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雅太姥】分水关:界破瓯闽万叠烟 | 白荣敏

2018-01-24 幸福福鼎

分水关隘   林昌峰 摄

全文共2521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从福鼎桐山沿古官道迤逦而北上,是长约15公里的分水岭。登上高踞岭之顶端的关隘,就是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建造的关隘和防御墙——“分水关”。北宋统一全国以来,分水关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驿道,承载了数不清的来来往往,中原文化通过这个孔道进入闽地,使太姥山区成为福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文人墨客的诗歌,或抒发怀乡和羁旅的感慨,或生发思古之幽情,至今余韵绵绵。


文 | 白荣敏 

分水关防御墙 白荣敏 摄

福鼎地处闽头浙尾,自古以来就是闽越和瓯越的交界地。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为了防御相对强大的吴越国的入侵,让闽中百姓更好地休养生息,在分水岭上建造关隘和防御墙,关以地名,称“分水关”。分水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此地除了清代咸丰年间发生金钱会造反军与清兵的一次战役外,未见更多关于惨烈战事的记载,倒是从北宋统一全国以来,分水关真正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驿道。因此,这条古驿道承载了数不清的来来往往,中原文化通过这个孔道进入闽地,使太姥山区成为福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余韵绵绵的诗歌,我们暂且把这些古人吟咏分水关的诗歌称为“边界诗”。


从福鼎桐山沿古官道迤逦而北上,就是长约15公里的分水岭,身旁青山奔跃,松涛汹涌,待登上高踞岭之顶端的关隘,脚下峡谷险峻,崇山峻岭的尽头,就是北望无际的平原。如此壮丽风景,成为文人墨客喜爱题咏的对象。明嘉靖进士马森《分水关》诗写道:

山关闽土尽,征路楚山迎。

晓雾连空暗,炎天过雨晴。

人来千树杪,鸟杂百泉声。

每憾篌舆阔,唯从石罅行。


清乾隆进士、嘉庆温处兵备道李銮宣《分水关》诗中也写道:

天堑何岩岩,岩岩分水岭。

宿雾暗林樾,淼弥一万顷。

须臾朝暾出,雾散见诸景。

松山插青田,眉黛晓妆靓。

平水东西流,清欲鉴人影。

石滑不受苔,树老半垂瘿。

茶花白于雪,枫叶赤如煚。

狭路如蛇盘,升者但延颈。

俯视千丈崖,足缩不敢逞。

这是一首古风,状写“岩岩分水关”及其宿雾、青田、流水,以及石滑,树老,路狭,崖 46 32887 46 15089 0 0 4138 0 0:00:07 0:00:03 0:00:04 4137的情状,诗句娓娓道来,道出了分水关的险峻幽深。在清代御史吴文焕的眼里,分水关也是这样山高水险的样子:

涧声挟雨怒岩降,野碓乘之互击撞。

身在浓阴烟雾里,便同击楫济长江。

既然是一条交通要道,那么凡南下福建、北入浙江的行人过客,若不走横阳古道,就必须横穿分水关防御墙下这个弯弯的关门,而横穿这个关门,就意味着由一个地界进入另一个地界,这就容易让人产生遐思。假如他还有兴致,登上高踞岭上的分水关和防御墙,眺望远山近水,触景生情,自然就会想起渐行渐远的故土,或是已久别多时的家园,旅愁、乡思、亲情便都会涌上心头。

清代乐清诗人赵贻瑄的《过分水关》,写出了过分水关后离乡的惆怅:

连山行到顶,便作异乡人。

流水分南北,征途判浙闽。

殊音难共语,僮仆自相亲。

长日崎岖路,翻怜老迈身。

而宋代诗人葛绍体《分水山》诗所表达的情感,则又浓烈黯然许多:

歧路东西分,闽浙自兹异。

平波翼丛筱,荒丘带深隧。

渐闻新蛮音,不见旧朋类。

凄然独含情,谁与话幽意。

满空霜气横,鸿影过一二。

回首良不堪,归期数长至。

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

他马上要离开自己熟悉的浙江,要到所谓“蛮荒”地界的福建去,在经过分水关的那一刻,心中不免凄然,更兼自己在福建语言不通,也没有朋友,而且前路茫茫,归期遥遥,禁不住发出“人生本如寄”的感叹。


