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这些壁画中的细节,有千百种你想不到的美


在日常繁忙的生活中

你是否也有因其沿途的“风景”

而驻足停留的经历?



当你在通勤的地铁上

被过道的海报所吸引时



当你穿梭在城市中

驻目在户外广告牌时



当你在旅途中

在各种景点拍照打卡时


艺术家万曼曾说过,“现代人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来起平衡作用,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应当重新认识艺术的功能和范畴,使它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些沿途的“风景”里,

似乎都离不开一幅又一幅的“壁画”。



的确,作为生来就属于大众的艺术,壁画如同一个巨型文化符号,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它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在观念、材料和形式等方面,早已融入了最宽泛的时代特性和语言。



纸张还没发明前,我国古人便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在陶器、青铜器或墙壁等媒介上,绘制出各种神话传说、社会百态和宗教哲理等场景,来进行信息文化的传播与记录,后人通过传承、改造、演变和再创作,壁画逐渐就积淀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艺术文化。也因如此,壁画为我国在世界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国地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提供了一份强而有力的文化佐证。


了解中华世纪坛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在世纪大厅里有一幅巨型的壁画作品,它,就是镇馆之宝——《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是一幅周长117米,高5米的环形彩色浮雕壁画,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的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紧紧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四大主题来展开创作,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等进行贯穿,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


🔍

今天,让我们拿起“文化放大镜”

看看这幅巨型的历史壁画上,

都有哪些我们或许未曾留意,

却又值得深入探索和细细了解故事吧~



中华千秋颂

文化放大镜:传统纹样


细心的朋友肯定发现了,在《中华千秋颂》的壁画上隐藏着许许多多的传统纹样,它们通过写实、写意、变形等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单独或连续反复的排列呈现在器物的装饰之中,或人物形象的细节里。


从原始社会的几何纹样,到商周时期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纹样……传统纹样,凝聚着不同社会时期的独特艺术之美。


古人们很早就开始借鉴自然界中的各种形状,给器物纹上各种不同的图样。


若从起源的角度出发,传统纹样可追溯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不仅为了生存的需要去从事物质生产,还会有意识进行精神生产,以表达他们在物质生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由于长期的采集耕作和社会实践,人们对决定收成的大自然本身就充满了期盼与敬畏。所以以自然为主题创作的纹样,便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比如“云纹”“雷纹”“水纹”“火纹”,就是古人们对自然现象抽象化与神化的代表诠释之一。





云纹





云纹,是我国传统纹样中最典型的一种。它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有着“吉祥高远”的寓意。



以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为例,不少彩陶上都有着与云纹相似度极高的纹样“身影”。但至今为止,彩陶上的纹样是否真有“云”的含义,还没得出一个准确的断定。光从形态来看,这些纹样的确和云纹非常相似,而且它与后来商周时期的“云雷纹”还有着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对此我们不妨继续着探索的好奇心,继续往下“放大”看看吧!




半山彩陶瓮

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中富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之一。

🔍

舞蹈文彩陶盘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500-2200年),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


目前,人们多把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样视作云纹的早期形态。如果你对青铜器也有所研究,就会发现云纹常做为底纹起烘托作用,出现在器物颈、腹、足等位置。这时,云纹也演变成“云雷纹”。


大盂鼎,西周(公元前11世纪-771年),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圆形垂腹,口沿二立耳,三足略呈马蹄形,在器颈和足上部,均有兽面纹装饰,地纹则为云纹。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和云雷纹。


“云雷纹”以简朴凝练的视觉风格,使得当时的祭祀礼器更具有庄严、厚重的质感。在《中华千秋颂》上,其实也有许多关于传统图纹的细节,它们一部分是真实还原器物本身的设计,一部分是创作于壁画之上,大家都发现了吗?


