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5

卓尔不群,品味非凡


大卫营

只限小资和中产的品位人士进入


[识别二维码进入查看]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微信号:dvy1111

来源:瞭望智库


近来,有关中日对比的话题再次成为了焦点。不少文章认为,“失去的20年”并没有让日本失落和衰败,相反中日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甚至有文章提出日本的“失去20年”是在“装死”,故意隐藏实力,迷惑我们,实际却是“创新20年”等;也有一些文章综合分析日本相对中国的优劣,并寄望中国从日本的过往借鉴经验、汲取教训。


关于日本和中日对比的报道和分析文章,错综复杂,让读者很难从中得出可靠而全面的认识。


想要说清这些问题,资料、数据是一方面,但更需要看看在日本有实地切身体会、了解日本实际状况的“日本通”们怎么说。


今天就带来三篇文章,作者均在日本有多年生活工作经历,对日本和中日对比问题有着深入认识。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日本“失去20年”后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如今的日本面临着哪些问题,中国与日本相较优劣势各在哪里。库叔希望通过了解这些实际状况,尝试厘清我们心中的疑惑。



日本失落的20年是在创新?不要上当!


失落是日本经济20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本媒体、学界对这20年的总结。日本只有同中国合作才有可能走出“技术上成功,市场上失败”的失落魔咒。


文 | 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2017年1月13日。


这段时间,一篇旧文——国内某家智库机构发出的日本观察稿件再次呈现刷屏之势。该文主旨谈日本“失落20年”实为“创新20年”。


这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此邻国如果真的在过去的20年里不仅没有失落,而且创新不断,这确实让人羡慕。该文章引用的各种数据,或出自著名的国际调查机构,或来自国内在一线采访的记者报道,放在一起让人折服。


不过且慢,是谁在说日本经济失落20年?实际上,说日本经济失落20年,主要是日本自己,而绝非中国。


创新20年,这倒是个令人振奋的言辞。创新给日本带来了什么?马桶盖、口罩?当然这的确是日本企业创新的一部分,不仅在日本很普及,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实惠。但笔者把这篇盛赞日本创新的大作读了数遍,也没有找到这些创新给日本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更不用说支持这个观点的统计数据了。


日本的创新与失落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笔者在和经产省的官员、学者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解释为“技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这可能把问题说得比较明白。


换句话说,日本这20年确实创新不断,但市场也真的没有做起来。经济失落是个现实问题,日本自己也没有否定。我们煞有其事地去为日本粉饰,让对日本多少有些了解的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1

“失落”是日本经济不争的事实




日本纸媒最重视的就是元旦这周的报纸发行量。元旦前后的发行量,往往是一年中的最高发行量。各报卯足劲抢眼球,倾全力写社论。


1月3日,《读卖新闻》社论的标题是:“日本经济再生需要找回企业赚钱能力”。开篇就说:“泡沫经济崩溃后是失落的20年,如果不去除掉深深渗入生活的紧缩志向,就不可能构筑发展的基盘。”


《读卖》号称在日本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在事关每个国民生活的问题上,不能随便使用带有较多色彩的词汇。把日本经济简单地定义为“失落”,这是日本民众不愿意看到的,也不会轻易承认这个现象。《读卖》敢用“失落”这个词,是因为该报在说一个具体的、所有人都有同感的社会痛点。


在谈经济学方面的“失落”之前,有必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汇做一个考证。从我们能读到的书籍中寻找“失落的10年”这个词,比较多的日本学者认为,使用了这个词而且推广该词的,是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99年出版的《讲座日本经济入门》这本书。该书将英文的“Lost Generation”翻译成了“失落的10年”。在欧美世界,Lost Generation实际上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墨西哥经济出现的10年不景气,而用在日本经济上,则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一个发明。


至于何时出现了“失落的20年”之说,已经比较难以考证。但除了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外,最大的经济报纸,同时也是安倍晋三内阁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日本经济新闻》,也经常使用这个词汇。


应该说,失落是一种经济现象。日本的失落,从经济数据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还是引用《读卖新闻》1月3日的社论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该报说,日本“2015年名目国内总产值(GDP)为532万亿日元,和2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低增长的长期化让国力日渐衰微,其状况比欧美更加深刻。”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提升能力”上。不论是技术革新能力,还是劳动制度的灵活性(解雇员工);不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产业集中度,还是整个社会的创新基础,美国基本上都做到了世界最强。而且美国资本市场能够从世界各地筹集资本,在创业、研发、生产上具备各种条件。


但在过去的20年里,于1998年前后出现了IT泡沫的破灭;2008年以房地产泡沫为主要特点的次贷危机,让美国国力衰败;到了2017年,特朗普“造反”,使用非常手段逼迫福特汽车停止去墨西哥投资;1月5日又公开叫停丰田公司去墨西哥建厂。说来说去,再不这么干,美国就更没救了。


日本的情况也是捉襟见肘。这20年来其国际竞争能力在不断下滑,个人GDP在世界的排位,从2000年世界第3位,下滑到2008年的23位,按2016年的最新统计,2015年日本更往后退了几位,为26位。日本经济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率,从1990年的14.3%,下滑到2008年的8.9%。2017年IMF的预测是6.4%,而日元贬值如此迅速,估计能保有6%已经很不错了。


日本的失落首先体现在了这种排位不断向后的调整上了。


失落是日本经济20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本媒体、学界对这20年的总结。


GDP没有增长,意味着日本民众的收入不能增加,民众看不到前途,社会思变,但更害怕以民主党那样的生手来管理日本,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日本今后也会不断地在失落中摸索前行。


用创新来掩盖日本的失落,固然能博得国内读者的眼球,但那不是真实的日本。


2

日本在做“创新”的无用功




对于汤森路透社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结果,特别是其中对日本企业的评价,笔者持完全赞同的意见。


但从经济发展结果看,日本企业的创新尽管非常多,但日本经济却未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增长,民众没有因为创新的大量涌现而获得生活上的实惠,创新企业及个人也没有从市场上拿到回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创新结果?该如何评价日本的创新?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问题。


“技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日本的官员、学者向笔者谈及日本这个特点时,给人的触动非常的大。


相关网站上的文章,谈及日本企业创新的情况时,引用了一些笔者的采访内容及观点,引用的内容准确,但有一点没有说清楚,那就是这样的创新为何没有给日本经济的提升带来好处,日本大多数企业到现在为止,其盈利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做不上去,换句话说,这些创新不能让日本从失落中挣脱出来,原因在哪里?


