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解读】解锁爱情密语,原来表达爱的方式不止一种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歌颂、吟赏的不朽话题之一。《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远古之爱的声音;《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绝决之爱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爱情文化是其中气壮河山、最为优美的篇章之一。而在时代变迁和各民族文化的演变之下,情歌文化衍生出更多精彩万千的演绎。


展览海报


中华世纪坛目前正在展出的《声音——中华各民族传统情歌文化展》,通过展览线索向观众展现“情”与“歌”之间的远古关联,带领观众去寻觅盘桓、回荡在人类情感史上的永远的声音母题,体悟情歌承载的更深层次上对生命意识、礼仪制度等内在精神,从而带着文化、审美和哲学思考进入“中华情歌文化多样性大观园”。


爱情,往往始于表达。今天,我们就通过解读展览中各式各样关于表达爱情的精彩展品,探秘各民族爱情的文化载体,一键解锁背后的爱情密语。



01


从中国历史上有史可稽的第一首情歌《候人歌》中的“候人兮猗!”,到《唐乐志》中的“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这是传说中的中华创世始祖为“爱”和“乐”、“情”与“歌”缔结起远古关联的第一篇章。从此,“情”和“歌”就相融在一起,流淌出人类最美的声音。


这些关于爱情的表达,不仅限于吟诗、歌唱,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群体中,还使用了最古老和神圣的乐器——“簧”作为媒介与载体表达情感。




展览小知识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匏”即葫芦,将竹簧之管插入葫芦,使之发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有繁衍滋生人类之意,与女娲造人、创制婚姻的传说相呼应。


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云:“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由此可知,“笙”“簧”是根植于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中带有神圣意味的古老乐器。


自古以来,簧就是我国西南民族钟爱的吹奏乐器。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二“簧考”云:“簧可无笙,笙不可无簧,故当先作簧。”簧,又被称为“口弦”,是一种具有胚胎意义的原始古乐器,素有人类音乐“活化石”美誉。在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中,“口弦”具有通神、抒情乃至话语的功能,是具有神性与诗性的乐器。




汉代金属一体簧



以上这件汉代金属一体簧出土于西汉未央宫,其特点为一体性打造,经考古鉴定,文物之上没有焊接痕迹,这使它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文物。汉代文献《汉宫阙疏》记录了朝廷建造的专门演奏口弦的“鼓簧宫”:“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由此可知,簧在汉代是国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族间流行的雅器。




傈僳族口弦


普米族口弦


哈萨克族口弦


哈尼族口弦

达斡尔族口弦


台湾地区口弦


景颇族口弦




“簧”广泛分布于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30多个省区,其称谓因地域而不同。赫哲族称之为“悲琴”,满族则称“莫库尼”,哈萨克族称“阿吾孜考姆兹”,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独龙族叫“芒锅”,彝族叫它“洪洪”或“弄果”,僳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 台湾少数民族称“嘴琴”或“嘎洛波”,黎族则称之为“口弓”……是少数民族用于表达爱的首选乐器之一。



02


除簧以外,笙也是人们表达爱情的重要媒介之一。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对后世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古滇国立牛铜葫芦笙



上图为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古滇国立牛铜葫芦笙,顶端铸一立牛,笙下部正面开五孔,背面一圆孔。出土时笙腹内有残断的竹管痕迹,说明此笙原五孔处当插有竹管,这是古代滇人使用的“匏音”之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诗经》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中,芦笙是表达爱情的重要媒介。当男子成年后,吹笙成为他呼唤心仪对象的主要工具。在很多的爱情节日中,芦笙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角。


鸟居龙藏在《苗族调查报告书》中记载了“笙”与踏歌、踏月活动的关系:“男子站在心上人的家门外,吹奏美妙动听的笙乐。如女人被笙乐感动,二人就会结为夫妇。”


侗族芦笙


历史上,侗族男孩通常八九岁开始学习吹奏芦笙,到他们精通芦笙时,正好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当有了心仪的姑娘,小伙子就在月夜里提着芦笙到姑娘闺窗下吹奏绵绵情声;姑娘若爱窗外的笙音,就推窗唱歌回应。不需言语,彼此缘份尽在笙来歌往中。侗族芦笙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览小知识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葫芦丝同样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中用来抒发爱情的最重要乐器。




