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在中国】自我·他者——时代背景下云南晋京展览的文化立场与视野

汤海涛 中华世纪坛 2021-10-28


前言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于12月14日、15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论坛两个主题为“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策展与时代·学术发展”,旨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打造具有学术高点、国际视野的策展交流平台,通过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的形式对2019年策展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讨论,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艺术生态的繁荣进步。


中国策展人队伍不断壮大,展览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策展也有了自身的研究课题。在此,将本次论坛主题内容陆续刊发,与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中国策展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2019/12/7 Major Winter


自我·他者

——时代背景下云南晋京展览的文化立场与视野

作者:汤海涛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美协副主席


在《从他者眼光自我阐释到文化隐喻——谈地缘文化板块中美术展览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笔者对云南地域展览文化有如下的判断:


对于云南这一特定文化板块而言,首要的是美术展览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在主流文化的视野以及文化版图结构中的权重问题。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地域而言,如何被中原文化(抑或是主流文化)看待与对待,一直为云南历史上的政权和文人所重。……所以,当研究重点放在个案之上,云南曾经的影响一定会被放大;而研究重点放在整体之上,云南曾经的影响一定会被消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往往会使得研究者之间的立场转换和对峙,从而产生对云南文化在整体文化版图中地位判断以及权重衡量的焦虑。在美术领域,对于展览侧重地域(侧重地缘)还是侧重传统(中原文化抑或主流文化)就是辨析上述所谓文化权重的最为主要的学术问题。


我们把侧重地域(侧重地缘)的立场当作自我视野和立场的话,那么侧重传统(中原文化抑或主流文化)视作他者。当然,从展览层面,其中亦涉及观看之道,选择应和某个时期主流某个艺术风潮,还是展现某个时期某个地域风格?抑或是展现自我?抑或是迎合他者?如果以世纪交替作为时间节点,就可以宽泛地把云南特定地域的展览形态分为两个大板块:上个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末,有展览主题的规划和运作,无策展意识和学术理念的介入;本世纪初,上个板块的展览方式继续延续,但一些现当代的展览中,有了策展意识和学术理念的介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展览中策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


当然,上文所述的美术展览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在主流文化的视野以及文化版图结构中的权重问题以及对于展览侧重地域(侧重地缘)还是侧重传统(中原文化抑或主流文化)所谓文化权重的最为主要的学术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在策展的基本层面上来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和“他者”视角和立场问题。


梳理云南美术展览的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展览,都是在解决“自我”和“他者”的问题。或者说,这样的焦虑始终半暗藏在云南策展理念之中。


1963年9月“纳西族画家周霖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新中国官方举办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画家个人画展,同时是中国美术馆落成以后举办的第一个绘画个展;1964年“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新中国官方举办的第一个个人雕塑作品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建成以后举办的第一个雕塑个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位画家简介中多次强调的“第一次”,从时代背景加以审视的话,多了很多不同寻常的意味。周霖身为纳西族,其笔墨水准与内地大家相较却也不遑多让。从历史上的“木氏”家族,到纳西(云南)地区对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立足“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那么,周霖的诸多“第一次”,其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展览层面。袁晓岑国画与雕塑兼能,以孔雀形象为代表的全景花鸟画,以及以人物为代表的写意性雕塑,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1951年创作的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表现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背景下的认知和身份转换,也具有时代的意义。


