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名“孤城闭”就是《清平乐》的最佳注解:成熟,文明,压抑,衰败

陈嫣婧 北青艺评 2021-04-04

 

《清平乐》播出已有一段时间,周围的评论渐渐多了起来,毁誉参半,颇受争议。看了看争议的点,大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剧集的类型倍感迷惘,看着像历史正剧,剧本也有多处符合正史的记载,却又迥异于传统的此类剧集,如“xx王朝”那样的叙事方法。然而说它是后宫剧吧,宫斗剧情近乎于零,与早就经典化了的“xx传”亦无太多交集。


其次,画面感与众细节处得到盛赞,道具、服装等各方面都尽善尽美,然而情节却较为单弱,故事发展极慢,像是放了慢镜头。最后,人物性格方面也产生了不少争论,有的批评人物过于扁平,有符号化的倾向,有的则认为刻画得不够鲜明,不够典型。


有争议就说明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笔者对此剧是颇有好感的,但也认为这些争议多少都有其站得住脚的地方,并非全是天马行空地肆意指摘。在我看来,这争议体现出来的是不同人在看剧需求上的不同,他们期待一部电视剧带给他们的东西也许与主创人员想要创作出来的作品本身存在差距,从而形成错位。那么,如果能够尽可能地站在主创的位置上,去揣摩他们的创作思路,又可以得出一些怎样的结论呢?

 

首先,笔者可以强烈地感觉到整个创作团队都非常渴望能在一部电视剧中进行一种类似于戏剧形式的表达,他们似乎认为形式本身是可以表达一些东西的。而原著党的不满,多半也在这里。他们觉得剧集对某些人物的设置可能比原著更加扁平,更加符号化,比如张妼晗这个人物。但是能不能反过来看呢?毕竟小说和电视剧存在形式媒介的差异,作为一个电视剧,如果它追求一种独特的风格,而不仅仅只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或记叙一段历史,那么它一定会产生一种形式的自觉,而对北宋整个礼乐制度在形式上的凸显,正是为了达到风格化的目的。



包括人物台词的文白间杂,许多仪式的刻意凸显,以及各种镜头下出现的人物之间那种特别明显的距离感,这都可以被认为是出于一种形式的需要。也就是说,剧集的主创们很可能希望通过建立起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一套秩序或规则,而不是依靠推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进行表达。看剧的过程中我经常想起小津安二郎,想起他对“礼与真”(毛尖语)的迷恋。而小津对“礼”这方面的表现,即重点表现在他对秩序感的追求,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固定,把动态的具体人事定格为相对静态的影像。

 

看《清平乐》,也容易让人想起之前正午阳光大热的剧集《琅琊榜》。其实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琅琊榜》在许多的细节上已经有了一些形式追求,但主要还在于叙事,所以还是被归入“权谋剧”这个路数。《清平乐》则很显然是更走向了一个极端,这很可能与主创们需要处理的题材有关,因为这是一个伦理剧,既不完全讲爱情,也不完全讲历史,更不完全讲权谋,甚至剧中没有一个地道的负面角色,反而大部分主要角色都比较复杂,暧昧。


比如章献太后这个人物,吴越将其演绎得相当精彩,虽然只有五集的戏份就下线,但将人的身份与本性之间彼此包裹又彼此矛盾的复杂关系表现得相当到位。与剧中的其他一些人物一样,你很难对章献太后这个人物有明确的褒贬评价,或者说,这部剧本身的题材特质便会阻碍你进行评价,因为它的目的即是为了追求一种整体上的统一,它不但落实到对单个人物的理解,同样也落实到对整个剧情和剧中所有人物事件的理解中。


章献太后


此外,历史角度出发,宋制的特征也在于它的统摄能力特别强,这与儒家文化自身的统摄能力是很有关系的。也就是说,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去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任何一种情感形式,都需要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有所表现。剧集原来的名字“孤城闭”就是最佳的注解,这是一个闭环,生产出的是一个理念高于任何具体时间和人物的价值模式,这是一种成熟文化,甚至是文明的象征,但也必然会导向压抑与衰败。


 而这种压抑和衰败,也正是这剧在审美向度上需要集中表现的。总体上来说,无论是小说和电视剧,都是在集中表现这样一种压抑感,一种对鲜活的生命力的摘除。但同时,还必须从中萃取出一种独特的美来,以呼应被认为是达至传统中国美之巅峰的那个真实北宋,这显然就需要在表达上体现一种巨大的张力。仁宗的一句“一直很开心,没有不甘心”,就是极好的阐释。


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个体精神层面上的体现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既要“从心所欲”,同时又不能“逾矩”,这显然不是几个单向度,特征化的人物可以做到的,而必须从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包括朝堂内外,夫妻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中去挖掘。这些关系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情感,包含有信任、理解、欲望、沉迷、依赖、猜忌、幻想、绝望、这一切都必须被控制在一定的维度中进行产生,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它们本身的极端性和纯洁度。于是,导演就不得不放慢叙述的节奏,让这些情感在一次次的延宕中一方面保存其纯粹的一面,一方面又体现其与现实之间的各种错位及由此产生的失落。



对于习惯于追剧,特别是习惯于期待情节多次反转的观看者来说,看《清平乐》是非常磨人的体验,因为除了依靠演员的表演,耐人寻味的台词和还原度极高,极具美感的道具、化妆和服饰,可以支撑它的情节内容实在是比较单弱,这会颠覆许多人的习惯。


但不妨认为,这也是主创们的某种尝试,或某种野心,不甘于追逐现在的主流剧集固有的表达方式,也不甘于满足于观众期待什么,就投喂什么。毕竟,创作行为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彼此相遇,相互磨合乃至较劲儿,如此来看,那些被认为是这是明显的缺陷的“特征”,还能单纯只用“缺陷”来评价之吗?剧集还未放完,或仍可拭目以待。



作者 | 陈嫣婧

编辑 |  罗皓菱


本文原载于5月8日《北青艺评》C1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 期 精 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