应该说这是个经济理论上的问题,创新与市场应该紧密联系,与市场相脱离、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不仅日本如此,欧洲企业的创新也相当缓慢,欧洲一些国家出现财政危机,英法德实体经济收缩。美国推出了IT革命,但美国的实体经济也相当脆弱。通用汽车公司在2009年破产,美国国家接手其60%以上的股票,实现国有化以后,其才在2010年再度上市。实体经济后劲不足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和日本官员讨论发生这种现象的日本国内原因在哪里时,官员们给出的解释是,国家经济过于依赖汽车和机电企业,而这两个行业的日本企业内部竞争激烈,国内市场窄小,作为生产中心,明显魅力不足,去国外开拓市场时,又是各自为战的结果,没有发挥出日本企业应有的市场营销能力。


在汽车、机电之外,日本就没有能够大力推销的其他技术了吗?并非如此。比如安倍晋三内阁在世界各地推荐日本的铁路、港口、发电厂项目,同时希望日本的动漫等能够成为“内容产业”为日本的出口做贡献。更老一些的技术,比如医疗、新材料、环保节能等等,日本也能在世界占有相当靠前的地位。只可惜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日本企业明显缺少对国外的理解,推介及转让技术的力量不足。


创新产品能够生产、在日本国内外普及、受到市场的承认才是实现了创新的意义。有产品但没有市场,结果就是延续失落。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单单日本如此,欧美企业也一样。


3

和中国合作才是跳出“失落”魔咒的正解




其实,日本有创新没市场、经济失落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中国解决。


任何人都看到了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象,不是每个创业企业都有现成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估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中国企业愿意也能够承担创新产品的试制、在市场上的试销工作,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读日本报纸元旦这些天的社论,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日本要坚持日美同盟,在意识形态、军事等方面坚决与中国对立下去;而主张与中国尝试相互理解、与中国共同牵引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呼声几乎为零。


经济上的共赢应该是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原则,完全忽视经济上合作的可能性,一点不谈国与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一味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这样的报道是对某个时期的内阁政府其外交策略的最忠实反映,但结果将是延续经济上的失落。


不看这些,完全不承认存在日本经济“失落的20年”这个现实,生生地把“失落”说成“创新”,对于这样的盛赞,便是《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一心为安倍内阁做正面报道的报纸也不会苟同的。


至于国内部分舆论去粉饰日本经济,是出于无知,还是单纯为了语惊四座,这里就不想多做分析了。



一个“日本通”横跨30年点评失落的日本:

他们的子女咋就把父辈的辉煌遗弃了?


在天上飞了三个小时,笔者从北京到了东京。


路上,笔者用日本雅虎搜索“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 衰退”六个字立即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在路边买几份报纸杂志,经济版的内容与眼下的日本大选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各大媒体都在关注“日本制造”——神户制钢数据造假、日产汽车在产品安全检查时的敷衍,加上不久以前的东芝公司、奥林巴斯公司账务造假、高田生产的安全气囊造成人身事故等旧闻。


这种氛围给笔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日本制造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


文 | 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2017年10月21日。


1

逆转:日本人难以再造辉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似乎确实是一个发展与转换的周期。


30年前,笔者带着一个旅行箱来日本留学。


那时,日本很忙:民众忙着买房子、买家电,企业忙着国内外的投资。


来日本留学前,笔者已经在河南农村做过三年农活,知道如何割麦子、搓玉米粒,还做过木工、车工等工作。


到了日本,笔者看到农村全自动化的生产、工厂里密集的机器和商场里五花八门的产品,惊得瞪大了眼睛——一台机器能顶河南农村一个生产队的人力了。


那时,日本确实是个制造业大国,机械化程度之高,中国简直没得比!



30年后,再来到东京时,有些当年的老朋友已经不在世了,他们的子女却没能继承父辈的辉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这个国家处于相当失落的状况。


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1987年,日本GDP为2.51万亿美元,中国只有0.33万亿美元;


2016年,日本GDP为4.93万亿美元,中国11.21万亿美元。


30年间,日本GDP增长了96.41%,而中国增加了3396.96%;


30年前,日本经济规模是中国的7.6倍,而现在仅相当于中国的43.97%。


2

根源:革新停滞与经济失落




30年前,笔者来日本时,箱子里装着牙膏、榨菜、饼干等,因为日本物价太贵、电子产品太好,要尽可能地节省生活费,多买一些电子产品带回国。


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带着空箱子来日本,采购化妆品、时装、日用品回国,因为便宜、好用。


近些年,日本产的家电、汽车、电子产品在中国卖得不是很顺畅,从价格、外观到性能,“日本制造”吸引力越来越低。



并且,在过去30年里,日本制造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很多企业只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战略部门放在国内。


这个设想本身不错,如果世界“日本化”了,日本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日本企业很努力地开发新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未如预想那般风靡全世界。


日本企业做出了随身听,将磁带转变为光盘(CD),又将CD进化为小型MD,还将大型计算机小型化,开发出了手提电脑。


但是,当电子产品数码化,手机集通话、音乐播放、摄像等功能为一体,成为人们手中最重要的电子产品时,日企没有推出任何一款广受世人青睐的产品。


为什么会这样?


