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错位的乡愁 迷失的诗意

Muyan 北青艺评 2019-06-17

《罗马》是与戛纳电影节失之交臂的作品,也是Netflix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上获得首奖的电影。失之交臂,只是因为电影节新规中有一条“不得选择无法在法国院线上映的电影”,规则背后是强大的发行商联盟/院线联盟游说团:法国法律规定电影在影院公映到登录点播流媒体之间的窗口期是36个月,而崛起中的Netflix的野心则恰恰是“全球同步”登陆,两者各不相让的结果便是让戛纳电影节站在了这场冲突的前台。


假借作者外壳拍出的工匠电影

说起来,其实《罗马》并不是一部“真正的”Netflix电影,它由导演阿方索·卡隆自己的电影公司制片出品,流媒体只是在最后时刻才携金强势介入,希望借此敲开电影节的大门。吊诡之处在于,《罗马》的确是2018年无法在影院观赏的诸多电影中最应当也最有必要在影院观赏的一部:优美的黑白画面由65mm镜头拍摄;杜比全景声更是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电影的感知。

最终,《罗马》在威尼斯电影节以一种几乎无可争辩的方式赢得了金狮奖。《罗马》看上去似乎是艺术电影最纯粹的形式,也堪称“作者电影”的范本。身兼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和制片人的卡隆,从好莱坞功成名就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墨西哥,拍摄一部充斥了回忆与乡愁的情怀之作,这一切都让人满怀憧憬地期待这会是一部动人的名导“小”(体制外、体量小)作,这样的“小”作往往是名导的最佳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罗马》交出的答卷是令人失望的,它似乎只是以类好莱坞的方式所拍出来的独立电影,或者说一部假借作者外壳拍出的工匠电影,一部一厢情愿的电影。


回忆的热情摧毁了对时代的刻画

《罗马》给出的是一幅生动的女性肖像。主人公克里奥是上世纪60年代末墨西哥城罗马社区一个中产家庭的女佣,电影刻画的是她生命中颇为波折的痛苦时期,意外怀孕但被男方威胁不可再纠缠,这份个人的苦难对应着的是雇主家庭的破裂,男主人出轨、女主人面临情感伤痕与经济危机,孩子们在家长编造的谎言中不安度日。外面的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独裁政府加剧了贫富差距,学生与社会运动浪潮渐起,受总统直接领导的准军事组织亦在加紧训练,克里奥酷爱功夫的“男友”就是其中一员。这种个人-家庭-社会逐级递升、环环相套的剧本写作常为“史诗”电影所用,克里奥的这段历程不啻为纷纭动荡下的个人史诗。然而,卡隆却在这嵌套的剧作中失去了他的作者视角,尤其是在影片的所谓“升华”之处,亦是野心所在的社会层面。

影片对镇压的表现完全流于表面,甚至可以说沦为某种程度上的杀戮演艺,变为一种好莱坞惊悚/恐怖片的视角:雇主的母亲正带着克里奥在家具城二楼挑选婴儿床,镜头平缓地转向玻璃窗外,人间炼狱的场景正开始上演,这种二楼观察者永隔一层镜的状态恰好是阿方索·卡隆视点丢失的表现。

隐喻,电影中也绝不缺少:当镇压者冲进来寻找抗议者并当场将其枪杀之时,克里奥羊水早破(凶手中就有腹中孩子的父亲),送医不及时导致诞下死婴;生产以及抢救婴儿的戏充斥了并不高明的夸张做作,除了迅速有效提取观众眼泪之外,似乎并不能想到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其它存在的“必要”。胎死腹中与运动流产之间的隐喻关系流露出卡隆刻画时代的美好愿望,但他选择的方式却让人产生深深的疑问:隐藏在这部电影之后的作者懂那个时代吗?这种由个人历史略显不经意地带出时代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成了一种依个人记忆而完成的对时代感的外部堆积。他希望通过一种距离感(冷感/黑白)和机械性(重复而类似的沉稳镜头运动)来打动人,但他并没能正确处理好电影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他对自己过往回忆的过度热情彻底摧毁了辛苦建立起来的动人效果。


“美”不该是《罗马》的形容词

《罗马》是一个回忆的产物以及一份对过往爱恋式的乡愁。原本作为临时标题的社区名“罗马”最终被保留了下来还是因为它的字母倒置后便意为“爱”(罗马(Roma)与爱(Amor)),关于此,卡隆多有或明或暗、犹豫亦坚持地提及,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便不会对他“个人-家庭”层面的处理方式有所苛责。那种所谓“以资产阶级公子哥的视角(假)同情无产阶级女佣”的阶级论批评是愚蠢的,它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真实感情的可能,我们不怀疑卡隆对“克里奥”的感情(电影也提到是献给导演幼时女佣莉波的),就像我们并不怀疑陈哲艺在《爸妈不在家》中所表达的那样。

事实上,《罗马》的创作也是对回忆再发掘并重建的过程,试图在最大程度上对其还原:卡隆坦承,自己拼合与重建碎片化的回忆,所做的最大工作就是找来莉波问询时代的所有细节;他用尽全力在原社区中复原了自己当时的家;一众非职业演员甚至都没有读过剧本也当然并不知道故事将走向何方,导演每天会亲自给他们说戏,希望他们能够慢慢地融入到电影的氛围中去;甚至连拍摄都尽量地按照顺时演进的故事走向……对细节的尊重并没有带来难得的电影“真实性”,看似完美的电影技术(长镜头、运动设计、声音)甚至是过犹不及的无谓炫技。“美”不应当是这部电影的形容词和终极目的,而《罗马》终究是形式上太美了,美得反而让人产生了隔阂。

自2001年的《你妈妈也一样》后,卡隆就一直没有回墨西哥拍电影,而这次的电影返乡之旅很难不憋足力气,也许恰恰是因为拳头捏太紧了,最后反而没有剩下太多。《你妈妈也一样》中似乎有一句这样的台词:“生命像是泡沫,你所要做的应当是拥抱大海”,而《罗马》很可惜地,像极了“用尽力气去拥抱大海,最后却只抓得一手泡沫”。

 文/Muyan


大航海时代的中国瓷器:三个怪咖皇帝造就了风靡世界的“重口味”


尹鸿:文化生活的自由是经济繁盛的精神动力


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少?是作家掉链子还是这届读者不行?


11篇小说获奖血债累累,好几位作家杀死了主人公:这次匿名作家的“文学格斗”谁是赢家?


张云雷们的荧光棒相声能挺多久?


艺术本来就是诈骗?


谁不曾幻想过人生倒带重来?假如可以有四个平行的人生……


它很轻松,所以我们忘了裂痕从未真正愈合,只是被匆匆遗忘


《冷战》:这边的风景和那边的风景其实一样荒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