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乡镇,最终一路顺利调入省城(深度好文)

来源网络,公选王遴选网整理发布。感谢原作者分享遴选考试经验给万千考友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所有的成功都不会是凭空而来的,为什么文中的A君和B君起点相同,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公选王遴选网就给大家带来这篇深度好文,深度解读省直机关那些事儿,分析一个普通乡镇公务员的成功经验和职场心得。

正在奋斗的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好文。

省直机关那些事儿

——从乡镇,最终一路顺利调入省城

转眼参加工作已经15个春秋,没有关系,凭自身努力,从基层到机关,从党口到政口,经历过七、八个工作岗位,目前就职省直机关某部门,耕耘于方寸之间。一路走来,回首往事,可圈可点,今天就来扒一扒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讲的都是真人、真事,夹杂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希望对体制内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体制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在彷徨。

如果家里就有公务员,长辈就是当官的家庭的孩子来说,一切都很简单,但对于往上倒刨三代都是平头老百姓的小白来说,体制内是那么神秘、复杂,难以理解,让人不知所措。即使很幸运的考上了,也总被扔到偏僻的乡镇,单位最苦、最累,领导还看不见的岗位。A君就是那样,29岁的“高龄”考上了老家县里一个乡镇公务员,负责农技工作。工作了一年多了,连县里四大班子有哪些都不知道,见过最大的领导就是镇党委书记。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调回县城,可确连党政、群团部门有哪些,这些部门都有什么岗位都搞不清,更别提找到能让自己回城的办法。

我帮A君做了一个分析,30岁,未婚,非中共党员,也不是民主党派,学历大专(之前一直辗转企业打工),家里人离体制最近的就是一个在乡镇小学当教导主任的叔叔。人生岔路口,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认命,安安心心在在那个偏远的小乡镇呆一辈子;要么离职,趁年轻再进社会搏一搏;要么改变,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A君不愿留在乡里,几年打工生活,也知道外面生活不易,好不容易考上个碗,哪能随便就摔了。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改变自己。

A君很迷茫,问我该如何做起。我反问他你有什么在体制内的过人之处?A君想想说,既没有关系背景,又没有money,长的就像路人甲,年纪偏大学历偏低,不会来事,公文会那么一点点,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我没有反驳他,他说的是实情,但我曾经认识一个选调生跟他境况相似,却通过自己不断总结和努力最终跳出乡镇,最终一路顺利通关调入省城,这个人就是B君。

B君聪明内敛,分到乡镇司法所当司法员。那也是一个偏远乡镇,那几年管的很松,司法所所长长期不上班,一个月难得露一次面,领导不在,下面也跟着好耍,不上班溜到外地也没人管。B君没有学别人,没想到那年刚好遇上市里的暗访组暗访,整个司法所就B君一人在岗。所里其他同事都背上了大过处分,前途尽毁。B君后来回忆道,在基层一定要学会思考,燕雀太多,凤凰太少,要想当凤凰千万别盲目从众

当了几年老黄牛,B君也厌倦了基层一潭死水的生活,家里介绍几个对象,他看上的,别人嫌他工作地点太远,夜深人静的时候,忍不住在想难道就要这样渡过一生?B君毕竟是有办法的,他总结体制内的能力无外几种:会说,会写,会办事,会搞关系。自己位卑言轻,讲话讲的再好也是没人听的;办事办的好就只是一只老黄牛;自己这个层面交的朋友,建立的关系多半也在乡镇层面,顶多认识几个对口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自己没有多大实际用处。那么就只剩下一条,会写。

该怎么突出自己写的能力呢?B君后来回忆,当时在乡镇,事务性工作居多,更多就是写个新闻,发个通知,拟个请示什么的,偶尔写一写总结、报告。现在回头去看那会儿写的东西,太粗糙,有时候连最基本的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都没有分清,公文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其实不奇怪,基层缺人才,要求又不高,公文质量必然比较低,甚至有些县级政府部门发出的文都漏洞百出。周围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没有机会接受规范的公文训练,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现实中,99%的体制内人都知道能写很重要,但真正能静下心来研究其中门道的只是十之一二,最后能得道更是少之又少。有人觉得自己又不是文史专业出身,本来就不善于文字;有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平时一遇到写东西,东拼西凑一篇就成了;有人觉得写材料是苦差事,会来事,会吹,会拍比爬格子强多了。真的是这样吗?B君回忆道,当时跟他一批到乡镇的,有不少协调能力强,善于交际,甚至家里在县城,甚至市里有关系的。最终,却都被他甩在了身后。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白纸黑字是最好的推荐信