飞天,造型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呈现了如莲花纹、云纹等标志性纹饰。


屈原,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代表作为《离骚》,是我们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人物形象后采用了云纹作为壁画装饰。






雷纹





正如上面所说,“雷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主要以方折回旋的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常见的雷纹类型有目雷纹、三角雷纹、波形雷纹、斜角雷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勾连雷纹等。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写到,“古者陶器以手制,其上多印有指纹,其后仿刻之而成雷纹也。”他认为,雷纹是一种“脱胎”于指纹的图样,因为古代许多器物都需要通过双手来制作,所以上面会留下许多人们的指纹,经过古人的美化后,雷纹图样就“应运而生”了。


以圆形连续构图的多称为“云纹”,以方形连续构图的则称为“雷纹”;商周之后,云纹、雷纹经常相结合应用,统称为“云雷纹”。

🔍


春秋雷纹玉环,现馆藏与上海博物馆,玉环纹饰以中部弦纹分成内外两区,每区分别琢饰一周雷纹装饰,非常精美。




司母戊大方鼎,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上所装饰的各种图纹非常精美,鼎上花纹图案线条清晰,鼎身以云雷纹作为底纹,鼎耳外廓有一对虎纹,侧缘饰有两尾鱼形图纹,整个造型威武,且雄厚。





水纹





水纹,又称“海波纹”“海水纹”,自古以来,就被古人赋予了“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寓意。



水纹最早出现也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中,就发现已刻划出了水纹的图样,到了商周时期,陶器和印纹硬陶器上也常见用水纹来作为装饰。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这一时期器物造型饱满,纹饰也随之更加饱满,旋心扩大,后来由于铜器的出现,水纹开始变成了辅助纹样,常以流畅柔美的涡旋纹饰出现。


十二字瓦当,西汉(公元前206-25年)瓦当上模印“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秦代的瓦当,纹饰多种多样;到了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常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等,同时与云纹、水纹相结合。


而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水纹”一直代表着气势磅礴,威严不可触犯之态,常用于龙袍、蟒袍,或官府的袖口和下摆,其图纹的应用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郑成功及其舰队,他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率领舰队使宝岛台湾脱离荷兰人的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壁画中船下的海浪运用了水纹作为装饰。


自古以来,人们深谙生命文明的发源孕育生长,都离不开水源充沛的地方,而世界文明发生的古国,大多都分布在了“水”的周边,所以人类与水的密切接触及社会实践行为,也激发了对其在审美和艺术上的创造。





火纹





在古人看来,火纹就是太阳的标志,其最早的图纹特征便是圆形。在《礼记·礼器》中记载道,“大明生于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火,火纹就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目前已知最早的火纹文物,是1955年湖北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



早期火纹基本形式是圆中有通向旋转的涡旋图纹,它与甲骨文中的“囧”字看起来非常相似,所以也可称之为“囧纹”。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我们能看到许多与火纹相关的踪迹。


商中期兽面纹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编钟,一般可以分为镩、甬钟、纽钟三种,周围常以云雷纹、火纹作为装饰。


到了商朝晚期,火纹开始出现在与食器相关的鼎簋上。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这与当时人们生活中,开始使用火来烹煮食物的习惯有所联系。


西周早期康侯簋,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到了后来,火纹图样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并与佛教佛法文化相关,应用在佛教寺庙的建造中。


三足金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其身后正是代表这太阳的“火纹”。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纹成为了一种独立纹饰,在瓷器、衣物等种种物品之上单独使用。总的来说,“火纹”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为了两个阶段:在汉之前是象征着太阳和光明意义的抽象火纹,而汉之后,则更多为写实纹饰应用在艺术作品中。




传统纹样当然不止以上这几种,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的存在都为我国传统艺术史添上了精致而庄重的一笔。


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图纹虽不如文字般理性抽象,却何其真实地刻画了生活百态与事物的变迁风貌。纵使数千年时光逝去,我们依然能在这些细微末节中,生动地感受到来自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所滋生的文化语境。


希望这些宝贵的图纹密码,

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其背后的魅力,

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一种?


✍️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或参与我们的投票

下一期中华秋千颂之“文化放大镜”

说不定会出现你想了解的内容哦





监制:昭一

责编:旁观者清

撰稿:瓦莱丽

校对:丝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