03


为了表达心中的爱意,古代先民充分利用了各种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其中树叶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簧乐了。《旧唐书·音乐志》等典籍将“簧”与“啸叶,衔叶而啸”并举,表明“叶”曾以类似簧片的功用,被广泛用以啸乐。




二十四伎乐吹叶佛雕线描图



这幅成都永陵博物馆藏的二十四伎乐吹叶佛雕线描图,画中的吹叶伎盘腿而坐,右手横拿叶片放于嘴边,翕唇鼓腮,右手食指与中指按在唇上吹奏。因为树叶容易损坏,她的左手还捏着几片树叶备用。


吹叶在唐代进入宫廷,被用于宫廷乐队,目前还仅限于王建永陵石刻所见。在唐朝十部伎中的燕乐和清乐都有“叶”。


“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


——《旧唐书.音乐志二》


吹叶看上去简单拙朴,却透露着远古始祖蕃衍人子、拓殖生息的人文气息。在古代南方民族中,木叶被广泛地用作单簧气鸣乐器,是含蓄地传达爱恋的一种工具。把木叶横夹于口,用腹部气流吹动叶片,使木叶振动发声。


樊绰在《蛮书》中生动记载了唐代西南少数民族青年子弟吹着葫芦笙和树叶“寄情相呼”的情景:“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苗族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颇有情趣的的俗语:“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


布依族吹叶


傈僳族吹叶

彝族吹叶


瑶族吹叶


因地域不同,各民族吹叶取用的树种各不相同。广西壮族常用榕树、龙眼、荔枝和橄榄树叶;彝族惯用万年青和梧桐叶;侗族多用樟树、白蜡树叶……虽然使用的工具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但各民族对爱情的美好向往都是永恒不变的。



04

密码


2006年,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富宁县发现《坡芽歌书》,震惊学界。人们发现,原来在文字和音符之外,还有一种爱情密码等着我们去解锁。


《坡芽歌书》以原始图画文字将壮族情歌记录于土布之上。由 81个图画文字构成,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符号抽象而固定,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一个符号,男女青年便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涵义,用壮语唱出整首歌曲。




坡芽歌书



这是一部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个小伙子在皎洁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他。两人对唱,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    




展览小知识



同样的爱情密语还存在于㟖洛图符歌书中,它是百科全书式的壮族音乐史诗,是文学性与音乐性高度结合的壮族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古老文字所书写的情歌密码。


㟖洛图符歌书发现于云南广南县㟖洛村。截至上世纪末,㟖洛村还存留着上千个画在沙纸(构树皮制成的土纸)上、刻录在竹筒、扁担、葫芦等用具上的图符,每个图符皆代表一个固定的发音,并对应着一首歌。


这些描画着人事、物象的图符,已累积数百年,形成一部“图符歌书”,它们引发人们的歌唱记忆,是对传唱内容的提示和启发,是一种独特的歌唱传承方式,也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爱情表达方式之一。




站在这声音消失后的现场,借助那些曾经储存过声音的器物,那些曾经与声音相融的字符和那些曾经凝固过声音的图纹……当声音消逝和离开,声音所表达、传递和承载的人类情感和民族文化,还仍然遗留在它们之上。


展览现场


当时光车轮飞到智能与信息化时代,当各族人民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当新时代新情歌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回望人类情歌初音里神秘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痕迹;追忆传统情歌文化里的智慧与精神;触摸多元多彩的中华各民族情歌遗产;构建链接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精神哲学桥梁。


想知道文字以外,更多关于表达爱的方式和传统文化吗?那就赶快来展览现场一探究竟吧!下期文章,我们将一起通过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情歌和吟唱方式,追溯歌声背后的文化根源,以最纯净柔软的民族之音滋润你我,用最深厚的文明基因播种未来。



 大坛展讯 


《声音——中华各民族传统情歌文化展》


展览时间

2020.8.22-2020.9.12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界艺术展厅东厅


票务信息

展览免费参观,请预约成功后携带身份证件进场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参观预约”小程序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资料整合:Constance

校对:丝雨、小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