在制造方面,国外的日资工厂沿用本国生产模式,并未出现制造管理革新。


并且,笔者发现,现在的日本工厂和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工厂内,正式员工、合同工、临时工穿不同的服装;


正式员工在不断“白领化”,他们成了管理者、监督者,其中很多人已经脱离了一线生产岗位,把精力投入到应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文件、填写相关项目表单上;


一线上发生了什么?该如何改进产品?对这些人而言,只是一纸空文。


企业依旧需要有靓丽的财务报表,定期向股票市场报告最新经营情况——报表不够靓丽,股价就会立即下滑。


在生产成本下压空间有限的时候,也只有让更多的人从正式工变合同工、合同工变更为廉价的临时工,这样才能缩减人力成本,使企业利润“好看”一些。


可以说,技术革新的停滞使新产品与日企无缘,生产一线的临时工化,让劳动者与消费市场脱节——这些因素限制着日本经济的增长,留下的只有持续的失落。


3

丑闻:只是一次集中爆发




众所周知,日企员工对企业很忠诚,对上司下达的命令执行起来一丝不苟。不过,这得有个前提:经济形势大好、企业利润丰厚。


一旦经济下行,日企潜藏的各种矛盾就会爆发。


比如日产汽车,在日本国内外口碑相当好。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日产的汽车在出厂前进行最后的安全检查时,负责检查的员工并不具备相关资格。


媒体揭露出日产的问题之后,企业似乎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品牌损失无动于衷,依然让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神户制钢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很多企业是免检的,然而,百余年积攒下来的口碑毁于一旦。


产品出厂前并未经过检查程序,负责人随手写上一个数字应付用户,这种现象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存在。


一位曾在神户制钢工作过四十多年的朋友对笔者说到这些时,自己都难以置信: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能在企业里维持如此之久?


“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是我们每个在神钢工作过的人的特点。一旦领导决定这么做,大多数人会听之任之。”


很多时候,日本企业的问题一旦暴露出来,就会像挖山芋似的,不断发现更新、更大的问题。


至于东芝的账务造假,该和日本国家的核电政策有关。


2005年,东芝斥资53亿美元并购几年前英国企业只花了十几亿美元就买下的美国西屋核电公司,始作俑者是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把大力发展核电的消息透露给东芝,让东芝不计成本买下西屋公司。


很快,日本出台相关政策,核电要成为日本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东芝似乎得了大便宜。


然而,2011年3月,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日本所有核电站都停了下来,建新核电站几乎没有可能,东芝出现巨额亏损。


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二核电站


此时,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核电出口政策,东芝需要“表面上的风光”,能走的也只有造假账一条路了。


那一万亿日元的假账,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造出来的。


4

未来:一蹶不振成为常态




从羽田机场乘轻轨,很快就能到达品川;接着,换车经过滨松町、一路向西驶去,便是神田地区,三菱汽车总部、东芝总部、神户制钢的东京分公司就在沿线。


在秋日蒙蒙的细雨中,悬挂在最显眼地方的这些企业广告、公司标识看上去有些昏暗。


如今,总部设在滨松町的东芝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将家电部分卖给了美的集团、最赚钱的医疗部分卖给了佳能公司、最有前途的半导体部分则卖给了美日韩联合体。


日产汽车经济损失巨大、品牌严重毁损,将召回上百万辆汽车,重新检查安全性能。


神钢公司大量产品召回、订单损失使企业在今后数年乃至十几年里面临经营困难。管理层将被追究责任,引咎辞职大约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在经济上升期,企业丑闻往往会被总体大好的形势渐渐淡化,再寻找其他机遇重新获得发展。但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就很难东山再起,东芝等日企的一蹶不振已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是真正的保守派。”这里传来参加竞选的候选者的呼声。


现在,政党、企业的诉求已经不是革新、改革,保守在成为一种社会心理。


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很多企业也许还会继续造假账、偷工减料。


日企的深刻教训值得所有国家的企业深思:


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公开所有相关信息,避免丑闻长期发酵;


及时“动手术”处理相关问题,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损失;


疏于对生产一线的管理是问题的最根本原因,管理者必须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账务造假迟早会露陷,这条路在哪都行不通。



一位在日中国80后对中日差别的深度观察……


这是一篇中国企业派驻到日本常驻工作的中国80后读者来信,从他的视角系统介绍了2018年日本真实的现状。作者毕业于国内211院校,从2009年开始,长期负责日本区域的工作,由于工作性质需要和日本方方面面进行接触,对日本最新的情况非常了解。


本文刊发于瞭望智库2018年2月25日,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2018年2月21日。


来信全文如下:


现在来日本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甚至赴日旅游不一定比去三亚或者东北雪乡贵。在09年我第一次来日本工作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过来,这一次来日本约有2年时间,已经不同程度接待过好几拨国内来的朋友。2017年仅仅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就达到约730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5%,超过韩国的714万人,成为日本最大的客源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游客总数也接近700万。未来只要中日关系不发生严重对立,中国赴日游客破千万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假设没有福岛核事故发生,我想现在可能就破千万了。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了,欧美澳太远,新马泰去过,文化相近、旅游资源丰富的日本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很多游客都是回头客。客观地说,日本是大多数中国游客“来了都说好” 、“来了还想来”的国家。几乎所有第一次来日本的中国游客都惊叹日本的整洁有序,风景优美,轨道交通发达,服务童叟无欺(实际上有很多跟团游在日本购物被宰,属于中国人骗中国人)。我的很多朋友第一次来日本都是赞不绝口,认为国内和日本差距很大。


