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想学习时,给他们讲讲2019年诺奖得主的故事,很有用!
小培老师说
老师和家长请告诉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永不放弃,将来才能拥有闪亮的人生!这3位2019年诺贝尔奖得主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值得孩子好好学习!本文字数:3109 字
阅读时间:6 分钟
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出炉,2019年诺贝尔奖的揭晓也落下了帷幕。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
而新晋诺奖得主身上那些支撑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学术顶端的特质,不会随着新闻热度的降低而黯淡。相反,它们闪闪发光,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深入思索,讲给孩子。
1. 千磨万击还坚劲:“我只有90岁,有的是时间。”
一经公布,John B. Goodenough(直译:足够好)的名字,瞬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网友说,这个名字太硬核了!
这位“足够好”先生,是迄今最年长的诺奖得主。比他名字更硬核的,是他的人生。
1940年他考上了耶鲁,但临出发前父亲只给了他35美元(当时耶鲁学费一年900美元),他靠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当家教,再也没问家里要一分钱。
毕业后原本想继续求学的他,正赶上二战爆发,于是被派到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收集气象数据。
服役时期的古迪纳夫
战争结束后,他返回学校开始读物理学研究生。负责学生注册的人告诉他:“物理学里所有厉害的东西,人家在你这个年纪都已经搞完了,你现在才想着开始啊?”
30岁,古迪纳夫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之后,他扎扎实实在实验室待了20年,虽也小有成就,但研究的方向和后来获诺奖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关系。
1976年,54岁。古迪纳夫的项目经费突然被砍,年过半百面临失业危险的他,不得不赶紧找下家——一个物理学博士,进了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从此,他才正式开始研究之后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锂电池方向。
牛津大学时期的古迪纳夫
他曾说自己一直像只乌龟,爬得缓慢,但最终会到终点。开始或许有先有后,胜利却没有先后,永远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57岁,他找到了钴酸锂材料。
75岁,他又做出了新的材料磷酸铁锂,在电动工具应用广泛。
90岁,他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还有如何用更廉价易得的钠来取代锂。
97岁,他获得2019诺贝尔奖化学奖,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
回首古迪纳夫老爷爷的硬核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生家庭不好,考上大学后有先天性阅读障碍,大学毕业时赶上社会动荡,还面临过中年危机。
但古迪纳夫从没想过放弃。
“我今年97岁,还有时间。”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有时候给你一个陡坡,殊不知翻过去了就是山顶,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 保有小时候的好奇心:“这本小说和我的童年密切相关”
与古迪纳夫一同分享今年化学奖的吉野彰,是第27位获得诺奖的日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对于我自己来说,好奇是研究锂电池的最大驱动力”。
吉野彰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小学时看了迈克尔·法拉第写的《蜡烛的故事》后,激起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后来抱着在化学方面不输任何人的心情度过了高中时代”。
童年时偶然的一本书,激发了好奇心。幸运的是,吉野彰从此用努力认真保护着这份好奇心,“用柔软性接纳一切,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要把认定的事情追究到底。”
吉野彰在电视采访中寄语小学生
吉野彰对孩子们说:“希望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会成为小朋友们下定决心选择自己将来去做什么的一个契机,我就是小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契机,选择了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一直相信会被时代认可。”
同样得益于童年好奇心的诺奖得主,还有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风格是“擅长把童话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联系在一起,将民间传说、史诗、神话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她曾说,自己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从祖母那里听到的故事”。
“这本小说和我的童年密切相关。它有点像童话故事——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了许多正在发生的奇妙而古怪的事。我认为许多作家的写作都是从搭建自身的神话故事开始的,从一个半稚嫩半神话的世界汲取力量。”
祖母或许没有想到,当年讲给孙女的童话故事竟在童年的托卡尔丘克心中播下了文学的好奇种子。短短的故事,就这样轻轻地敲开了女孩心中文学的大门。
童年时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保护好孩子童年的好奇心,就是迈向未来的第一步。
3. 努力,努力,再努力:“工作时间和论文数量之间几乎存在线性相关”
童年的好奇心结出成功的果实,这个漫长过程离不开后天的努力。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就是业内的一位“拼命三郎”。
威廉·凯林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尊重与推崇科学和工程学的氛围中度过。那时,我们家中有许多可以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玩具,比如显微镜和化学实验箱。”凯林在拉斯克奖的颁奖典礼现场曾就成长和科研经历做过精彩的分享。“天才”的光环从童年就围绕着凯林,如果说原生家庭给了他优越的先天条件,那他后期的努力则让这份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提到凯林在实验室工作的样子,凯林曾经的博士后张国君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严谨”。“Kaelin管理实验室内开展的研究非常严谨,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有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客观严谨地对待实验结果。”如今已是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的张国君,提起导师仍然难掩敬佩。
凯林实验室成员甚至将凯林对研究的要求整理出“十条规诫”,现在已经到了2.0版。
如今已经著作等身的凯林,每个周末都会泡在实验室,平时晚上也是很晚才回家。他的规条中一条就是“There is an almost liner correlation between hours at the bench and number of papers”(工作时间和论文数量之间几乎存在线性相关)。
对于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詹姆斯·皮布尔斯而言,“努力”二字无疑是刻入骨子里的坚持。
詹姆斯·皮布尔斯
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的卓越代表,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无疑是现代物理宇宙学大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物理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和《物理宇宙学原理》是几代宇宙学研究人员入门和提升的必读书目。
今天坐拥海量宇宙学观测数据的我们,很难想象在当年天文观测数据匮乏、质量不佳的条件下,皮布尔斯——这位现代宇宙学先驱,是付出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抽茧剥丝,才发掘出如此令人震撼的宇宙奥秘。
上世纪七十年代,皮布尔斯根据茨威基近邻星系表,利用绘图仪打印了格点,手工绘制了星系在天空的分布图。为了用方格的大小代表每平方度里星系的多少。他和夫人艾丽森在餐桌上手工涂黑。
手绘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卷首插画
今年的诺贝尔奖对于这位学科奠基人颇有终身成就奖的意味。为热爱的学科奋斗一生的皮布尔斯,虽然早已经退休,但仍旧在享受科研的乐趣。他直到今日,仍是研究院的常客,学术报告会、午餐会甚至博士后的咖啡讨论也从不缺席。
“努力,努力,再努力!严谨,严谨,还是严谨!”科学研究容不得马虎大意,每个人的成长更离不开持续奋进。
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每一年的诺贝尔奖吸引着我们的,不仅仅是前沿的科学成果,更是诺奖得主身上那些可敬可叹的故事和永不褪色的科学家精神,而这些,正是我们一定要传给孩子的宝贵财富。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一个“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来源 | 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
资料来源 | 诺贝尔奖官网、知识分子、央视新闻、文汇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你可能还喜欢以下几篇文章
点击标题阅读
◆ “三年级现象”太可怕!再不重视,会毁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转给家长)
高中教学参考
微信号:gzjxck
85后女教师小培老师
服务数百万教师家长
助力高中生全面发展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给努力帮你的小培老师
点亮下面的“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