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又一次征服世界,“最牛巴士”上天了!治堵高招,这次真不是忽悠!
近日,在第十九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项名为“巴铁”的中国原创发明惊艳亮相,这是一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也被称为“空中奔跑的巴士”和“陆地空客”,具有地铁一样的大运力,还能像巴士一样在地面上运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02ncj571&width=500&height=375&auto=0
巴铁”由巴铁科技这家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自主研发,是中国原创重大发明,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佳、最重大突破的发明之一”,是国家重大的战略新兴产业。
上层载客,下层架空,小汽车在它“肚里”穿行。简单说,“巴铁”是一种完全采用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横跨两个车道,平均时速40公里,最高可达60公里,能容纳1200至1400人,具有地铁一样的强大运力,但造价只有地铁20%。预计投入运营后,可减少干道35%以上拥堵。
而“巴铁”的优点,说白了,也不算很多,反正就是把你想要的全部满足了。
“巴铁”与汽车互不干扰:“巴铁”能够适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且横跨两个车道,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镂空底层高度为2.1-2.2米,也就是说,无论是静止还是行驶,只要是2米以下的汽车都可以自由同行。行驶过程中,“巴铁”和汽车互不干扰。
缓解交通拥堵:一辆“巴铁”可以容纳1200-1400名乘客,这可是普通公交的几十倍!如果按照40辆40公里线路往返计算,巴铁的日载客数约为40万人次。预计“巴铁”运营后,可直接减少现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交通拥堵。
环保:普通公交大巴一般通过燃油提供动力,如按照每辆普通燃油公交大巴每年耗油21.6吨,那么就会出现66吨左右的碳排放。但是,“巴铁”非常环保!因为它完全是采用的电力驱动,如果一辆“巴铁”可以取代40辆普通的燃油公交大巴,那么每年就可以减少864吨耗油,减少2684吨碳排放。
造价低耗时少:巴铁科技董事长白志明表示,“巴铁”的造价是地铁的20%左右。40公里-80公里地铁建设施工周期为5-6年,同等公里数巴铁施工周期仅为一年。
带动GDP,解决就业问题:据华夏时报消息,“巴铁”作为全新的公共交通,它的诞生将产生新的产业集群。资料表明,每投资1亿元人民币轨道交通,可带动2.6亿元人民币GDP,解决8000人就业。“巴铁”的应用,将会带来百万亿元人民币GDP,并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
有关巴铁的疑虑:
问题1:“巴铁”如何确保行驶安全?
“巴铁”行驶线路是半封闭的,小汽车通行需要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该出入口设在“巴铁”站点,机动车可在站点驶入“巴铁”肚内,即“巴铁”下边的车道。此外,“巴铁”在站点之间是封闭的,从而避免汽车随意驶入车道发生事故。
同时,“巴铁”还设置了雷达扫描系统,如果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偏,离“巴铁”的“腿”太近,灯就会自动闪亮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当小车撞击到巴铁,虽然撞到是它的“腿”,这些由重钢材构成的“腿”真的能抗撞吗?如果乘客在2.2米以上的高度,是可以确保的。
问题2:“巴铁”如何实现拐弯?
“巴铁”适用于在主要交通干道通行,完全参照快速公交(BRT)优先的法规。即立体“巴铁”在与小汽车同步运行时,遇到转弯、路口时,前方红灯及“巴铁”车身上的红灯会亮,小汽车先停十几秒,让“巴铁”先转过或者通过后再走。转弯时,
“巴铁”会把速度减至每小时10到15公里,从而确保转弯安全。
问题3:“巴铁”如何铺设轨道?
道路改造较为简便,只需将现有主要交通干道加宽,铺设两条简易轨道,就可实现“巴铁”的通行。考虑到一些车辆过高、高架或桥梁较矮,车辆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此外,如果立交桥高刚好是4.5米,也可以掘低路面,从而让“巴铁”通行。
问题4:“巴铁”乘客如何逃生?
“巴铁”的逃生系统参照了飞机上充气滑梯的原理。发生事故时,两侧车体可自动下翻至地面,下翻后车内栏杆、扶手即转化为滑梯护栏,从而让乘客有序逃生、避免发生踩踏。发生事故后,“巴铁”车头、车尾两侧的安全栏杆会自动拦截后续车辆进入车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靠谱。据巴铁科技工作人员表示,为保证“巴铁”实用性,巴铁科技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今创集团、苏州奥杰等国内优秀的科研机构和汽车制作企业为“巴铁”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河南周口、郑州、秦皇岛、天津、沈阳、济南、温州、无锡等地都积极与巴铁公司对接合作事宜。
在国际方面,“巴铁”还参加了中东国际轨道交通展、英国伦敦铁路设备展、加拿大安大略交通展等国际性展会,与全球顶级轨道制造商商谈合作。
目前,世界第一辆“巴铁”样车正在生产阶段,今年8月初将正式亮相,到时候会在秦皇岛市进行试运行。
(-END-)
来源:网络转载
近期新鲜一览:
推荐阅读:《电动汽车的新型驱动技术(第2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清泉为本书作序推荐。本书总结了作者所在课题组在电动汽车技术中电机驱动系统方面20多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多种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分析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