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排队买票看演员痛骂国家领导 这个“边缘”特别猛

赵志勇 北青艺评 2021-04-04


2017年8月,笔者在爱丁堡进行了三天戏剧之旅,观看了八个演出,有观之味同嚼蜡的平庸之作,也有令人兴味盎然的好戏。其中,来自加拿大的《卡夫卡和儿子》,来自匈牙利的《夜色巴黎》,以及来自英国的音乐剧《脱欧》和《维捷布斯克的飞翔恋人》堪称佳作。这四个作品种类不同,风格各异,倒也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了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斑斓色彩。

《卡夫卡和儿子》:父与子的紧张与悲哀

《卡夫卡和儿子》是加拿大戏剧人阿龙·纳什曼自编自演的独角戏。作品改编自卡夫卡36岁时所写的《致父亲的信》。在这封3万字长信里,卡夫卡深入剖析了父亲的粗暴专横如何窒息了他的自信和对世界的信任,令他终生在自卑和不确定的危机感中自我放逐。

该剧在爱丁堡的演出场地是一个窑洞般的拱形石室。观众三面环绕表演空间,表演区里放着一个铁床架、一扇铁丝围栏和一个铁丝编成的鸡笼。鸡笼顶上铺着厚厚一层黑色羽毛,这是卡夫卡写作的书桌。演员推门而入,径直走到书桌边坐下,抽出一支黑色羽毛笔奋笔疾书,念出了卡夫卡信中那句饱含辛酸和激愤的话语:“我的写作都围绕着你。我写作的内容,不过是在哭诉那些我无法扑在你怀里哭诉的话。”


在剧中,演员时而是敏感焦虑的儿子,悲哀或愤怒地历数父亲带来的种种伤害;时而变身为儿子眼中刻薄暴戾的父亲,对儿子的生存方式展开毁灭性的嘲笑和抨击。当卡夫卡开始写作时,鸡笼顶上的羽毛簌簌飘落,似乎象征写作作为一种对抗焦虑和虚无的方式,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飘落的羽毛、鸡笼和铁丝围栏的轮廓,以及演员的身影被舞台灯光斑驳地映射在石墙上,将主人公内心的脆弱、恐惧和焦虑加以具象化。被主人公时而举过头顶,时而扛在肩上,时而砸在地上的铁床架,以及主人公绝望崩溃时钻入其中将自身幽禁起来的鸡笼,则暗示了卡夫卡小说中的主题和意象,让观众不由自主想到《审判》、《地洞》、《在流放地》和《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的焦虑不安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意义通过演员的表演得以完美诠释。阿龙·纳什曼对这段文坛经典轶事的演绎,无疑会让卡夫卡文学的爱好者有幸遇知己的感慨。

《夜色巴黎》:前所未见的“马戏”

如果说《卡夫卡和儿子》带来的是艰深苦涩的思考,那么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当代马戏团RECIRQUEL的《夜色巴黎》,则如同一款香软怡人的甜点。这部作品将现场爵士乐、歌舞、肢体表演和马戏融为一体。朦胧氤氲的灯光里,爵士乐队奏着上世纪30年代巴黎的卡巴莱音乐。观众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圆桌边,表演就在这张大圆桌上进行。一群容貌俊美、身材出众、衣着性感火辣的男女演员时而表演走钢丝、高空飞人和杂耍等高难度马戏,时而优雅妩媚地挑逗、戏弄观众,创造了一场火爆刺激、生动幽默、绝不庸俗下流的声色娱乐。


《夜色巴黎》创作灵感来自上世纪匈牙利摄影师布拉萨伊的同名摄影集。布拉萨伊1924年移居巴黎,对这个城市充满热爱。他的摄影作品《夜色巴黎》于1934年出版,取得巨大成功。布拉萨伊本人也因此被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称为“巴黎之眼”。《夜色巴黎》透过布拉萨伊的影像去感知巴黎,用歌舞、肢体表演和马戏演绎了上世纪30年代巴黎之夜的活色生香。

演员们高超的技能、出众的表演能力和剧团精巧的创作构思,使《夜色巴黎》令人难忘。开场时,卡巴莱女歌手头戴羽毛帽子,身穿亮片紧身短裙,手持一张小卡片登场演唱,沙哑的嗓音极具魅惑力。歌毕她开始舞蹈,出其不意地在身着紧身皮裤的男演员手掌上开始倒立支撑。这是在其他马戏表演中绝不可能看到的场景。高空飞人支架上的两个俊美男子一边做着高难度动作,一边旁若无人地缠绵……所有这些,都让马戏在惊险刺激之余,增添了某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境和气氛。