下图为东京新宿御苑


下图为东京台场海滨公园


下图为雪中的东京街头


下图为雪后的东京


下图为东京夜樱


下图为东京某建筑工地,看起来比较整洁井然


下图为北海道螃蟹


下图为幼儿园运动会


下图为东京稻荷神社


确实这些都是事实,在一个中国游客眼里日本几乎是完美的,从我在日本生活几年的感受来说,日本也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往往只是局部,日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是普通游客难以发现的,也不像网络上很多吹捧日本的文章那样“无敌”。先来说说日本现阶段较之国内的“先进之处”。后面讲一讲日本的死穴在哪。既要承认差距,也不能妄自菲薄。


国内游客来到日本,第一印象就是日本街头干净整洁,路边连个垃圾桶都找不到。一个月不用搽皮鞋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存在的。人到了一个特别干净有序的环境大都也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朋友就出于不给祖国丢脸的想法而特别留意在日本言行举止有哪些禁忌,例如注意日本的垃圾回收分类方法等。我们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也大都能够按照日本的垃圾分类方式进行分类,周一、周四早上扔可燃垃圾,周五扔瓶瓶罐罐等资源垃圾,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繁琐,习惯成自然。


下图为东京街头的可燃垃圾回收点

 

实际上国内很多城市人们的卫生习惯越来越好,纵向比较我们是有不小的进步的,但日本这方面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长远来看,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不能再依靠捡垃圾收破烂的群体来完成初级分拣,应该试点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让垃圾真正变废为宝。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颁布了洋垃圾禁令,原来包括日本等国的很多洋垃圾是作为可再生资源被进口到中国的,现在是中国充分消化本国垃圾的时候了。


有朋友到东京来我一般会带他们登高俯瞰东京,在东京最繁华的涉谷附件就有一个高高的烟囱,那就是涉谷区的垃圾焚烧工厂。一个垃圾焚烧工厂就建在最繁华的市中心,而且几乎看不到烟囱里冒烟,这个垃圾处理厂已经彻底融入社区了,几乎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违和感。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国内屡屡因为建设垃圾焚烧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其中的对比在哪?我想应该就在于信任吧。中国新建的垃圾焚烧厂按理说技术水平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得不到附近民众的理解,我想民众不是不信任垃圾焚烧厂的技术水平,而是不信任垃圾焚烧厂是否真的如政府描述的那样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运营。实际上日本几十年前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时候也面临过市民抵制运动,后来公开透明的运营体制化解了民众的对立情绪,甚至一些垃圾处理厂成为了环保教育的基地向市民和学生开放参观。在涉及到社会关切的问题时,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是最好的解药。


中国游客在日本会发现日本的街头异常安静,几乎没有汽车鸣笛,司机们开车不急不躁,路上交通秩序井然。这也让不少人叹服。说实话在日本开车觉得非常省心,不用时时刻刻留意有没有加塞强行,该让别人就让,别人该让你也会让,并线的时候都是两个车道的车依次交替,而北京的早晚高峰简直就是噩梦。有人以为日本司机驾车这么规矩是不是摄像头很多,实际上却完全相反,从直观上感觉东京街头的摄像头数量跟北京没法比。东京街头一些路口有时候能看到一些警方设置的寻找交通事故目击者的看板,就是因为摄像头不够才无法锁定嫌疑车辆。不按喇叭也成为司机们的心照不宣的做法。


下图为东京道路,一般都不怎么堵车


日本交通事故死者人数逐年走低,去年降至不到4000人,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肇事者都是老年司机,2016年75岁以上老年司机肇事致人死亡的比例占到了全体的13.5%。日本电视上常出现七八十岁的老年司机开车撞死撞伤中小学生的新闻。除了对老司机进行严格体检外,日本警方还呼吁老司机主动上交驾照。日本的现状是都市的年轻人不买车,农村的老年人反而出行更多的依靠汽车。日本7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约500万人持有驾照,上交驾照虽然安全,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出行不便。由于年轻人集中在大都市圈,公共交通发达,虽然车价便宜但养车成本不菲,因此日本年轻人对汽车不感冒,日本的新车销量连连下滑,能达到500万辆就是好业绩了。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接近2900万辆,同比增长3%,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居全球第一。未来日本车企将越来越倚重于中国市场。在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全面败退的情况下,汽车及其相关行业成为日本经济的顶梁柱,撑起日本经济的半边天。


现在到日本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民宿,由于价格上相对酒店便宜不少,不少中国人在日本开设民宿,甚至很多人在东京等地买房投资用于出租或者做民宿。


实际上近些年随着国内房价的飙升,相比较日本的房价显得相对唾手可得,尽管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临近,东京的房价这几年也有超过10%的上升幅度。近年来在日本买房投资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现在5000万日元(约合290万元人民币)在东京远郊还能买到大约80平米的房子,这个价格在北京只能在六环附近找。由于交通发达,东京周边到山手线(相当于北京二环)的池袋、新宿、品川等地也用不了半个小时。所以很多东京的上班族住在横滨,相当于住在燕郊到北京上班,但是通勤的便利度没法和东京比。


日本的房产是永久产权,也没有什么建筑面积一说,就是实际的使用面积,而且都是精装修,在日本买房你不用成为装修行家。和国内税制不同的是,日本的房产要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这里面有一套十分复杂的征收办法,整体来说征收额约为千分之四,5000万日元的房产一年差不多需要缴纳20万日元的税。按照人民币汇率的话,就是大约296万人民币的房子一年要缴纳1.18万元的税。


