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这么养老,不如送我回农村!

Vynoee 住范儿 2024-04-06






父母

不是一下子变老了



我们真正意识到父母变老的时候,父母实际已经老了一段时间了。


他们或许已经因为腰间盘突出、或者xx病住进了两次医院;或许已经在邻居的帮忙下,完成了家里电视字体的放大;也或许上下楼走两三步就气喘吁吁了。


只是要么他们从未诉说,要么你忙从没往这想,但再见或者偶然的一瞬,你突然发现且在心底质问:父母怎么一下子就变老了?





我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漂,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在家多待了一个月。正是这一个月的某天下午,我抬头突然发现 


我爸的头发双鬓已然斑白,他旁边坐着的我妈绣花儿也需要戴着老花镜了。


这是我记忆里第一次,真真切切感知到父母真的老了,那一年,我爸52岁,我妈50岁,后来许多次,那一刻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随时跳出来,懂得都懂。





和养老院里动辄80+的老人来说,我父母这个年龄甚至算不上“老”,只是变老的一个必经过程。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他们老了。


只此一个画面,让我在回溯居家养老这个话题上,有了新的思考:父母的变老是逐渐地,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应该提前规划、并主动地侵入式照顾。





一点一滴

「侵入式照顾」父母



中国人的情感向来是含蓄的,“报喜不报忧”是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间彼此常用的“谎言”,初心是为了让彼此不互相担心,证明子女、父母都过得不错。


本是好意,但在养老这个问题上,咱们作为子女的视角来看,不免有些辛酸,甚至这种“含蓄”反而阻挡了父母真实的生活状况,以至于在他们真需要我们时,一切为时已晚。


后悔都来不及。怎么办?还是需要作为子女的我们由含蓄变主动,时刻探查父母所需。





这个小小的观察还得感谢我的同事,住范儿的设计总监巧倩,80后,两娃的妈妈,又和自己妈妈同住。


她有句话很戳我:父母的养老,是需要你一点一滴侵入式的照顾,是需要你去反向观察,去探知父母的真实需求的一个过程。


这话并不是纸上谈兵,作为专业设计师,记录观察生活转为设计经验就是她的所长。


这里的主动,正是提倡我们作为子女能侵入式一点一滴地照顾父母。





认知误区:

适老化改造≠全屋加扶手


这几年,政策、社会层面能给“养老、适老化”最多的支持,是硬件改善利用、老人能活着的兜底保证,加上目前行业发展仍处于初期,“居家养老”依旧是普通人的首选。


这本是意料之中,但我们一直有个认知误区。


一提居家养老,就好像立马要开始在家里大刀阔斧地做改造,怕老人摔倒,就全屋加扶手,把原本好好的卫生间瓷砖敲了重新买防滑系数更好的……





反向思考:这些东西的存在本身就在不断提醒父母,你老了你老了,至于父母是否也这样认为,不见得。


变老是事实,但它终究有个过程。真正的适老化改造,是先评估老人的生活情况,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正因如此,对于普通家庭,我觉得有条件的话,与其不断宣传如何做适老化改造,不如提倡大家转变下想法:


主动关注父母的变化,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改变,帮助父母提高生活质量,这本身也是养老的一部分。



细节

该从哪入手呢?


严格来说每个父母因为身体健康程度、心里诉求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大方向还是有几点可参考的。


第一,可以用清洁家电来代替部分家务劳动,减少家务工作量,既能让父母少弯腰、也能让父母多出一些空余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





我的朋友悦姐,80后,在京工作20年,她的父母是体制内双职工,目前年龄都80+了,所幸身体康健,有退休金也能完成自理,平常也都有自己的小爱好,种花种瓜。


按理说这条件已经超过90%的普通家庭了,但对她来说,父母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她和父母长期分居两地,且父母年龄确实也大了,不出事都好,万一出事就是大事。





这个国庆回家,她的头等大事就是把房子的家电换了个遍,尤其是清洁类家电,比如洗衣机、烘干机统统用上,唐山虽然是北方但靠海,洗好的衣服也不见得干彻底,烘干机也用上;


她家厨房虽小,二老用碗的量很少,一顿也就用三盘两碟,但她还是给父母买了台式洗碗机,饭吃完塞里面一小时就好了,父母这时候就会选择躲进书房或者去看电视。



图  住范儿自摄



就连扫地、拖地类机器人父母在家已经用了3年了,定时操控就能完成,使用方法她手把手教了三四遍。


她的父母属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快的,因此没在“纠结用不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悦姐说,买了后二老反而觉得“他们也能像年轻人一样享受生活了,何乐不为”


