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十先贤】这个“老王”,真不简单!



众所周知,汉字历史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也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字。




 01 

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符号,像画一样的古文字——甲骨文“应运而生”;到了商周、春秋和汉代,文字依然在不断迭代,开始升级成较为“标准化”的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后来秦朝的小篆、隶书出现,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东汉、魏晋时期,定型出了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体,同时也代表着汉字从最初仅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的角色,逐渐萌发成在篆刻和书写中,讲究字体线条美、变化美、章法美、风格美的一门文化艺术。


#划重点#

汉字书法的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02 

说到书法,就离不开魏晋时期。这时候的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被后人誉为“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当时,社会风气倡导“雅量”“品目”,书法上追求“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艺术审美,如此一来,大量优秀书法家不断涌现,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老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为中国最著名、成就最高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着广采众长,自成一家的特点。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的丰碑人物,不仅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还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艺术精品,为人类的艺术文明增添了重要的一笔。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的笔风,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划重点#

王羲之,中国最著名、成就最高的书法家。




 03 

今天,大坛想从另一个角度来介绍一下这位极具传奇性的书法大大“老王”。


王羲之祖籍在琅琊临沂,这个琅琊王氏其实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名门望族”,它是东晋“王、谢、郗、庾”四大豪门家族之首,是最显赫顶级的门阀士族。据资料记载,这个家族从东汉到明清1700多年间,就出了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


其中,具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可以说是家族之光,他所在的上下三代人间,对书法艺术的造诣可谓传承不断,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的,兄弟竞较的,还有夫妻比试的,姻亲相学等等,妥妥地打造了一道亮丽的“家风文化”风景线。王羲之的曾祖叫王览,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男主角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官至光禄大夫;而伯父王导则官至太尉,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他文武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妻子郗璇,是太尉郗鉴的掌上明珠,她熟读经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女。郗璇与王羲之的婚姻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有一段“东床快婿”的佳话流传至今。



虽然很多人对王羲之的认知是“书法家”,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可能会令大家出乎意料。他的“个人履历”,是从秘书郞、江州刺史,到会稽内史一路晋升,直到担任的最高职位,是右将军(相当于国家军委副主席)。可想而知,王羲之的从政能力非常出色。在中国古代,士人需要接受“六艺”等多种教育培训才能“上岗上线”,他们既具备君王的政治观、价值观,还要精通孔孟圣贤的思想精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许正因为如此崇才爱才,士人们才会不断要求自己成为全才。王羲之在当时,应该是一个素养全面的精英阶层人士,琴棋书画、山水文玩、雅舍香茗,这些雅趣,都是他行走官场的必备技能。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很好地承前启后,努力钻研,把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如此成就,其实离不开他本人对篆、隶书精通的扎实基础,同时擅长总结他之前的书法用笔经验,不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得自己的笔法成为了书法艺术界的集大成者。这样的成功,或许不是什么“靠天赋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和积累所造就的。如果王羲之当时不精研书法,就不会把书法艺术中处理笔法的方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更没有今日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争鸣了。



#划重点#

名门望族之后、通晓“六艺”的社会精英、对书法艺术进行了升华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王羲之优秀作品背后的小故事吧


《兰亭序》



《兰亭集序》又名《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会在兰亭赋诗饮酒。当时王羲之将朋友们的诗词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了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正是后来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其成就却远在《金谷诗序》之上,文章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字帖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描绘到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时,层次井然,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最终推向无限。


相传李世民非常崇拜王羲之(是老王的死忠粉),凡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弄到手。当时为了得到《兰亭集序》,李世民还专门让监察御史萧翼来假扮书生,然后“抢到”字帖真迹之后拔腿就跑……至今为止,《兰亭集序》的真迹究竟哪里已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黄庭经》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为主,讲述了道教养生的修炼道理。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经》共一百行,原为黄素绢本。此帖书法笔势飘逸,手法严谨,字体有秀美之意,给人开朗豁达的感觉,也是王羲之小楷为数不多经典的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在创作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王羲之喜欢鹅是人尽皆知的,有一位道长就想用此来换取王羲之的书法,于是便养了一群鹅。一日,王羲之碰巧看到了这些鹅,甚是喜爱就想买一只回家养,但道长却说,希望王羲之可以临摹一本《黄庭经》书法作品作为交换,王羲之二话不说便欣然同意,这幅书法经典之作就这样诞生……


《乐毅论》



通过这幅存世刻本的《乐毅论》,我们能感受到王羲之笔画之间的灵动性和书写间的深厚气韵。据说王羲之在辅导儿子王献之书法时,就以《乐毅论》作为书法练习的范本,他对儿子说道,“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同时又用《笔势论》作为教学理论,以此来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儿子进入书学的正轨。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但原本已经失传了,现今传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唐代画家张彦远《法书要录》曾记载《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其实,此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这组信件来往书写的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后来成为世人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之一。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帖中内容是王羲之生病时写给友人的短信件,现由天津博物院收藏,是国家一级文物。此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在分类整理书画文物时,发现了一卷黑色偏黄的纸卷,打开一看是一件草书纸本书帖,上面写道:“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经过多重鉴定,最终确认这幅作品竟是文物界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真迹!



 最后 

对于书法家“老王”,大坛不得不借用一句他人的评价:“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来形容,而王羲之的作品则像是一块“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艺术瑰宝。古往今来,书法离不开士人们的努力,他们用生命的意识和文化的情感,为这门艺术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美。



❤️

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书法”的内容?

那就要留意明天的推送啦!

大坛将带大家穿越时空,

共同探索当代书法艺术的文化力,

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词章之雅~


#划重点#

中日书法文化交流



监制:昭一

责编:旁观者清

撰稿:瓦莱丽

校对: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