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在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美术馆基于收藏体系上的策展实践

梁时民 中华世纪坛 2021-10-27


前言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于12月14日、15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论坛两个主题为“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策展与时代·学术发展”,旨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打造具有学术高点、国际视野的策展交流平台,通过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的形式对2019年策展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讨论,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艺术生态的繁荣进步。


中国策展人队伍不断壮大,展览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策展也有了自身的研究课题。在此,将本次论坛主题内容陆续刊发,与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中国策展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2019/12/7 Major Winter


讲好中国故事

——美术馆基于收藏体系上的策展实践

作者:梁时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摘要:文章以《硝烟中走出的人民艺术家——李少言作品文献展》为例,以四川美术馆立足于自身馆藏版画体系的史学研究与策展案例为基础,阐释了美术馆基于收藏体系上的策展实践内容,并指出对于美术馆而言,最优势、最便捷的方式便是仰赖于其自身收藏的叙事线索而策划展览,一个美术馆所拥有的藏品便是其立馆之本,是其策展的主要动因,也是其树立自身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关键字: 馆藏版画、收藏体系、策展实践



美术馆学源自西方,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与艺术批评体系的形成与独立,不断建立完善。美术馆也渐渐地从综合性博物馆中脱离或新建起来。从现代主义艺术的帷幕拉开之后,美术馆的学术职能与公共性更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从早期初创到雨后春笋再到开拓创新,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车轮、改革开放的春风,更在今天面向全球化的挑战,已经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兼程。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并试图构建与完善新中国的美术馆学时,我们会遇到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对于美术馆来说,所拥有的藏品是其立馆之本,而基于其收藏体系上的策展实践则是美术馆在业界发声,建立其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对于美术馆而言,最优势、最便捷的方式便是仰赖于其自身收藏的叙事线索而策划展览,现今许多美术馆基于收藏体系上的策展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语境。


下面笔者就以四川美术馆基于收藏体系上的史学研究和策展实践为例,探讨建立美术馆学术话语权的某种方式。


四川美术馆下属的神州版画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专门从事版画收藏、研究、展览的博物馆。成立初期,由于许多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们都年事已高,神州版画博物馆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版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品进行了抢救性的收藏。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版画大家们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近八千幅的馆藏更使神州版画博物馆成为了全亚洲收藏版画数量最多且质量最高的博物馆。2015年5月,新落成的四川美术馆新馆专门为神州版画博物馆设置了独立的馆藏版画陈列厅,为这批馆藏版画的梳理和展陈创造了更好的空间条件。


除了版画常设展之外,我们重启了对于馆藏版画体系的梳理与研究工作,为了构建中国版画史的叙事体系,我们策划了一系列基于史学研究与文献梳理的相关展览。例如:《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文献作品展》《铸美高原——馆藏李焕民作品展》《硝烟中走出的人民艺术家——李少言作品文献展》《师造化境 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四个个案研究展,以及《抗日烽火——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 神州版画博物馆抗战版画专题展》《历史的印痕——神州版画博物馆馆藏主题组画展》和《使徒行传·四川历届全国美展获奖版画作品展》等几个主题群展,深受业界关注,旨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体线索中,构建版画史文献的书写方式,以微观叙事的逻辑来探讨美术史与社会发展、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实践美术馆作为社会文化生产场域的学术立场与社会责任。


但是当我们不断深入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画史的时候会发现,随着艺术发展,早期黑白木刻版画逐渐式微,当代的版画家并不想在传统技法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而是转而到对创作媒介及题材的探索上,以此进行创新。然而版画却是一个深受创作媒介限制的画种,而正是这种强烈的限制使许多倾向于创新的版画家开始转而创作起综合材料及装置艺术。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进行新艺术媒介探索的艺术家中有许多都是版画出身。那么当代版画创作应该何去何从呢?


基于此,我们主办了《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和《循道惟新——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并于今年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前两个展览以文化地域性的学术特征作为项目的生发点,而后一个则是全国范围内最高规格的当代版画展览,呈现出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整体面貌,这些展览以探讨当代版画创作现状与未来的可能性为关注点,尝试在中国当代版画发展脉络中激活、拓展出新的思路与方向。


以《硝烟中走出的人民艺术家——李少言作品文献展》为例,该展览是我馆策划的一个重要个案版画展,获中国文化旅游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奖。该展览是首次完整地向外界展示四川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李少言一生的重要作品、手稿、书信、照片,以及四川省美协的历史档案等珍贵文献。展览通过梳理李少言一生的文艺轨迹,回溯新中国成立、建设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探讨前辈之经验对当下文艺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展览共分为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997年)、对四川美术发展的贡献(文献展厅)四个部分铺陈展开,以全景呈现、历史细节、文献铺陈和视觉传达等多个维度,立体式地展示在党的培养和时代的鞭策下,李少言从一个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代美术界领导者的完整过程。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的特别献礼,本次展览首次展示了1940年李少言在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时所创作的大型木刻组画《一二〇师在华北》(图1)


图1:李少言创作的《一二〇师在华北》,照片为他与八路军120师司令部贺龙司令员等合影


当时李少言是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的秘书。原作采用晋绥根据地特有的麦秆和马兰草制成的土纸与作者手印原件制作完成,共四十余幅,并首次披露李少言与同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奠基人的诸位重要友人的私人通信,本次展览现场所展示的所有实物,都以李少言为中心,向我们勾勒出中华民族从抗日战争至今锲而不舍、绵延不断的民族革命史,以及一代文化事业奠基人用一生的坚持所书写、创造的新中国文艺发展史。李少言是抗战中成长起来的版画先驱,其一生的文艺实践都源自人民,源自生活。他的一生正是为新中国独立与建设奋斗的一生,其作品更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百年民族复兴的历史足迹。