换句话说,一个深圳,上海或者北京的居民执行同样的标准,居住的房子如果是600万人民币的话,一年需缴纳3.37万元人民币。

 

日本官方统计在日华人有约70万人,加上每年700多万的中国大陆游客,虽然中国人在日本大举买房置地,日本的房价近些年也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临近而上涨,但同时大量空宅却成为日本一大社会问题。东京目前就有约80万户空宅,约在全国总数的10%。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一项研究称,到2033年,日本全国空宅将到达约2150万户,届时几乎达到三室一空的程度,可见日本的老龄化多么严重。


下图为东京市区的废弃房屋,马路对面就是威斯丁酒店

 

日本的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两年低于100万,而死亡人口每年要比出生人口多出三四十万。日本现有人口约1.27亿,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测,50年后日本人口将减少至约8800万,只有目前的三分之二。


很多游客玩够了日本的都市景点之后,向往日本的乡村游,网上也能看到一些赞美日本的农村如天堂一般的文章。日本确实是城乡差距极小的国家,乡村甚至比城市还要干净整洁。


下图为北海道农村


下图为日本富士山附近农村

 

日本农民的地位和收入也都不低,在很多地方手握选票的农民成为政党争相讨好的对象,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一直极力维护农民的利益,因此日本农村被认为是自民党的重要票仓。但即使风景如画的日本农村,也留不住日本年轻人,日本人口向三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一直无法逆转,很多农村地区愈发凋敝。日本政府为了避免首都一极集中,计划禁止东京核心的23个区的大学增加招生名额,并新设补助金项目支持其他地方大学。但是这一计划遭到了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的反对。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一项统计,2015年日本农业人口约有209万,比5年前减少20%。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66.3岁。2016年日本自民党一项研究分析,到2050年日本总人口勉强超过1亿,其中农业人口将减少至100万,其中85岁以上者占到农业人口的30%。这一数字非常可怕,很多地方将陷入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人口越流向大城市,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活力越不足,越加剧人口流失。可以说广大日本农村地区将漂漂亮亮地慢慢地泯灭。中国的很多农村也面临着和日本一样的问题,只有老年人才留下来种地,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到老家的农村,两三年前夏天回去时几乎只能见到老头老太太还在留守。但中国的农村土地一旦顺利流转,将在现代农业大规模集约化管理下创造巨大的价值,这一点是日本农村无法比拟的。


日本农业由于自然环境所限,经营比较分散,缺乏国际竞争力,长期的农业保护政策让日本的农产品价格特别的高,在冬季气候不好的时候,一颗大白菜竟能卖到800日元(约合46元人民币)。所以在日本超市里白菜基本上是切成一半或者四分之一卖的。夏天超市里的西瓜大约1500至2000日元一个(约90元人民币至120元人民币),再加上城市里很多单身者,所以西瓜也有切成个卖的,一般一个卖2、30元人民币。在日本能吃上低廉的中国进口西瓜成为不少在日华人的一个心愿。其他的日本国产蔬菜水果等也都较贵,大米5公斤一袋约2000日元(约120元人民币),黄瓜、土豆、胡萝卜通常需要3元人民币一个。


 

在国内通常进口产品比较贵,但是在日本却相反,进口货(豪车奢侈品除外)却相对便宜,因此日本商家常常以“国产”为卖点。例如日本较便宜的水果是从菲律宾进口的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平均一个香蕉只一两块钱,一个大菠萝也仅要20多元人民币。肉类也是进口的便宜,比如巴西鸡肉、澳洲牛肉、美国猪肉、智利水产品等。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售价也远低于日本同类产品,例如一个日本蒜头的价格能够买好几个中国产蒜头。中国产花生价格也远低于日本国产花生。


下图为进口香蕉,100日元一袋,非常便宜

 

说到物价就要说到日本人的收入,日本人平均年收入约420万日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男性平均收入(521万日元)约为女性(276万日元)的2倍。而且正社员和派遣员工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东京的平均年收入较高,达到约600万日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日本人的收入通常跟年龄资历挂钩,一般刚毕业的学生年收入不到300万日元,30多岁的人平均收入在400多万日元,50多岁的人平均收入超过500万日元。相较中国人的平均年收入来说,这个收入并不低,但对于大多数日本上班族来说手头并不宽裕。

 

虽然汽车、服装、消费电子产品价格和中国差不多甚至还要便宜,但是日常消费物价还是很贵的,一般男性理发需要4000日元(约合240元人民币)左右,最便宜就是理发千元店,税后1080日元(约合64元人民币)。短距离电车费一次通常需要200日元(约合12元人民币),去远点的地方就要好几百日元。日本的通信费也非常高,我的苹果两年合约机每月需要近1万日元(约合590元人民币)。在东京租房每个月轻松花费10万日元(约合5900元人民币)。由于在日本国内生活不易,一些日本年轻人选择出国,日本电视上曾经播放过日本年轻人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工作的节目,虽然收入只有在日本的不到三分之一,但是生活水准却高出一大截。多年前日本NHK电视台就制作过一档专题节目,讲述日本年轻人到中国寻找机会并拼命留下的故事。


老龄化少子化是日本社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最直观的感受是,在日本老头老太太满街跑,孕妇难得看到一个。去年日本出生人口仅有94万,还不如总人口8000多万的四川省。虽然日本政府多年来极为重视,却难见成效。 

 

