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对教授的要求
11月15、16两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进行了两天案例大师成长营的培训。总体感觉是:做好案例教学,教授必须对所属领域有深厚、宽广的研究;必须要有足够的企业实践或企业联系,熟悉企业和所属产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对于教授而言,用简明、生动,来自实践和生活的语言来提炼结论也非常重要。
一、培训安排
两天的培训是这样安排的:
15日上午,丁远教授以比亚迪A股上市前后,利润精准下降的故事,讨论有关财务报表,信息披露、金融市场治理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主题。
15日下午,梁能教授以安徽新华控股公司A-E的系列案例,讨论在一个国企里战略执行的过程。
16日上午,陈威如教授以荣昌洗衣连锁服务的O2O转型为例,讨论传统企业如何进行平台化转型。
16日下午,龚焱教授以两鲜在生鲜电商中如何正在从0到1的创业经历为例,讨论如何进行精益创业。
二、案例教学法对教授的三点要求
四位教授的材料、授课过程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教授必须在案例所属的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教授必须是“海”,这样才有可能从容地从中进行提炼、总结,纵横捭阖。丁远教授在企业财务方面有深厚的研究,所以才能敏感地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中感到背后可能存在问题,进而进行追踪、挖掘、提炼和总结。梁能教授在战略制定与实施领域也是著名专家。陈威如教授在平台战略和平台转型领域深耕近20年,也有系列著作发表。龚焱教授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组织学习、即兴等主题,龚教授的研究兴趣也在不确定性及其应对这些领域。所以案例授课和教学乍看起来是在教学,其实背后体现的是教授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否则以案例谈案例,很容易被学生argue其普适性,在框架、总结上,也不太可能具有系统性。
第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欧因为学校区位和在中国商学院中的领头羊角色,教授本身水平很高,因此企业都很希望与他们接触。这种接触也为中欧的教授带来了与实践接触的很好的机会。中欧的老师要么是在案例教学,要么就在调研、写案例的路上。例如,16号下午组织者许老师谈到,梁老师本来要来给大家讲几句的,但是下午又出去进行案例调研去了。通过案例调研和其他企业实践,中欧的老师具有很好、很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中欧的老师甚至自身就具有实践经历,例如丁远老师谈到他最早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进行市场操作。龚焱老师在进行精益创业营的活动,本身也相当于一个创业的过程。这些经历与教授的理论互动,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第三,高超的总结、提炼与语言能力。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四位教授都选择了非常通俗、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总结他们案例中的发现。例如丁远老师谈到,为了让报表好看,出售企业的优质资产相当于“卖肾”。梁教授谈到,新人刚到新公司,就做“战略制定”,政治先行,董事长会怎么想?陈威如教授将平台与平台的参与者的关系比喻为妈咪与头牌的关系,以及创业者与合伙人是闪婚或是闪离等。龚焱教授对于L型用户还是T型用户,将Razor-blade翻译成“吊钩”模式,如何进行精益创业的PMF框架,传统创业的GBF等等,总结都非常到位和形象。这些总结提炼给我启发很大,不管我们教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法带走一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很显然是失败的。通过来源于生活的词汇对案例现象或背后的理论进行形象、高效、精炼的总结,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带走一些东西,这个也是我们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吧。
我自己不是研究财务、战略,自己所研究的信息技术与创新可能与O2O转型或者生鲜创业稍微沾一点边。但通过两天的培训,对于战略性财务规划、战略制定、平台转型以及精益创业自我感觉已经掌握了基本框架,在某些方面也有了一些体会。例如,创业中如何做减法、如何帮助企业进行平台化转型等等。中欧的老师通过案例方法,让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外行也能一窥究竟,案例教学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陈文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