那么,从云南上个世纪50年代的作品以及60年代展览来看。展览文化上的“自我”和“他者”形成一个张力;个体作品中的“自我”和“他者”又形成了一个张力。周霖的展览暗喻了中原主流文化的无远弗届,这是一个权威的“他者”视角。作为“自我”而言,周霖是中原文化在边徼地域的传承个体,其作品的笔墨,以及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他者”和“自我”之间的文化立场,也是云南地域美术创作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样本。而袁晓岑的雕塑相较他的中国画而言,前者题材和表现手法更早成熟于后者,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意义,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2015年在袁晓岑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时隔50年,涵括中国画和雕塑的,一个更为全面个赞,见证了袁晓岑在艺术上的成就,同时,在“自我”和“他者”之间,达成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20世纪80年代,在姚钟华、王晋元、丁绍光的首倡之下,于1980年成立了的“申社画会”,成为当时全国美术界少见的,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艺术团体(之前有北京星星画会、油画研究会),并且举办了“首届申社画展”。1981年,以申社画会成员姚钟华、蒋铁峰、王晋元、何能、刘绍荟、贾国中为主,加上刘自鸣、夭永茂、张建中、李忠翔等人,晋京举办“云南十人画展”,轰动一时。在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如何从以往“红光亮”“高大全”的美术主题创作中转向,如何从“伤痕美术”作品“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的局限中出走,“云南十人画展”从创作的题材和观念上,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作品,以形式美感探索为主,接续了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张仃、张光宇、祝大年等,一度被边缘被批判的绘画风格,结合了云南地域的人文、地理、气候特征。展览之后,更是出现了“云南画派”“云南绝版木刻”以及“云南全景花鸟”等团体和流派。这个展览中,姚钟华、刘自鸣、丁绍光、蒋铁峰、刘绍荟、何能、贾国中、张建中等人侧重形式美感探索,王晋元、李忠翔、夭永茂等人侧重绘画传统语言和方式,在云南地域文化中的转换。这个时期,所谓的“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张力形成了一种平衡。这些作品和这个展览,突显了地域风格,并且提供了观者一个新奇的视觉经验,进而影响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也就是从这个展览开始,云南相关的展览开始有了“立场”和视野。


2014年4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主办的“七彩云南 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网站“展示鉴赏”一栏对展览这样定位:此展是继“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天山南北——新疆主题展”“浩瀚草原——内蒙主题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学术型少数民族研究展览,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区民族美术史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当代优秀美术成果汇报。展览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美术家以云贵地区为主体内容创作的重要美术作品,也包含当代著名艺术家对云贵地区的考察写生和最新创作,亦含有国内外云贵地区美术家的优秀作品。除主体展外,展览还设立著名美术家个案研究展和云贵地区美术史流派现象研究展。同时组织国内重要的美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对云贵地区美术史和发展现状进行学术研究,收集美术史资料,梳理云贵地区美术发展的历程,填补新中国美术史上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美术研究的不足。[1] 而举全国学术机构、美协和院校之力举办的展览,第一次以全国的格局观照云南地域美术的创作,异常难得[2]。从中国美术馆新馆落成,两个以“第一个”为特征的周霖中国画、袁晓岑雕塑的展览,到80年代“云南十人画展,以及“七彩云南 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从展览规模而言,个展——十人画展——大型群展是一个符合云南美术发展规律的形态。


而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之路——云南现当代油画艺术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此次展览对云南现当代油画艺术脉络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是云南油画艺术的现代性、时间性内容的整体呈现,展出了47位作者的59件作品,分为“现代的先声”“新艺术的代表”“多元的创作生态”和“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四个部分。历史上,就云南晋京的一系列展览而言,此次展览具有更为明确的学术定位。在个展和大型群展之间,呈现了展览针对特定画种,进行历史梳理的策展理念。同时,展览的模式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范迪安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和文化一直在探索和梳理现代之路。云南的这个展览是对这种方式的有益补充,用自己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历史。画展本身具有学术聚集、艺术展览推广和传播的综合意义。他表示,此次展览体现在当前这个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级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包括政府、企业、传媒机构联动合作,对扶持、推广本地区艺术成就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从60年代开始,云南的晋京展览以个展为主,以呼应政治需要,以及在传统中原文化中寻找坐标系;80年代初,展览以形式探索的风格为主,规模适中,为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提供创作样式。00年代至今,展览以全面梳理和个案研究为主,抑或规模宏大,抑或专业性完全突显——在时代背景下突显了云南晋京展览的文化立场与视野。并且,这样的“自我”与“他者”立场和视野转换,对研究边疆地区的策展文化中现象,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注释:

[1] “七彩云南 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展示鉴赏http://www.namoc.org/zsjs/zlzx/201403/t20140324_274676.html

[2] 汤海涛.从他者眼光自我阐释到文化隐喻——谈地缘文化板块中美术展览的价值取向.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论文集.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 END


监制:昭一

责编:小清

供稿:“策展在中国”项目组

校对: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