中国官员成长一直都有两种途径,一是科举,二是举荐。科举就是今天的公考,知道申论这个词是谁说的吗?是孔子,子曰申而论之。举荐又是怎么回事?古时候有举孝廉的说法,今天的操作类似机关借调和遴选,遴选不是也要考吗?为啥叫举荐,遴选跟公考最大的区别就是公考基本靠笔试成绩,遴选用人单位完全能控制节奏,把想要的人招进来(后面会从一位组织系统的同事角度讲遴选的细节)。

B君确实有他过人之处,早早就参透了这一点,他那会儿遴选制度还不像今天那么健全,如果上面没人说话,机会可以说接近于零。在乡镇天天接地气,跟群众打成一片,固然也不错,但换个角度,你在上级眼里就是层次低,熬更守夜写的那点小材料,在上面一般都不会入眼,为什么?因为位置不一样,信息不对称,格局不同,站位不同,甚至你的格式都不对。你在一个犄角旮哪里,能写出雄文吗?不能!即使你能,你写出来会有人看吗?没有!然而,B君总是有办法的。文章需要发表才有说服力,那该发表什么文章呢?基层最容易发表的是新闻简讯

上稿不是一定要在人民日报、省市级主流媒体,只要能在相同级别的刊物发表,都是可以的,有些甚至你都没听说过。以省级机关为例,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网站,上面有专门为市县留的动态板块,厅局和部分党口部门都有自己的内刊,比如直属机关工委都机关党建杂志,各业务厅局基本都由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内刊的编写。以此类推,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市州部门都有宣传阵地建设的需要,有的刊物甚至面向社会发行,比如民政部办一种报刊。这些刊物目前是什么现状呢?机关一般都交给下属单位或外聘的人员负责,因为对于本级来说,真的是属于事务性工作,干的多还不出成绩。而因为知名度不高,往往缺少高质量的稿件,有时候还要主动向下面约稿。

B君那会儿互联网尚未普及,又在基层,了解信息比今天还要困难。但同样因为信息不对称,给了有准备的人更多的机会。他通过查报刊订阅目录,把业务对口部门的刊物,和省、市、县机关党建类刊物的联系方式,投稿途径摸的门儿清。当时当地实行类似现在的目标考核,在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文章不论文种都要加分,一年下来,B君不仅收获了下一步发展的敲门砖,还在当地有了点小名气,镇领导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能写

前面讲到B君的经历可能短短几句,但背后花了多少工夫,只有自己去体会。A君觉得B君能在短时间能有所突破,一定是因为他本身文字功底就很深,大学指不定是某大学文史专业的高材生。可实际上,B君是某农大毕业,学的是兽医专业。

我们来梳理一下,工作短短几年间B君长了哪些本事:1.文字能力不断增强。B君对撰写新闻简讯、基层工作研究类文章早已得心应手,通过四处寻师问道,学习掌握了标准的办文方法,为下一步借调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踏实工作赢得口碑。乡镇工作常常千头万绪,要想安心只做好一件事并不现实,若只会舞文弄墨不愿做具体工作,难免遭人非议,认为这个干部作风漂浮,沉不下去。所以,在有点小成绩的时候,更要把姿态放低,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无处不在,一不留神就会落人口实;3.谨慎做事豁达做人。聪明人,都是装糊涂的高手,B君也不例外,与同事小聚常常解囊买单,有人相求也会热心帮忙,同事喜欢跟他聊聊某某领导、某某同事的糗事,他从来只听不答;有人向他打听同事、领导的消息,一概不清楚,再加上一脸憨笑,还会讲个段子,逗个乐子,有他的地方总有笑声。几年下来,混了个好人缘。

B君回忆他那会儿想法很简单:第一,我不会在那里呆一辈子,所以我要学习,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才有改变的机会现状,并让自己有被重视,和一直被重视的可能;第二,体制内的工作几乎离了谁都能转,有的人总觉得做了些成绩就该得到回报,这个想法在万万不可以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哪一个文件,哪一个制度规定作出成绩就要有回报,比如提拔重用、评优评先,你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做了很多事有用吗?没有,因为你说了不算。那么谁说了算?朋友,就两个说了算,一个是领导,还有一个是民意。所以领导不要随便得罪,民意更不可违;第三,人一般都喜欢跟比自己傻的人交朋友对吧?你喜欢跟一个满身心眼的人交朋友吗?憨傻有幸,吃亏是福。这三件是缺一不可,做好了这三件事,很多事就往往水到渠成

(二)“我只是个站岗的”

体制内一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基层是干出来的,中层是跑出来的,高层是生出来的”。看似玩笑,其实一点不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可贵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摆正心态,摆正位置。只有摆正位置,才能找准位置,否则恐怕最后就没有位置。B君无师自通,深谙其中的道理。在乡镇工作期间,同事之间少不了钩心斗角,书记、乡长明争暗斗时有耳闻,有同批的选调生热心参与这类“社会活动”,B君从来不闻不问,他清楚自己的位置,书记、乡长们斗法,同事们互相拿捏,与自己何干?“我只是个站岗的,老老实实站好岗,安排的事认真做好就对了”,B君给当时自己的总结。混体制是要讲格局的,对于普通基层干部来说,有格局不是去跟在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领导后面混(因为即便混的最好也就是成为另一个芝麻),而是实实在在做事情长本事。