但对于有些父母,还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接不接受,这本质上是由观念决定的。


比如我自己奶奶吧,她是37那年生人,一生经历了战争、和平,几乎是和国家一起长大的那代人,生活的经历造就她们艰苦朴素、能省则省的日常习惯。





大多数这个年代的长辈都习惯手洗衣物,总觉得“手洗会比洗衣机洗的更干净,或者用起来觉得费电”。


做子女的恐怕都有心得,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在某个下午,直接把洗衣机运回家,同时也给奶奶来个善意的谎言:“不用这个机器的话,洗衣机会坏掉,直接浪费3000元(不用也费钱),而且一点也不费电,不信你看每个月电费。”


其实,我直接交满了一年的电费。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会开始慢慢尝试,后面就逐渐习惯了,总有个过程。


这招我屡试不爽,这就是我“侵入式照顾的小妙招”,你们也可以试试。




我发现洗碗机这个好用的新品类后,也在去年春节给家里安排上了,老妈:还挺会挑~


第二,是对家里光源、温度湿度的重新调整,这些不到自己身上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研究表明,变老伴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重点是骨骼、视力衰弱、排尿及睡眠障碍,常见的还有三高等。


病理性原因不是我们的擅长,但这些身体机能的变化会让老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更加明显,就像一个身体放大器,原来怕凉的人,现在风一点不能吹,原来眼睛有点模糊的人,现在接近于看不见的程度。



图  住范儿自摄



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如果父母已经是50+接近60岁的年龄,我们就建议关注家里的一些空间,可以开始做出如下调整:


挂个温度、湿度测试剂,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5~28°,相对湿度50%~60%;北方可以在老人常活动的区域加入加湿器;


保暖,装修蛮久的家里窗户有无漏风、新装给父母的房子做地暖比做暖气好,散热更均匀;


让家里有充足的阳光,阳光对老人从心理、生理上都有更好的治愈作用,可以把老人的卧室从北向转为南向、引导父母多晒太阳;


重新布局家里的灯光,不要有照明死角。正常房间的照明,老年人需要的亮度为50-250lx(勒克斯,光照度的单位);读书看报时,需600~1500lx;可以考虑在入户门处、床前、边几旁加上感应灯;


家具选择要稳固,它随时可能是老人的一个抓手,以协助老人起身。椅子、沙发座面高度以老年人上身与大腿能呈垂直角度为宜,座面若过深,建议放座垫来改善;


家具边缘要加装防护垫,防止老年人碰撞到突出硬角或尖锐边缘;


软植入一些颜色,让老人在房间里更放松。比如大家常见的适老化都喜欢用米色或者绿色、因为米色、绿色更接近原生态颜色,显得“亲近自然”,这些可以在软装沙发、床单上花些小心思;





最后一点,是家里有65岁以上父母的,这个年龄段老人的各项机能退化严重,如有能力改造,最应该注意的是加宽走廊和门洞,尽量让地面平,没有高度差存在,尤其是老人频繁使用的卫生间;


局改的重点也多在此,花费一般也在3w以内,5w就可以改的很好了。




以上两大方向算是,经验之谈的一些细节参考点,零碎但不会直接让普通人,为养老开启大刀阔斧改造。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点,既不会影响父母的日常生活,也无形中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举两得。


这就够了吗?





给予

「仪式感」



养老这事儿本就不是一下子来的,只要父母需要,你发现且做了,就会让父母过的更好,而这些,更多都藏在与父母一点一滴的相处里、有心的观察里。





父母在身边的,可以拉着父母去公园里溜达溜达,看看风景,打打拳,做好儿女该有的陪伴;


父母不在身边的,可以主动和父母多打打电话,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知道你远行的日常;


碰上节日的,就给父母送点小礼物,或者大大方方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念和爱。


这些看似再也不能微小的日常,谁说不是养老的一部分呢?或用俗但传统点的说法:孝顺,这不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嘛。




小时候总听一句话:孩子不论再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做了本身就会让父母高兴,这又何尝不是给父母提供了情绪价值,总比没做后悔的要好。


觉得说到心坎里,就点点赞和在看吧,下期见~



更多居家养老设计细节,快看如下直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