”之一。

在我眼中,王红顺校长的确是一个传奇!乡村民办教师出身的他,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却通过贴地行走转身成为游走全国的课改专家,成为全国高效课堂的领军人物!

他把自己种在课改田野里,不骄,不躁,不言,不变,默默地做民间教育的守望者!新锐的思想,朴素的表达,让他在全国各地粉丝万千!他是问题的发现者、经验的解读者,人称“变压器” “智多星”和“细节哥”,那些你能看见的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在他这里都能得到可操作的技术解码。所谓“变压器”,是说他总是能将理论上的高压转化为低压,便于一线教师接受,他又善于将一线教师创造的经验通过总结提升转化为高压,成为有思想和理论支撑的技术。所谓“智多星”,是因为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管理上,他的点子很多,并且常常是富有创意的点子。所谓“细节哥”,是因为他不仅关注课改的宏观走向,更注重具体的、细节层面的技术解码。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做课改就是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彰显品质。

他身在公办,却情系民办。他发起成立的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多年来一直秉承公益精神,引领河南民办中小学践行课改理念。在河南民办教育领域,他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接受《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时,王红顺校长说,他把教育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民间,寄托在民办学校!这个宝押得是对是错,无法预知,但我知道,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把民办教育带向一个方向更清晰的航道。 

王红顺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普通,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思想在河南之外范围的传播。因为他对高效课堂理念和技术的深度把握,王红顺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做指导,听过他报告的教师常说,“听王校长的报告最解渴”。如今,他的粉丝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那标准的洛阳版的普通话也因此走向了全国。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说,高效课堂不是流派,它是众多一线实践者和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真正的课堂改革不能陷入流派之争,真正优秀的教师,其课堂风格也不应该以形成某个流派而终结。

高效课堂的实践者在坚持道路自信的同时,更需要有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的精神,如此,高效课堂才可能不断发展、不断优化、不断完善。

褚清源

2016年6月于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

《高效课堂技术解码》由王红顺、褚清源、夏书芳联合编著,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高效课堂改革学校暑期最新培训用书。该书收录最近三年来,高效课堂的最新成果。值得期待!



本期编辑:衣者

★  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

       这是一个贴地行走的研究组织,一个抱团发展的协作组织,一个公益性的学习社区。我们坚持抱团取暖,信仰行动哲学,以学习、改进、共享的方式,推动民办教育的集体繁荣。

★  联系我们

     直接在微信对话框发消息或邮件至zgmbjygtt@163.com

     电话:186110168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