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日益加剧?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今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将极端自然现象的出现归因于气候变化,甚至更精确地归因于人类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归因科学”,其原理是衡量自然现象在有人类影响和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下所发生的频次与强度。例如,今年7 月中国经历的创纪录热浪(新疆吐鲁番气温超过 50°C)可能每 5 年出现一次,假如没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热浪每 250 年才会出现一次。
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根源
来源:国际能源署数据(2021年)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承认当前的气候变化是人类造成的。与前工业化时期(1850年-1900年)相比,地球已经升温 1.1°C,中国气象局指出,中国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也指出过去 8 年是有记录以来地球最热的8年。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所释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太阳热量滞留,从而使地球变暖。
气候变化的后果超乎想象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给整个地球带来多方面后果,并将不断自动扩大: 自然灾害频发、气候难民增加(到 2050 年,气候移民将高达 10 亿人,其中绝大多数将在其原籍国内迁移)、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加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到 2030 年,疟疾每年将导致额外 6 万人死亡)、饮用水匮乏(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到 2050 年,全球一半人口将面临用水紧张问题)、粮食不安全等。对关键资源(水、粮食、能源)的争夺和自然灾害的增加将产生相互放大的效应:上述情况将增加不稳定和冲突的风险,而不稳定和冲突本身又会危及资源的获取和数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行动?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气候变化。这就是减缓。
来源:国际能源署数据(2021年)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众所周知:能源和电力居于榜首(占全球排放量的50%),工业和建筑(占20%)和交通(占24%)。要减少上述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做到如下:
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消耗(缩短淋浴时间、关闭电子设备、减少购买快时尚产品、用自行车代替汽车);
开发更高效的设备,即在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选择能耗更低的设备(如,选择能耗低的发动机);
用电气取代化石燃料(选择电动交通方式而非油车,选择电暖而非燃气供暖);
发电去碳化(优先选择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核能)。
通过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世界各国均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较于1800年代,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C以内(目前高出1.1°C)。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在2030 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5%,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科学家们明确指出:各国作出的承诺还远不足以实现将全球气温升温控制在 1.5°C以内的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减反增。中国也充分意识到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中国国家主席在2021年11月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致辞中指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与中国国家主席将应对气候变化当作两国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在法国总统2023年4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一致认为要保持高水平的雄心壮志,并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方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在实际工作中,法中两国展开具体合作,建设低碳城市:自2014年起,在武汉和成都启动了两个低碳城市项目。
减缓气候变化,人人有责:用自行车代替汽车、用火车代替飞机、随手关灯、调低空调温度,这些行为都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何行动?其次,鉴于气候变化已然发生,这需要我们适应环境、调整生活方式。这就是适应。
即使我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还需适应夏天更炎热、干旱持续时间更长、自然灾害更频繁更严峻的新环境。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适应身边的环境。具体而言,包括修建堤坝来保护房屋免遭洪水和风暴的侵袭,修建耐高温的道路,修建在高温下能保持凉爽的房屋,还包括优先种植耐高温且耗水量较少的农作物。
法中两国正展开合作,使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法国开发署为四川省绵阳市河东新区的海绵城市项目提供支持,资助建设有利于雨水储存和排放的道路、饮用水厂和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法中两国携手合作,让城市适应更恶劣的环境。
▲向上滑动
法国在您身边
微信公众号
法国驻华大使馆
新浪微博
法国驻华大使馆
官网
www.ambafrance-cn.org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