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妙入真】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据统计,元代建筑多达354处。永乐宫原址位于山西芮城县永乐镇,相传为吕洞宾诞生地,唐以前就建有吕公祠。金末时期伴随着全真教兴起,由祠扩建为观,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其位于永乐镇,后人也称之为“永乐宫”。
永乐宫由全真教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修建,1247年始建,1358年完成,耗时111年建成。在现存的元代建筑中,永乐宫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元代官式建筑群,弥足珍贵。
全真教派兴起于金代(1115年1234年)统治的北方,创始人为王重阳(亦名王喆),字允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生于终南刘蒋村,48岁时在终南甘河镇得到吕洞宾真传。金大定七年(1167年)焚其居所,入山东传教收徒,先后得到马钰、谭处端、刘长生、丘处机、王处一、郝广宁、孙不二等七位弟子,正式创立了全真道教。全真是指“全精”、“全气”和“全神”,教义主要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永乐宫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均建于高台基之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间有与月台等高的甬道相通相连,两侧不设置其它建筑,突出中轴线各建筑的疏阔高敞,凸显主要建筑的巍峨壮观,这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在元代其它寺庙宫观建筑中实属罕见。在建筑艺术上,斗拱、彩画、藻井、琉璃、术雕、泥塑等都是具有时代艺术代表性的精心杰作。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木构架上施有彩绘,不仅是一种美化建筑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是保护木材的一种有效措施。元代建筑上的彩画保存至今的很少,即使有彩画也经过了后代的补绘。永乐宫各殿的元代彩绘基本保存原状,精美细腻,特别是三清、纯阳二殿内彩画的图案、韵律、色调、画法等堪称元代“五彩遍装”彩画的蓝本,是我国建筑史上元代彩画的典型实例。
彩画的图案以如意头和旋花、莲花、凤重瓣为常用的题材,彩画的花纹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图案,同时也有明显的创新。三清殿斗栱之间的栱眼壁彩画以牡丹花卉和云龙为主要题材,龙盘旋于花和叶之间,形态优美,线条流利,色彩典雅。在三清殿的殿内栱眼壁,还以泥塑游龙穿行在花叶之间的浮雕替代了彩画,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琉璃是釉陶结合的低温铅釉面陶器。琉璃的颜色丰富,除了黄、白、绿、黑、赭之外,元代还出现了孔雀蓝、孔雀绿、深黄、浅黄、墨绿等颜色。琉璃一般用在古建筑屋顶的沟头、滴水、吻兽、扣脊瓦等处,用于阻挡水份对木结构的侵蚀。琉璃采用堆塑、捏塑等雕塑技法制作出各种形态,富含吉祥寓意,装饰在古建筑上熠熠生辉。永乐宫代表了元代琉璃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古建筑造型美与色彩美的完美结合。
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题材最丰富、绘画技法最高超的典型代表。永乐宫壁画艺术继承了唐、宋绘画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永乐宫保存了最完整、最成熟的壁画制作流程标本,并以壁画为主体,融汇彩塑、彩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永乐宫的绘画和装饰艺术。在永乐宫,技艺高超的元代艺术工匠,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以线为骨的绘画技艺和沥粉贴金等彩绘装饰技法,把天人合一,将神俗共画,营造出恢宏的艺术空间。
永乐宫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内,共有壁画1005.68平方米。其中,龙虎殿和三清殿壁画是以传统工笔重彩勾填画法,绘制道教三界诸神朝拜三清的宏大场面。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是以分幅山水人物兼通景连环画的方法,绘制了吕洞宾、王重阳一生的传说故事。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对于反映宋金元时期宗教和政治、文化和艺术、社会生活与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