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文化季丨见字如面,家书抵万金

2017-02-17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

最近,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文化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



在这个什么都很快的时代里,一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仍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你心灵相通。在“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上,无数封这样的书信正静静地陈列于展厅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传递着那份经久不变的真挚。



今天大坛要介绍与你的是老红军李真与他的家书。家书中饱含了他的长征情结,饱含了作为老一辈革命者对于社会、祖国、人生意义的深思。



李真1918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少年辍学,成了放牛娃,12岁参加儿童团,不满14岁就参加了红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李真随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长征。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转战数千里,突破敌人的多道封锁线,在黔西的乌蒙大山中回旋,强渡乌江天险和金沙江,翻越玉龙大雪山,通过阿坝草地,经过艰苦的战斗和行军,于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随后,李真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真在战争年代五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2年离职休养后,他先后出版了7部书,被称为“将军书法家”、“将军诗人”。晚年身患胃癌,却一直想着“要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儿什么”。1995年,他筹款56万元捐给了永新县禾川中学兴建教学大楼,并带病到南昌参加捐款仪式。




李真将军家书摘选

 

去年十月经上级批准,我到过去红军长征的路上。走了一段,还到我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石鼓渡口看了看。我们过的第一座大雪山——玉龙雪山也在眼前,不过这一次没有去爬罢了!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恐怕也不能再爬了。但见景生情,在我二六军团爬的几个大雪山,就牺牲了一千多位革命志士,我是幸存者,今天能来到四十八年前战友们因缺氧和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而悻悻离开人世的地方。哪有不动情呢?这些同志死得过早,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家庭、妻子、儿女,那时恐怕连想都没有想过。他们的意志、勇敢、才华都很好,可惜过于年轻,就失去了一切。我很感叹,在写文章中,例举了一些他们的实际。总希望在后一代起些传统教育的作用。

——1986年1月25日

李真夫妇致弟弟李振岐家书节选


我自从办个人书法展后,索要字幅的人慕名而来,接应不暇。今年还预计筹资出版《书法集》,同时出版《诗词选》。虽然表面看来生活上、精神上愉快充实,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常常感心有余而力不从了。可是,一想起人生的意义,去见马克思之前,尽可能在世上留下点足迹,以不亏待供养我几十年的劳动人民。当然还要注意保养身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多做点事情。

——1990年1月23日

李真夫妇致弟弟李振岐家书节选


我也经常想,我们老一辈革命者,面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主阶级,面对压迫剥削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和他们的对内残害人民、对外实行卖国政策才起来革他们的命的。抛头颅、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果能预料到革命胜利之后,像今天那种丑恶社会的复辟,甚至有过而无不及,那当初那种想法和做法感到一种后悔。然而,人类的历史总是要向美好的未来前进的。这就坚定了信念,不仅过去那种行为是对的,现在、将来而且应该永远为社会做好事,是绝对的对的,历史几千年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1995年1月8日

李真夫妇致弟弟李振岐家书节选



大坛爱展览
“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

展览时间

2017.1.11-2017.3.31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世纪大厅

(提示:展览为免费参观,请携带身份证到售票处换取纸质门票。)


主办单位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

 

承办单位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湖州市博物馆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