日本是健康长寿大国,2016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男性为80.98岁,女性为87.14岁。相比上一年,男性的平均寿命增加了0.23岁,女性增加了0.15岁,均创下最高纪录。日本男女的平均寿命均紧随中国香港排名世界第二。日本光是百岁以上老人就超过250万人,养老产业成为日本的一大产业,就连索尼、松下这样的企业都大举进军养老产业,经营养老院,并视其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下图为松下开设的养老院

 

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在全球属于最恶化的国家之一,去年年底日本国家债务总额接近1086万亿日元,约合10万亿美元,相当于人均负债约为78600美元。高负债让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尤其是养老金压力方面很大,政府预算的近三分之一拨给主管社会福利的厚生劳动省,养老支出的比例高了,自然支持育儿的力度就“相对不足”。虽然日本政府在女性育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例如提供42万日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生产育儿补助金等生育补贴使得生孩子个人负担费用很少,此外还提供每月1万日元(590元人民币)的儿童津贴直到初中毕业,由于小孩在日本读书,就连作为外国人的我也能得到每月1万日元的儿童津贴。但这些费用相当于庞大的育儿教育支出几乎杯水车薪,对提高生育率的实际作用不大。


日本若想要真正实现生育率的大幅提高,必须采取更加给力的补贴政策,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则谣言一样,生一个孩子给1000万日元(约合59万元人民币)。但由于财力有限,加上手握选票的老年人众多,日本政府不敢轻易削减养老支出以补贴育儿。实际上日本政府不敢削减任何一个群体的福利保障,反而要不断开出“支票”,否则选票不保,例如自民党最新开出的支票是“免费上大学”。我国的出生率可能比日本的1.41 还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高,少子化形势并不比日本乐观,日前有专家提议生二胎奖励3万元,但网友却调侃说,3万元还不够上一年幼儿园的或者不够买半平米的北京房子。可见和当前巨大的生活成本相比,少量的金钱育儿奖励只能是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不仅日本少子化,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一样,少子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几乎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逃脱这一自然规律。


下图为日本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数,日本人口已经在持续下降


细看日本少子化的原因,年轻人不婚是一个重要因素。约四分之一的日本男性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约七分之一的女性亦是如此。日本著名广告公司博报堂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人的“终生未婚率”还将持续攀升,到2035年日本男性的“终生未婚率”将接近30%,女性将接近20%。“超单身社会”和“单身大国”正在成为日本的新“标签”。到2035年日本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805万是单身者,有配偶者约为5279万,即约有一半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




下图为日本2035年的人口结构,预计人口比现在减1500万人,下降到1.12亿,其中50岁以上人口占55%以上,日本正在迅速变成一个老年人国家


经济发展趋于停滞收入下滑是导致很多人不想和不能结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非正规就业和收入下降导致很多男性无力结婚。日本人要么不结婚生子,要么就生两三个,以我了解的情况,我的孩子在日本学校的同学大都有兄弟姐妹。


和国内相比个人感受是日本的育儿环境要好的多。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儿童医疗全免费,小孩生病不用挤大医院,去最近的儿科诊所即可,医药分开医生收入仅靠诊疗费(和政府结算),所以不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每次去儿科诊所看病医生给开一个处方单,再去外面的药局取药,往往就是给几粒药丸而已,连一整盒都不会给。和国内3岁起上幼儿园不同,在日本0岁即可上保育所,因为日本通常不存在爷爷奶奶帮忙带孙辈,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自己带,我曾在保育所看到过还在襁褓中的几个月大的婴儿。


传统的日本式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由于经济环境不佳,日本夫妻都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夫妇都工作的家庭有约1100万户,而专业主妇家庭约有660万户,这一数字和1980年几乎正好颠倒。因此对保育所的需求也更多了,保育设施不足导致“待机儿童”问题也成为了日本的一大社会问题,日本政府想要扩充育儿设施的努力一直迟迟难以兑现。


下图为夫妇都工作的家庭和全职主妇家庭的走势,

蓝线为全职主妇家庭,橙线为双职工家庭



短暂到日本游玩的中国游客确实可以看到一个近乎理想的日本,空气清新,物美价廉(一些商品比在国内购买便宜),服务一流(一些人感受是服务水准也有所下降),一尘不染(小部分繁华地段也不干净),路不拾遗(偷窃事件很少,失物找回的概率很大),旅游资源丰富且门票不贵,城乡差别不大。这些方面确实中国和日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日本是一个发展极盛过后的垂垂老矣的国家,而中国的发展正蒸蒸日上,依然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让不少熟悉中国的日本人羡慕的地方,他们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了四五十年前日本的影子。

 

除了严重的少子化和高政府负债以外,日本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


日本经济原地踏步20年


从1995年前后日本GDP就达到5万亿美元,至今20多年日本GDP几乎原地踏步,2017年约为4.88万亿美元。而中国自2010年超过日本后,中国2017年GDP总值为82.7万亿元,在短短7年时间里,中国GDP翻一番,达到日本的2.65倍。


日本人均GDP也从1995年世界第3位大幅下滑到目前世界第25位,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中国的人均GDP还几乎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也就是日本人均是中国的100倍,2010年时日本人均GDP还是中国的近10倍,2017年时日本只是中国的4倍。未来中日两国人均GDP的差距还将不断缩小。


十几年前很多中国人还向往到日本做“研修生”(实际上的外来劳工),如今中国国内的工作机会和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中国赴日研修生人数也降至约8.5万人,而在10年前约有15万人。虽然中国基尼系数很大,但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富裕阶层和广大中产阶层的海外消费能力还是让各国垂涎。有关中日两国经济形势的比较,宁老师之前已经发过多篇数据翔实的文章,我就不再赘述。


下图为松下电视机的生产线

 

