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发超大型数据泄露安全事故:10亿居民信息和数十亿公安出警信息,高达24T数据以10个比特币在暗网贩卖!
河南一局长不雅照曝光,无耻到你无法想象!
“老公隔离,我约男同事”南京女幼师6分钟“桃色视频”误传业主群,小区沸腾了!
H游戏只知道《尾行》?弱爆了!丨BB IN
即日起用手机拍警察执法,后果很严重…
热门
美国驻华大使馆
卢克文
王陶陶
冬川豆
人工智能助力党建
上海
香港
大象公会
妖精视觉
让子弹飞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自由微信安卓APP发布,立即下载!
|
提交文章网址
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
文章于 6月22日 上午 10:10 被检测为删除。
6月21日 下午 1:51
6月21日 下午 2:11
6月22日 上午 2:21
6月22日 上午 10:10
6月22日 下午 10:12
查看原文
上海解封后,这样的悲剧还在发生……
莫叔
审丑时代
2022-06-21
收录于合集
#在风原创
91 个
#时评
89 个
#上海
61 个
你好,我是人在上海的在风
1
在我们老家有句俗语:最恶毒的诅咒,不是咒人早走,不是咒人被绿,而是咒人无子送终。
我是怎么也没想到,上海解封了半个月,还能看到这样的悲剧在继续发生: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这位上海老人,是在6月16日因病不幸去世的。
他的家人们将“追悼会”,定在了昨天(6月18日)中午举行。
但昨天,老人的家人们,却无法出门参加追悼会,全部被隔离在家……
因为在出门前,他们的健康码全部变红了……
至于为什么健康码会变红?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
打电话给12345和110,都没能解决他们的困惑……
@上海法治报
于是又去找居委,对方说:
可能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所做的核酸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
所以导致了老人的家人们,健康码都变红了。
@上海法治报
然后我看了看,去世老人生前做的这三次核酸结果:
首先,这三次核酸采样,都是去世老人,生前同一天做的。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老人的三次核酸结果里,除了第一次结果没出来,其余两次都出来了,且都是阴性。
按照我所了解的情况来说,既然后面两次检测都是阴性,即便之前是阳性,那也不能判定此人就是“真阳”吧?
但是很奇怪,就因为老人第一次的“核酸结果没出来”,所以其家人全部被赋予了红码?
说实话,在后面两次检测都是阴性的情况下,第一次的检测结果还有这么重要吗?
就好比,即便你今天上午核酸检测是阳性,可是下午你连续检测了两次,都是阴性——这不是应该说明你第一次检测可能是“假阳”吗?
怎么到了这里,第一次的检测结果反而这么严重了?——更何况家属打电话给疾控,也没有得到回应。
这真的有点离谱了。
2
但这个事情,最让我生气的一点就是:
当记者向徐汇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情况时。
对方表示老人生前的核酸结果,之所以一直显示“检测中”,其实代表的就是“疑似阳性”。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为啥老人后面两次核酸结果又能这么快出来?为啥后面两次核酸结果都是阴性?后面两次的阴性测出来都比不上第一次的“疑似阳性”是吗?那后面的两次核酸的意义在哪呢?
@东方网
然后对方表示,按照标准流程,这种“疑似阳性”的情况,需要由区疾控再进行2次核酸检测来确认,且前后需要间隔24小时。
但那个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所以24小时后本应该进行的核酸,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这就无法证明老人生前,百分百是阴性;所以也就无法证明老人的家属们,百分比不属于密接者……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啥老人后两次得核酸结果,意义不大了,因为后两次和第一次挨得太近,没有间隔24小时……
但我并不觉得这叫“尴尬”,只觉得这很“悲哀”,这很“荒诞”,这很“不可思议”!
@东方网
要知道,老人的家属之前明确表示:
在过去三天里,他们一直都是在医院陪着老人,没有接触过阳性,平日检测也全部都是阴性。
换句话说,如果老人是阳性的话,医院当初肯定不会让他们陪护的。
@上海法治报
3
对于此事,比起难过,我更多的是愤怒和不解。
深感这位去世的老人,生前这几个月,真的不容易!
在过去上海疫情最汹涌的4月到5月之间,他曾经因为感染新冠,进了方舱治疗。
要知道,那时候这位老人,已经95岁了!
@东方网
结果现在人都走了,却还有这样的遗憾……
@东方网
他的家人们因为“疑似密接”,突然被要求隔离在家,
追悼会由居委会代表们参加。
而真正的亲人,最多只能在家里用手机,“云视频”参加老人的追悼会……
@上海法治报
在新闻的报道里,我看到这样的说法:
“如果他没有去世的话,马上就可以再做一次核酸了,但他去世以后,也没办法核实了。”
@东方网
呵呵。
看到这话,我的心情如下:
上海疫情以来,本人亲身经历其中,过去也记录了不少普通人无奈和心酸的时刻。
而类似今天这种悲剧,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
原以为解封了十多天,这样的极端情况不会再有,虽然疫情还在反复,但至少目前表面看到的,确实是好很多很多了。
可今天,我觉得一切尚言之过早,这些看似局部的小问题,其实背后隐藏着大问题。
希望制定政策的人,可以考虑得更人性化些。
因为防疫之下,人不是工具,不是依附,人依旧是城市里最重要的主体。
注:以防失联,麻烦大家关注我的备用号,和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公号主笔:
在风,一个95后大叔,在上海工作与生活,写上海,也写其他城市,更关心普通人的点滴!
很累的时候,关注我,你会得到一些释放!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关注我的公众号
看看最近我们身边都发生了什么
我的备用号,防止失联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
依旧是为了防止走丢
上篇原创推荐:
“我去唐山采访,被无端扣留,暴力执法” | 亲历记者自曝真实情况
希望你把我设为“
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的最新推送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