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醒世文
恭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第十五集)
蔡礼旭老师 2010/9/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15
(本文标题为编者自拟)
天地鬼神,他们的鉴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人有时候看,还不见得看得准。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王用予,他侍奉文昌帝君非常的恭敬。而他们当地有两个读书人,特别受尊崇,一个叫俞麟,一个叫郁从周。俞麟是有名的孝子,甚至于还有其它地方的读书人,背着书包来亲近他,来向他学习。另外一位郁从周,口才非常的流利,辩才无碍,下笔如有神,几千个字的文章一写就出来了,当地乡亲父老看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两个读书人特别受当地尊崇。
而有一天,王用予他到了文昌帝君的庙,因为隔天有庆典,他前一天就去做准备。当天晚上就梦到,到了文昌帝君的行宫。结果刚好那一天,就是各地的这些城隍、这些鬼神都汇集来,讨论今年乡试的功名榜单。乡试是整个省考试;殿试是整个国家考试。我们说的「举人」,那个是整个省的乡试,「进士」那是全国的考试考上的人。考上举人才能考进士。那这一次是他们省的考试。
结果就很多鬼神汇集。其中有一个带着冠冕,穿着大红袍的,他等于是汇集所有考上的名单的,然后就向文昌帝君汇报。结果在汇报的时候,文昌帝君在很多名字前面犹豫半天,后来没圈选。本来这个人是有名的,但是最近这几年德行有亏,被销掉了,就没被圈选了。
结果那个穿着大红袍的鬼神站在那里,王用予就很好奇,就问他,「我们那个地方,这两个读书人有没有考上?」包含他问说,「我有没有考上?」结果他说三个人都没考上。他就很吃惊了。
结果,这个大红袍的鬼神退下来之后,文昌帝君就喊王用予的名字,请他上殿。他吓得不得了,爬着进去了。怎么会叫他呢?文昌帝君就讲了,你侍奉我非常的谨慎恭敬,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把一些道理跟他讲。他说:你的父亲、祖父做人都很好,很有德行,所以你应该上一次就考上了。可是因为你每一次在祈求的时候,都是求自己赶快考上功名,都是祈求太太的病赶快好,然后可以跟太太白头偕老。而你母亲抚育你不容易,又很早就守寡了,这么含辛茹苦,你居然从来没有一次是为你母亲祈福,所以损了你的福报,你要下一次才考得上,延迟两届的功名。
讲到这里,他很惭愧,接着他就请教了,「那个俞麟是孝子,为什么他没考上?」文昌帝君讲到,他虽然看起来是孝子,但是他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内心都非常的不恭敬、不耐烦,这个态度叫做腹诽。对人,其实也没打从内心的真诚。那对父母都不真诚,对人也不大可能是真诚的了。所以他这个阴德有损,他没有考上。而且会在这些秀才当中,慢慢穷困潦倒终生。「百善孝为先」,假如不孝,折福也是最大的。
而他又请教,那郁从周有这么好的学识,为什么没考上?接着帝君讲,郁从周本来的命,十七岁就可以考上秀才了,但是他考上秀才之后,太傲慢,恃才傲物。本来二十六岁可以考上进士,三十岁当巡抚,四十五岁当大司空,大司空算是工部尚书,还兼司寇、司农的官印,官做得非常大。到五十四岁是太子的老师少保,六十九岁寿终正寝,这是他本来的命。但十七岁以后开始傲慢了,孔子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子这个话分量很重,一个人傲慢了,他往后的人生,那没什么大作为。甚至会因为傲慢,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非常的有灾祸。
所以帝君讲到,因为他的口才非常好,在议论的时候,人们都赞叹,最后慢慢的言语刻薄。阴间记载,他已经造了两千四百七十多件口过了,所以他的功名整个都销掉了。假如他再不改过,他的口过超过三千条,他的命就没了,然后他的子孙会被记在乞丐簿里面。「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及后代。
他问完这两个人,就准备退下去了。突然帝君又交代他,「你们这一次考上第一名的解元,是当地叫周吉的这位读书人。」周吉本身算是比较谨慎,一般人看起来比较懦弱。欸,他很惊讶,「他的文笔、学识都一般般啊?」
「但是他的父亲、祖父德行很好,从来没有引导人去上法庭,没有去非礼过人家的女子。然后自己的曾祖父又写了《百忍说》劝世间人,很多人受益。所以积了很厚的福。他考上解元,这只是他们家的福报刚开始,而且可以兴旺三代。
而这个俞麟跟郁从周他们德行不好。尤其郁从周他是口过。人对于杀生、对于邪淫,敏感度比较高,懂得自爱的人,他会尽力去避免。但是这言语的口过,特别容易忽略。轻慢了,苛刻了,言人是非了。所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不知不觉,容易造,特别不好守。」
所以交代王用予,「你回去之后,好好把我跟你讲的话记下来,告诉天下的人要谨慎。」结果他隔天就赶紧记了。过没多久,发榜果然是周吉得了解元,他才把这个事情昭告给天下。所以我们也要感谢王用予,我们今天听这个故事是他记下来的。
从这里我们就感觉,文昌帝君仁慈啊!时时都护念着世间的人,要洁身自爱,要迁善改过,成就自己这一生的德行。尤其我们是念佛之人,有当生成就的机会,更应该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才能成就稀有难逢的机缘啊。真正真干念佛了,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会护念的。
敬请访问【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相关文章:
【因果教育】 疾病的三种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