日本科技和高等教育水平在不断下滑


英国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日前公布了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与去年相同,日本仅东京大学进入前十,但从去年第7降至第8位。在不久的将来亚洲前十没有一所日本大学将是大概率事件。东京大学的“退步”也是日本整体科技实力退步的一个缩影。东京大学诞生于1877年,一百多年来是毫无疑问的亚洲第一名校,在日本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地位。东京大学迄今共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日本首相,远远超过其他日本名校。自201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开始发布排行榜起,东京大学曾连续3年居首位,但2016、2017年降至第7位,今年更是后退至第8位。日本媒体称随着中国高校的崛起,东京大学的第8位今后可能也难以保住。


在这份榜单中,跻身前100位的日本大学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11所,较上一年减少1所。而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数量增至约40所。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主编费尔·巴蒂认为榜单折射出中国在过去20多年来对教育的大力投入开始取得回报。自201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开始发布排行榜起,东京大学确实“当之无愧”地三连冠,那么在同一份排行榜中,东京大学为何在2016年后出现大幅度滑坡呢?这主要还是在于和中国等亚洲其他国家高校相比,日本在教育科研上的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有人指出这些指标对日本大学不公平,例如东京大学在“国际视野”上吃亏,没有香港和新加坡高校那样的国际化环境,有些日本研究人员的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等等。但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衰落是日本人自己都看在眼中急在心里。2月10日期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发表了题为“大学崩溃”的特辑,大篇幅报道了日本大学面临的危机等,指出日本的科学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年间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在急剧下落。主要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科技论文全球排名下跌,从1993年以来的第2位跌落至2013年至2015年的第5位,高引用的论文数量也同期从第4位跌至第10位。而中国的这两项排名都有了巨大飞跃,截至2013年至2015年跻身世界第二。

 

日本对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成就关注越来越多


和好几年前相比,这一次到日本在日本媒体上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报道中国的经济科技新闻越来越多,特别是《日本经济新闻》对中国的经济科技报道最为客观全面。例如中国的航空航天成就,歼20等军事装备服役,中国发射量子通信卫星,中国移动支付迅速普及加快无现金化,中国共享单车进军日本等等。以前是日本首发的一些“黑科技”,现在反而是频频出现在中国,日本人反而成了“乡巴佬”。就连一向敌视中国的《产经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与中国差距明显。《产经新闻》近日报道称中国科学院是“世界最大的大脑集团”,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相当于日本的中科院)相比,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近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20倍,年预算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10倍。中国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与科学技术显著衰落的日本差距显而易见。


2018年2月15日日本《读卖新闻》关于深圳高科技革命的报道

 

日本很强,但国人应该逐渐适应日本已经在部分领域落后中国的现实


国内网络上有很多吹捧日本科技如何发达的文章,严重偏离事实,一种是不了解日本,未踏足日本半步,在几十年来各种日本神话光辉下产生了崇拜心理,实际上日本战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堪称伟大,但时代已经变化。


还有一种是很了解日本例如少数在日华人等,有些甚至跟日本人一样不能接受中国大踏步超越日本,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的失败和衰退他们不承认。在他们眼中日本不会失败,永远都是中国的老师。


实际上在日本,一向强大的日本电子品牌公司在终端产品上几乎完败,日本人购买的智能手机,苹果手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手机份额,苹果和华为的平板电脑在日本市场份额也是看不到对手。一些沦为零部件供应商的日企日子并不好过。例如目前日本唯一量产显示面板的日本显示器公司(JDI)14日公布了2017财年前三财季(4至12月)财报,净亏损为100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这家公司或有可能被京东方收购。


近年很多日本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将一些产业出售给中国公司,例如东芝,NEC,富士通,高田气囊,夏普等。

 

日本社会的保守化,在新产业方面落后中国


日本没有像样的互联网巨头,唯一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就是日本雅虎,去年的营业利润不到20亿美元。到现在还有不少日本人在使用翻盖手机,近日台湾地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给台湾送祝福写“台湾加油”时,桌上就放着一部翻盖机。就连日本人最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LINE也不是日本人搞出来的,而是由韩国互联网集团NHN的日本子公司推出的。在中国路边摊都能扫码支付的时候,日本的个人消费现金支付依然超过一半。


且2017年底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反对无现金化的人数过半达到51.4%,可见日本社会的保守性和僵化。整个社会的老化让日本在创新领域行动保守而缓慢。 



《日本经济新闻》等曾统计过2012年至2016年各国研究机构及大学等有关AI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等被引用次数迅速增加,美国微软和谷歌等公司以及麻省理工等大学名列前茅。在前100位中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达到30家,中国也有15家,中美两强的存在感正在加强,而日本只有一家东京大学排在第64位,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称:“从基于风险投资和并购的对金融科技企业投资额来看,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2017年达到约150亿美元。欧洲各国和中国次之,而日本还不到美国的1%,令人遗憾。”到2030年,美国可能仍然力压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的存在感迅速提高。 在金融科技的全球最新排名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3家企业垄断了前3位。在前10位中,中国企业也有5家榜上有名。

 

日本在汽车,文化和旅游产业依然有强大优势


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7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继续增长达到了115家,上榜公司仅次于美国,美国上榜公司数量为132家,排名第3的日本有51家公司上榜。其中丰田公司高居世界第5,营业收入达2547亿美元,利润达169亿美元,排名29位的本田公司营业收入达1292亿美元,利润也有56.9亿美元。44位的日产公司营收约1081亿美元,利润约61亿美元。这个榜单的前30名中日本只有丰田和本田两家公司。


日本最赚钱的几家公司就是这三大汽车公司加上通信行业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和软银公司。庞大的日本邮政虽然高居全球第33位,但却是负利润。尤其是三大汽车公司的产业带动作用巨大。此外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等领域还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熟悉中日两国国情的日本人也承认,日本的体量完全和中国没法比,日本也不应该跟中国比,而是应该做好小而美的日本,并跟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