RECIRQUEL创团不过五年,艺术总监本斯·瓦吉有其独特的艺术理念,要在继承中东欧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一种独一无二的表演形式,将肢体戏剧、舞蹈和马戏自由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一理念引导下,该团发展出一种专门为剧场空间而设计的马戏作品。这些类型独特、技艺精湛的演出为这个年轻的表演团体赢得了国际声望,2017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21场演出也是场场爆满。这个独特的表演团体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值得中国观众关注。

《脱欧》:排长队看政客出丑

2017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特朗普和脱欧无疑是两大焦点题材。在爱丁堡时没赶上揶揄特朗普的脱口秀,倒是有幸赶上了音乐剧《脱欧》。

《脱欧》是英国的欧盟律师克瑞斯·布莱恩特的作品。这位非戏剧专业人士为这部作品写了音乐、歌词和脚本,将脱欧带给他的种种郁闷和不爽尽情发泄。作品从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开始写起,刻画了一众保守党政客在面对脱欧这个烫手山芋时种种颟顸愚蠢、懦弱无能、自私狭隘。剧作家毫不留情地将这些政客统统加以丑化。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出场时,身穿英国米字旗内裤,蓬头垢面,满嘴脏话。他的搭档迈克尔·戈夫则跟在鲍里斯身后唯唯诺诺,后台还不时传来他老婆对他的高声辱骂。前首相卡梅伦夫妇搬出唐宁街十号时,剧作家给他们安排了一段幸灾乐祸的二重唱:“谁稀罕当你们的首相,我从来就不觉得自己跟你们这些底层草根是同一类人。”而新首相梅姨则颇不得体地穿了一条紧身皮裤和一双超高跟鞋。搬进唐宁街十号的第一天,她独自掏出手机偷偷地在谷歌搜索“如何应对脱欧”。种种讽刺挖苦,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坦率地说,这出戏写得并不出色。一方面,脱欧公投一年来英国国计民生的种种变化在剧中都没有得到呈现,对政客的批评讽刺也近于人身攻击。另一方面,音乐老套陈旧,歌词串烧式的戏剧结构也让剧情琐碎,缺乏张力。然而,就是这样一出艺术水准明显不足的活报剧,却在艺术节期间场场爆满,观众在剧场门口排起长队等待买退票的机会。当剧场变成表态的公共空间,让民众的不满得以宣泄时,作品本身艺术水准的不足也就得到了大家的原谅。从这个角度看,音乐剧《脱欧》倒是一出秉承了阿里斯托芬喜剧精神的作品。

《卫报》和《观察家》的资深评论家维尔·哈顿撰文一篇,题为《在爱丁堡,我明白了闹剧比辩论更有说服力》,高度评价音乐剧《欧脱》的现实意义。他写道:“不管怎么样,让我们对留欧的前景充满信心。最重要的是,对脱欧这档子事尽情地嘲弄和揶揄吧。我觉得,在每一个曾经为脱欧投下赞成票的地方都应该有一版音乐剧《脱欧》的演出,而且伴随着脱欧进程变得越来越荒谬,演出的剧情也要不断修改,与时俱进。”

《维捷布斯克的飞翔恋人》:儿女情长与风云变幻

来自英国尼海剧团(Kneehigh)的《维捷布斯克的飞翔恋人》是2017爱丁堡边缘艺术节颇受瞩目的作品。该剧讲述现代主义艺术家马克·夏加尔和他的妻子贝拉之间的故事。他们年轻时在家乡维捷布斯克一见钟情,之后结为伴侣,一起度过颠沛流离的一生。贝拉作为夏加尔的缪斯,给予他无数创作灵感。夏加尔画过很多贝拉的肖像,而画家和妻子携手飞翔在天空里的那些著名画作,让这段才子佳人的姻缘充满浪漫迷人的色彩。