本次展览我们希望造就一座时空隧道,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重现李少言一生的成就与精神,追寻革命时代的理想与追求,叩问历史之于未来的关系与价值,激励艺术家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展览的四个版块,每一个都以李少言先生的一句话为引言。


01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新兴版画把我引向革命,我为革命刻木刻。


——李少言


先生与版画结缘起于抗战时期,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所反映的革命内容,深深打动了爱国青年的心,也启发教育了李少言,从而把李少言引向革命。


在这一部分,展览的整体主题墙与李少言巨幅灯箱成为整个现场最大的视觉亮点。在展厅正中央屹立着李少言的巨幅灯箱照片,青年时代的少言先生仰望前方,似乎在思考,似乎在追寻,理想与信念,家国与情怀,预示着少言先生那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人生。(图2)


图2:展览主题墙与李少言巨幅灯箱



02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陕甘宁晋绥根据地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这里获得第二次政治生命,在党的教育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李少言


解放战争期间,李少言在《晋绥日报》(前身是《抗战日报》)做美术工作。《晋绥日报》当时的工作与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工作条件差到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但是那时李少言却充满战斗豪情和胜利信心,他的心中都只有一个目的——办好党报,使它成为宣传、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这一部分我们制作了一个巨幅背景墙,专供观众拍照留念之用。当观众将自己与背景墙合影的照片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时,也会成为展览传播的一大有力途径。这幅背景墙我们用李少言在晋绥根据地工作时拍摄的照片拼接而成,带着浓郁的革命情怀和怀旧气息。当时《抗战日报》社有一部在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相机。李少言就用这部相机拍摄了大量根据地庆祝大会、部队集合、土地改革、人民生活等珍贵历史资料。(图3)


图3:《抗战日报》社照片背景墙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997年)



四川是我的第三个故乡,是我报答母亲的故乡。


作品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称为‘革命的抒情诗’。


——李少言


李少言作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的初创元老,这一部分围绕先生的创作还展示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成立初期的部分珍贵资料。在主展厅的后面,我们还专辟了《红岩》组画展区。1961年美协四川分会以李少言为首的八位画家,接受了为长篇小说《红岩》创作插图的任务。画家们集体讨论,取长补短,最后集体审定作品,这是美协四川分会在创作上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红岩》插图取得了巨大成功,所塑造的人物可视可感,所折射的时代精神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红岩》插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插图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图4)


图4:《红岩》插图背景墙



04

对四川美术发展的贡献(文献展厅)



在战争年代,我爱上了前方火热的战斗生活,对自己的要求是,为革命,不怕死。建国后,我爱上了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对自己的要求是,热心为美术家服务,多出作品,出人才。


我认为,个人的创作再好也繁荣不起来,繁荣中包括了集体。


——李少言


除上述主展厅外,我们还专辟了一个小的文献展厅,展出了李少言先生年表(图5),以及他与其同时代的先生们对四川省美协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的珍贵历史文献。


图5:李少言先生年表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前身为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于1953年3月10日在重庆市成立,会址设在重庆市,1954年中国行政大区撤销后于1955年2月1日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分会, 1962年底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在成都与重庆两地设办公地址,1993年更名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此版块我们以“甘为人梯——李少言与四川美术建设”为主题。(图6)1949年李少言来到四川时不过31岁,他把延安精神带到这里。后来,四川美术出现了空前繁荣。“五、六十年代四川版画名列前茅”“六十年代四川雕塑异军突起”“八十年代四川油画走在前列”,这是业界对建国后四川美术成就的概括。这些都离不开以李少言先生为首的老一辈四川美协领导及工作者与四川画家们的共同努力。


图6:“甘为人梯”展板


文献还展示了李少言先生为四川美术事业作出的两大重要贡献,在他的努力下,四川省美协修建了四川美术展览馆,也就是今天四川美术馆的前身。在当时,甚至今天,省级美术家协会自身拥有如此大体量的美术馆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组建了神州版画博物馆。那时,中国新兴版画泰斗们还都健在,李少言与李桦、古元、彦涵、力群、王琦共同发起,在四川建立了当时中国唯一一个版画专业收藏机构。版画元老们将一生的作品无偿捐献出来,又带动了全国版画家纷纷捐赠。(图7、图8)


图7:四川美术展览馆展板


图8:神州版画博物馆展板


另外,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展览画册《烽火淬铁刀 德馨塑画坛——李少言作品文献集》也获中国第27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今年,我们策划的“师造化境 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也以此策展方式进行,并获中国文化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奖。展览共展出著名版画家徐匡的162件作品,以及大量创作手稿与文献资料。此次展览以徐匡独有的版画语言为基本脉络,用木版版画与艺术家长达50年深入生活的素描、速写画稿对应展出,也是徐匡先生在四川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


综上所述,尽管今天美术馆馆际之间的合作已经相当普遍,但是想做好美术馆的系列展览策划,并在业界树立起属于美术馆自身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利,没有相关专题收藏的基础,不仅展览策划的难度加大,而且运作成本也会很高。


因此,我们希望立足于四川美术馆自身馆藏基础,通过策展带动研究、出版、收藏,同时,我们的展览和收藏,不仅要展示今天的成果,还会为未来的方向进行长期规划,以此建立起一个中国版画史的叙事线索。



— END


监制:昭一

责编:小清

供稿:“策展在中国”项目组

校对: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