分水关古墙全景  李步登

明代一位自称为“避世之人”的诗人盘江逋客,见到分水关松柏叠翠,茂林深处不时传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唤声,勾起了他心底缕缕乡愁和前路崎岖茫茫,归宿何方的惆怅情绪,禁不住写下了《分水关》诗:

一道泉分两道泉,层层松栝翠参天。

鹧鸪声里山无数,合向谁家草阁眠?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有的人经过分水关,表达的却是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情怀。请读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的《分水山》诗:

曾鼓蓝田棹,钱仓不足言。

尽行江左路,初过浙东村。

春在花无迹,潮归岸有痕。

百年都几日,聊复信乾坤。

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叙事绘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一种开朗的心胸和舒畅的心情。

北宋元祐进士、南宋尚书右丞、浙江瑞安人许景衡当年自福建回浙江,福建多山,道路崎岖,一路走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翻越长长的分水岭,来到了分水关上,抬眼北眺,一马平川的浙江地界撞进眼帘,那郁郁苍苍的松山也是故乡的山,分别多时的家乡瑞安已在眼前,于是旅途辛苦一扫而尽,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分水山》

再岁闽中多险阻,却寻归路思悠哉。

三江九岭都行尽,平水松山入望来。

与许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写分水关诗句:

《壬申春日自杭州至福宁杂诗》

岭上岩岩分水关,令人回首故乡山。

归途傥践山灵约,雁荡天台咫尺间。

俞樾浙江德清人,那一年他取道杭州赴闽探望任福宁州知州的兄长俞林与寓居霞浦的老母亲,途经山岭险峻的分水关,前眺怪石嶙峋的分水岭,回首顾盼浙江的山与水,将去途的艰辛化作对归途的期盼。

我们再看南宋绍兴状元、莆田人黄公度《分水岭》诗:

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此诗写得很有情致,又富于理趣。以拟人的手法写分水岭岭头泉水的分流:西流者向闽,东流者向浙,如情人分袂,但并非永诀,不久即可入海重聚,始知前此的“呜咽”“断肠”之不必要,情调也由悲抑转为欢畅。诗作生动传神地道出了分水岭上水流的特点,赋予山泉以生命和感情,把它们客观上的分流写成朋友或亲人之间无奈的离别,并预言殊途同归,后会有期。其时,黄公度泉南签幕任满,“诏赴行在”,而与他颇有交情的左相赵鼎则谪居潮阳。后来有人向朝廷进谗,谓此诗同情赵鼎,发泄不满。秦桧大怒,黄公度因此数度被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题外话了。

分水关口  白荣敏 摄

分水关是一个关卡,也是一个著名的古迹,到这儿的人,除了抒发怀乡和羁旅的感慨,也有生发思古之幽情的。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中的第十一唱诗,就是借分水关以古喻今的一首佳作:

界破瓯闽万叠烟,分流一派到关前。

莫忘东晋关山险,曾记兵过至德年。

诗人别出心裁,先说分水关地理的险要,但第二联笔锋一转,说地理的险要并不足凭,言外之意,最为关键的还是民心,民心若失,江山不固,带有浓郁的怀古和警示之意。


梔花开边界 吴维泉 摄

此外,清嘉庆进士、泰顺诗人董正扬的《分水关》“瓯闽开国日,畛域此山垠。水划重关险,天低牛斗分。危松生古塔,夜烧爇寒云。弃襦人不识,无事效终军”,与清咸丰进士、会稽人赵之谦的《过分水关》“自画瓯闽界,因成分水关。地形宜可守,天险尚留山。此日空颓废,闲云任往返。出门看落势,举足我忧患”,也用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着笔点,或以亲历的感受,有声有色,指点江山,书生论政,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各自的观感。

(杨思好先生对本文有贡献)


“幸福福鼎”编辑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