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宫看苏东坡前,可以预习一下

王建南 北青艺评 2021-04-04




在今年特殊情况下,本以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重头戏“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会推迟“上映”,没料到,初秋的北京,苏轼如约而至。在古都最美的季节里,兑现了一场最美好的期待。







苏东坡的颜色



开展之前,相关的图录已经上市。有位好友发了条短信给我:“没想到苏东坡的图册封面会是红色?”我回复:“那应该用什么颜色代表苏子的一生?”是啊,这个问题难回答。

维克多·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博大如苏子。


宋神宗元丰五年,被贬谪黄州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吐自“乌台诗案”以来的郁闷之情。滚滚的江水,终归浩瀚的大海,无尽的蔚蓝色拥抱苏子寂寥的诗心。他也曾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么说来,他的人生背景色应该属于那片蔚蓝。


同样在1082年,壬戌之秋夜,苏子与客畅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表达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心境。这种“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纯净,与青绿色的江水相应和。这么说来,他的人生背景色应为清清白白的淡青色。


其实,苏轼自1057年22岁时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至1101年66岁度岭北归,五月病于江苏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7月28日离世,一生宦海沉伏,朝廷从未放这位敢于谏言的官员归隐山林。那么,苏轼的人生背景也可以是红色。


可是,当我们读到他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似乎又在说,他的人生背景根本无法用任何一种颜色代表,只须留下一片空白,随后人去想象,去添加。而苏东坡毫不理会,拄着竹杖,脚踏芒鞋,呵呵一笑,“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印迹



既然东坡如此潇洒,我们也不妨放下这个小纠结,先看看故宫博物院精心布置的特展上会有什么样令人驻足的展品。
全展以书画为主线,围绕苏轼的一生,走访了他的师友与同事,搜集了后世崇拜者的图文,力图更为全面而生动地展现这位集文学家、书法家、勤政爱民好官为一身的千古风流人物的真实形象。立足于故宫博物院本身的藏品,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按小标题依次陈列展品。
欧阳修 《灼艾帖》
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中,欧阳修的《灼艾帖》卷极为重要。作为苏轼的老师,欧阳修的笔迹值得细品,从笔画上可以推测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品性。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倍受苏轼推崇。从他的《京居帖》页能否体会到苏轼盛赞的用笔端正之法。本单元重点是苏轼《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这是他在黄州时与好友陈季常的通信。而为了给苏轼通风报信而搭上自己前程的王诜携一卷代表作《渔村小雪图》卷出场,可以从中一窥北宋写实山水画的堂奥。苏轼经常参与驸马王诜主办的雅集,他的《题王诜诗词帖》页是为好友所写的众多题识之一。而”宋四家“中另一位大书法家米芾在《盛制帖》中再现展现出他书写时恣肆淋漓的笔法。
苏轼《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
米芾在《盛制帖》
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闻名遐迩的高士林逋有《自书诗》卷,行楷中集谨严、劲挺与秀逸于一体。元代大书法鲜于枢《海棠诗》卷和”元四家“之一吴镇的《墨竹坡石图》轴都是两位大艺术家极具风格性的作品。明末清初的张瑞图用充满个性的方折笔法抄写了苏轼的名篇《超然台记》卷,这是体现晚清书坛变法的标志性作品。马和之《后赤壁图》卷、宋人《赤壁图》页和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卷都是压题的展品。特别是宋人《赤壁图》页,上了本次特展的海报。而用青玉雕刻的”苏轼游赤壁图“体现了苏轼的文化影响力早已深入古代工艺美术的领域。
宋人《赤壁赋册页》
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中,展出苏轼《治平帖》卷《归院帖》卷和《春中帖》页三件作品,其中《治平帖》卷最接近苏轼早年书法的特征,对于想了解他书法渊源的人颇有帮助。而苏迈的《跋郑天觉》画页是今人走近这位跟随父亲漂泊四方的长子难得的机会。在董其昌临习前贤的众多书法作品中,苏轼也是重点,本展有他的《临苏轼杂帖》卷。本单元压轴的展品无疑是五代时期”孤绝一枝“的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卷。无论是苏轼,还是他的学生黄庭坚及晚辈米芾,都从这位被时人称为”杨疯子“的前贤书法中汲取了”尚意“的精神。
苏轼《春中帖》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明清展品为主。首先是仇英的《竹院品古》图页,延续了中国古代文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开始的雅集传统,其重大意义在于时代的文化精英对于文化的传承。苏轼以”爱砚“著称,有幸在展上见到他曾使用过的铭端石结绳纹砚,不免令人怅惘。而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图盘和宜兴窑紫砂提梁壶,清宫画家钱维城的《画雪浪石并书乾隆帝雪浪石记》卷,乾隆宠爱的词臣张照的《苏轼词扇页》,还有刘墉的《节临苏轼书罗池庙碑扇页》,均体现了苏轼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在明清时代早已上至朝廷下至民间。
仇英《竹院品古图》
苏轼有一首尽人皆知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历史上真实的苏轼,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间,存在于他的师友交往中,更存在于有关他的种种传说里。苏轼是一座永恒的文化巨岭,满山的苍松翠柏,我们流连其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动常在。
苏轼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以佛家的慈悲之心,以道家的洒脱风骨,融天地之精华,大度观世界,行在险途,思在头脑,感在心怀,努力而从容地走完了一生。



本公号所刊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文|王建南编辑|史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