(三)待价而沽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本身不同的境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位高劳碌命,位底得轻松。作为一个年轻人,大多还是希望去经历,"学而优则仕”人的天性被儒家总结的淋漓尽致。

B君其实在乡镇工作期间,也有过一两次上挂和借调的机会,但被他推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去的单位都不理想。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举个例子如果县粮食局借调你去帮助工作,你去不去?如果去了,我们来推演一下结果。机改前粮食局在很多地方已经和商务局合在一起,在当时已经属于一个弱势部门,这个部门的领导属于比较弱势的领导,没有什么话语权。借调当初局领导承诺借调之后干的好可以留下来,要你好好干。但问题来了,县一级编制他不管,干部调动他不管,如果本级安排不了,向其他单位、上级部门推荐的几率微乎其微。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点小差错,就意味着白干几年,哪里来又回哪里去。所以,从下往上看往往一叶障目,从上往下看却是清清楚楚,没看清楚就不要急着做决定,经济学上讲机会也是有成本的,切忌病急乱投医

(四)把问题想简单了

现实不是小说,没有那么多机缘巧合的桥段,体制内没有关系罩着,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B君费了很多心思争取到县委组织部帮助工作的机会,但是注意,这次机会是他自己争取的。借调有几种形式,一种是组织有调入考虑,借调是一个过渡期(这种现在已经很少了,原因后面会讲),第二种是组织需要进人,但还在筛选,借调考察一年半载,领导认可后,能落编就可以调入,还有一种是单纯工作比较忙的时候从下级单位抽人帮忙,这种叫“出公差”,B君就属于第三种。

(五)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说世界是不公平的,那么最不公平的不是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前者可以努力创造,后者却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人格局如何如何,这个格局就是一个人知识、信息、才略的总和。B君此时就处于人生格局的瓶颈,无比苦恼。像大多借调人员一样,老单位不一定会认为你没为单位做贡献,新单位只有干活想到你,福利待遇一概与你无关。

(六)故事才正式开始

仕途的起点应该从哪里算起?从考上碗那一天?不,B君认为应该从副科开始,才算真正开始漫漫仕途,因为在这之前,只能叫工作人员,偶尔参加会议,职务一栏也是空的。县处级部门科级职数少的可怜,到地市级部门解决科级就相对容易,再到厅局级部门解决处级很简单,到国家部委司局级部门解决厅级待遇都是小意思。

B君在瓶颈期一片迷茫,凭直觉误打误撞,迎来市委组织部一次定向干部选拔。其中有两个条件,岗位要求是某年之后的选调生,并有组工岗位相关工作经历,条件几乎为他量身定制。当时交流到其他单位应该还有符合条件的选调生,但最后只有B君被推荐参加选拔,这可能就是在组织部帮助工作的优势吧

这里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地方组织系统都喜欢从下级组织部选调干部,组织系统交流到其他部门任职的多,其他部门调入组织系统的少。这样会有一个什么效果呢?如果一个人在组工口长期工作,那么几乎每个部门都会有老同事,不少还在领导岗位。之前就有某省组织部领导下到市州任一把手,该地立马就成了干部教育窗口基地,各地分分组团参观学习,影响力可见一斑。

严苛的条件注定能入围的人很少,只有个位数,再加上选拔透明度比较高,定岗定位,且一次性拿出了三个职数,跟那种只招一人,条件设置怪异,明显内定的选拔完全不同。市委组织部组织了一场类似今天遴选的考试,B君凭借几年的积累功力顺利通过。试用期满后,正式调入市委组织部干部三科任副主任科员,主要负责市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察。

(七)传说中的职场霸凌

职场霸凌(英语:Workplacebullying),泛指在工作场所里,个人或团体对于同事或是下属进行不合理的行为。包含言语、非言语、身体、心理上的虐待或羞辱。

遇到强势且气量小的领导、同事,一旦关系处理不当,往往会招来“职场霸凌”。万一遇到该如何处理呢?B君把看过听过的职场霸凌事件收集汇总,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霸凌者”往往是单位里对你有看法的领导,同一年龄梯次且有竞争关系的同事,合作团队中性格强势的一方,人际核心或是话语权的掌握者。

“被霸凌者”往往是涉世未深、初入职场的“小白”,性格懦弱、温和老实的“老黄牛”,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自由侠”,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的“能人”,以及与“霸凌者”有利益冲突的竞争者。