日本的文化软实力,日本的文化娱乐产业的影响力无需多言,日本的历史文化、动漫产业、日餐文化等在全世界依然有着非常高的人气,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吸引4000万人访日,旅游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日本观光厅1月16日发布的访日外国游客消费动向调查显示,2017年访日外国游客累计旅行消费额同比增长18%,达到4.4161万亿日元(约合2628亿元人民币),连续5年创出历史新高。从各国情况来看,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最高,达到1.6946万亿日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不断增加的个人游拉动了在日本的消费。预计今年春节长假出境游将达65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日本成为排在泰国之后最受中国游客青睐的出境游目的地。日本商家为了迎接中国客人,纷纷开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少子化高龄化的日本目前发展趋于停滞,日本经历失去的二十年,未来既有可能继续失去,这是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的不争事实,偏偏有很多人吹捧日本“低调的可怕”,“强大到让人窒息”,“产业转型升级”,“为下个一百年蓄力”,“海外还有一个日本”,“藏富于民”,等等,这是背离事实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日本这个老牌发达国家几十年来的领先发展的巨大成就,上面那些日本的优秀之处都是日本充分发展后的成果,但也要看到日本正在衰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铁的事实。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石,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存在的像日本一样少子化高龄化的陷阱,如果说日本的少子化高龄化是日本社会充分发展之后的自然规律,那么中国的少子化高龄化则是几十年来人为压制干涉的结果,日本的少子化没有回头路,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是一个迫切需要全社会集思广益解决的难题,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国运兴衰。


宁南山评论:


日本确实是个环境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国家,犯罪率低,无外来移民问题,城乡差距也小,服务业总体态度好,但是同时也是个年轻人看不到发展希望的国家,这是目前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什么说看不到希望,一个日本年轻人,要论资排辈的等待年龄和资历的增长来实现收入的提升,等到了三四十岁,才达到日本收入的平均水平。


这个平均水平是多少呢?日本男性平均税前收入30.74万人民币,如果老婆在家全职的话,以日本的高物价,还要养孩子,其实并不宽裕,无怪乎四分之一的日本男到50岁还从未结婚,因为养不起老婆孩子。


比方说,你是个日本中年男,年入521万日元(30.74万人民币),税后20多万人民币,如果你房子价值5000万日元(296万人民币),你还要交大约1.18万人民币的税。再扣掉几万人民币房贷,剩余也就20万人民币左右,还要在日本高物价环境下养活一家四口人(老婆和2个小孩),很难说经济上很宽裕。如果不幸中年失业了,以日本那种比中国保守的多的就业环境,也很难跳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越来越多日本人选择不婚,不育来逃避经济压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对于日本女性来说,上班就更为不划算了,日本中年女性平均收入为276万日元(16.3万人民币),远低于日本男性平均收入,中国在缩小男女收入差距方面,是远远做的比日本好的。

 

日本社会出现低欲望,食草男,少子化,本质上还是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结果,因为年轻人发现了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还并不吸引人,于是丧失了奋斗的动力,玩游戏,看动漫,反正以工资收入,吃穿是完全没问题的。


和日本相比,中国的薪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上涨变化很快,应届生毕业三五年内薪资上涨50%甚至100%都是常见的,一个应届生毕业时候月薪5000元人民币,五年后月薪达到1万人民币实现100%增长,并不会让多少旁人吃惊,这在日本就不可能了,要赚钱是要在中国更有机会。


除了经济停滞,日本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2035年55%的日本人年龄在50岁以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都比不过年轻人,思想和思维方式都已经固化了,你可以尝试下说服广场舞大妈不要占着篮球场跳舞,我曾经尝试过让我家长辈不要存一年或者三年定期而是买余额宝,基本上完全无法说服。


老龄化会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下图为《知识分子》杂志上的对诺贝尔奖取得成果年龄的统计,时间为1901-1992年,可以看出26-45岁是黄金年龄。我国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做出成果的时间就是41岁左右



同样的还有企业创新,阿里,百度,华为,腾讯,比亚迪,网易,吉利,京东方,大疆,小米....这些当代中国的领军企业,没有一个成立时创始人/核心创办人年龄超过50岁,年轻的互联网企业不要说了,王传福创办比亚迪时29岁,汪滔创办大疆时26岁,1996年吉利集团成立时李书福33岁,美的集团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在美的担任空调事业部总经理时也才33岁,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已经算是大龄创业者了。


年轻人是创新的主要基数,基数急剧减少意味着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动力迅速衰退,不只是日本,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看看国外黑科技,惊到了……

◆    神奇3D立体悬浮坐垫,爽到迷恋


◆    灭蚊神器,家里再没见过活蚊子!


◆    糖尿病人这么吃,吃得越饱越降糖!


◆    120万只手帮你搓澡的极致感受


◆    加拿大助眠含片,三分钟睡着


◆    英国人如何解决肩颈酸痛


◆    岛国丝袜,就像没穿袜子


◆    颠覆!看看这件黑科技T恤


◆    德国榨汁机厉害了,我的天


◆    完美上妆60秒,怎么做到


◆    男人刚需,削断铁丝!


◆    妙招解决肩颈僵硬、腰酸背痛


◆    懒人魔力擦,这也太方便了吧


◆    日本黑科技,“是不是忘穿内裤了?


◆    日本人如何解决黄牙和口臭


◆    颠覆日本电动掏耳勺


◆    出国必备!翻译器中的王者,超多顶级功能,科大讯飞翻译器2.0横空出世!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