《维捷布斯克的飞翔恋人》细细讲述了夏加尔夫妇的故事。少年时的一见钟情,夏加尔赴巴黎学艺期间俩人彼此的承诺和守望,新婚的欢乐,婚后遭逢革命困居彼得堡的穷愁潦倒,十月革命后夏加尔短暂的得志和随后被排挤贬斥的抑郁,流亡巴黎的艰难岁月,二战时故乡维捷布斯克的犹太人被纳粹占领军大屠杀带来的刻骨伤痛,以及贝拉罹病早逝后夏加尔晚年的孤寂……不经意间,主人公的儿女情长与20世纪大历史的风云变幻缠绕在一起。此外,剧中还着力展现贝拉作为一个赋有才华的写作者,如何为夏加尔的艺术牺牲了自我,在丈夫全身心奉献给艺术时,不得不默默忍受孤独,担负持家的重任。剧中引用了贝拉晚年用意第绪语写作的自传,袒露自己内心隐秘,深情回忆与夏加尔一生的相濡以沫。


这是一出小而美的音乐舞蹈剧场。台上两个演员、两个乐师。两名乐师演奏了钢琴、大提琴、曼多林、吉他、手风琴、萨克斯、手鼓等七八种乐器。两名演员面敷白粉,载歌载舞地演绎剧中人的悲欢离合。演员与乐师的无伴奏和声纯净悠扬,有着令人灵魂出窍的质感。故事浪漫抒情,夏加尔画作中的服装、人物姿态造型、道具和布景不时出现于舞台,营造了一种甜美、纯真、感人的气氛。

排演这部戏的尼海剧团,来自英格兰最西南端风光优美的康沃尔郡。1980年,当地的一位乡村教师开始在业余时间创办戏剧工作坊,参加者有农夫、超市员工、学生、电气工程师和本地乐队的吉他手。他们把当地废弃的谷仓和牲畜厩改成排练室,建起自己的表演场地并取名为“庇护所”。在尼海的戏剧工作坊,参与者尽情享受戏剧的欢乐。一路行来,尼海致力于为本地民众提供适合阖家参与的文化娱乐。他们的演出多在社区民众的生活现场,有时在乡村会堂,有时在港口,有时在山崖顶上,有时在康沃尔独有的露天布道坑,有时在残留着火药味和氧化砷废物的采石场,或者在树上,在地洞,在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在森林小路的尽头……

36年的成长让尼海成为英国最杰出的巡演剧团。这个最初由业余爱好者自发成立的团体如今演遍英伦,还登上很多国家的舞台。有戏剧评论家称:“尼海才是康沃尔郡真正的国立剧院。”尽管享誉世界,但尼海仍重视康沃尔郡的历史文化、人文风土。他们扎根本土,为自己的康沃尔身份感到骄傲。剧团推出很多戏剧项目,让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康沃尔这片土地。其中之一是远足戏剧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里,剧团艺术家带领工作坊参与者一起进行两三天或三五天的远足。在这过程中,艺术家给参与者介绍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带领他们探访当地民众生活。回到尼海的谷仓和牲畜厩之后,艺术家带领大家一起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调动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文学等形式来编排作品,或者带领参与者在远足中一起拍摄一部电影,一起制作、分享本土的食物。近年来,尼海还开发了“跟我一起漫游”手机APP,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来服务社区的文化创意工作。剧团为本地社区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其多年来屡屡荣获康沃尔郡旅游杰出贡献奖。

尼海可谓当下英国应用戏剧和社区戏剧发展的杰出典范。剧团聚集了一批才华卓越的戏剧、音乐、舞蹈、文学、造型艺术和舞台设计、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远离喧嚣的大都市,立足本乡本土,致力于为当地社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在全球化无孔不入的当下,他们另类的文化选择和创造行动闯出了一条成功道路。走出大都市,戏剧该如何扎根城镇、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尼海的成功经验,想必能为我们的戏剧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鉴。

 文:赵志勇 本文刊载于20170912《北京青年报》B3版

图片来源/RECIRQUEL当代马戏团官网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靳东+陈道明,“前半生”的直男逻辑令人齿冷


当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化身耶稣 该怎样看这个悲剧人物?


《军师联盟》:半部精彩半部癫  痛哉惜哉


有什么比相互厌恶的夫妻更可怕?答:恩爱夫妻


《大护法》根本没那么好 它被表达欲搞砸了


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其实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欣赏伦勃朗 别只看挂在墙上的画


他们的信仰就是手板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