每次有人跟B君痛诉自己被“职场霸凌”的故事,我总想问一句:为啥不反抗?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那份无奈却如出一辙。面对长期不合理的分工不敢吭声——怕被扣上“斤斤计较”“不服从领导”的帽子。面对领导的言语暴力逆来顺受——怕在晋升路上被打压、使绊子,自己加班加点、勤勤恳恳的努力都打了水漂。面对“甩锅”、被动“顶缸”不敢辩解——怕影响人际关系,日后被“穿小鞋”。面对长期被排挤、被孤立无从还手——没有能力和魄力拉起队伍形成自己的同盟军,等等。

如果霸凌者在单位处于“人际核心”或“位高权重”,大多数人都会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最终选择了默默承受,以防利益受损。如同上一代婚姻观中“谁家不是这样过”的理论一样,面对“职场霸凌”,很多人都会抛出“忍一忍,做人要成熟一点”的观点,并美其名曰“世上没有不委屈的工作”。当面嘲讽辱骂,背后蓄意中伤,工作不施援手,享受权力不担责任……这样都能忍?敢问阁下在哪儿修的仙、得的道?

还有一种论调是,别人欺辱了你,你不要跟他发生冲突,要唾面自干,还要面和心不和的跪舔,使其放松警惕,然后背地里搜集他的黑证据,瞅准机会也阴他一把。

好吧!只要你不觉得心累,送你一个“腹黑勇士”的称号,起码你还有反抗意识。然而,这些论调真的正确么?喝了这些让你忍气吞声的“鸡汤”后,是否真的就做到气定神闲、纾解自如?又怎么能确定,骗你喝这碗毒鸡汤的人,不是一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麻醉剂?

欺凌弱小是人类的天生劣根,也是职场的“丛林法则”。没有背景的你,如果无法强大自己,走到哪儿都会遭受欺凌。只有摘掉软弱怯懦的帽子,具有不甘跪舔的骨气和能力过硬的底气,才不会轻易任人宰割。

那么,“职场霸凌”这个套路,我们该怎么破?

一、增强自信

面对长期的“霸凌”,特别是在小单位、小圈子里,你可能已经处于职场生存环境的最末端,需要的是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从里到外改变“都是我的错”“我一无是处”的自卑认知,重拾“别人能干我也能干”的自信。要明白,身处低谷,无论朝那个方向都是向上走的。

二、敢于拒绝

无论是同事的无理要求,还是领导的不合理任务摊派,首先要问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对其说明这样做不合理的理由,并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要明确地提醒“霸凌”者,他的这些行为已触及你的底线,不要蹬鼻子上脸,柿子捡软的捏。

三、自我保护

和领导、同事打交道要养成记录留痕的习惯,交接工作要有详细的交接单才能接手,领导有指示及时准确无误地记下来,防止因扯皮被“甩锅”。在与同事日常交流中,要牢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箴言,说大不说小,说远不说近,说虚不说实,说外不说内,切忌交浅言深,被别有用心之人大做文章。

四、广交朋友

虽说职场无知心人,但必须学会搞“统一战线”,多结交志趣相投且与你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伙伴,尤其是那些深受“霸凌”之苦的同事,更是你天然的同盟军,应该尽可能地与之团结起来,使他们与你站到一起,相互支援,抱团取暖,一起抵御职场上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这样,你才不会孤独,并且羁绊会少很多。

五、强大自己

军事上有一句名言: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在职场,击败对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逆境中锤炼意志、精进本领,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欲强人者必先自强,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毕竟,能力才是行遍天下的硬通货;有才华、有本事,别人才会对你瞧得上、看得起,自己才能心中有底气、做事更硬气。
试想,当领导觉得工作上离不开你、没有你活就干不了、你不在心里就不托底的时候,当那些嫉妒你的同事觉得无论如何都难以超越你、开始从别的方面培养“比较优势”的时候,还存在“职场霸凌”吗?

六、寻求帮助

当“职场霸凌”给你造成明显不适时,就要及时治疗,包括全面体检和心理疏导。要敢于向领导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心里不要有压力、有负担,都已经这么糟了,还能差到哪儿去?如果“霸凌者”就是你的顶头上司,那就要隔山拜佛,向他的上一级领导反映,以求得理解和帮助。切记,反映情况时要收集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佐证材料。

七、相忘两安如果以上都无效,朋友,这里不是你的适生之地,赶紧考虑换岗位或换工作吧!因为工作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如果尽己所能仍不能改变现状,拼尽全力还融入不了环境,那就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应该考虑换个健康、平等、友善的工作环境,保不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点击文末处阅读原文看更多遴选经验




重磅!广东、云南发布市直遴选公告!招207人,报名时间很短
面向全国!新疆建兵团选调干部73人,福利待遇超好
市委书记:现在开始,直接去一线提拔干部!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