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公共文化与艺术品鉴”系列第三讲:美育点亮社会


9月5日下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的公共文化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系列课题研究2020“公共文化与艺术品品鉴”系列讲座迎来了第三场,本场讲座由美术教育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艺术总顾问马菁汝主讲《美育点亮社会,社会美术教育研究》。


马菁汝讲授讲座现场


对于艺术是什么?很多人有不同的答案和思考,有当代艺术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书画作品、环境艺术、行为艺术,包括一些古老的埃及文化艺术作品等。对于这个问题,讲座的主讲人马教授表示,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一种情感、智慧的高级表达,绝不仅仅是所看到的绘画或者其他艺术作品,而是更深层的对于心灵,对整个人的影响过程。


面向人人的美育


艺术教育与物理、化学、语文等等其他学科应该同等被归为重要的核心学科。美国政府在90年代就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从“多元智能理论”中得到科学依据,使得美国把艺术等同于其他学科。近年来,中国对美育的重视在逐步加强。2018年,中央美院的八位老教授联名给习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习总书记在这封信回信中,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他强调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回信中最要的两点: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握正确方向。二是坚持面向人人,强调了美育不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人需要的,而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


当今社会,国家乃至社会多个层面越来越加大推广力度,也重视美育培养的环境下,可任然存在着成人群体艺术教育的缺失现象。成年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群,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受众为学校教育中的中小学及高校学生,极少涉及社区美术教育中的老人群体。按照年龄层人群分类,校外教育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成人群体是绝大多数,他们的艺术素养决定中国公民的整体水平。这就促使我们对艺术有了一定的追求,却缺失审美,成年人对美育的缺失也导致了孩子艺术教育的不平衡。比如在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教育的场所,经常有孩子问家长这幅画讲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是什么?家长却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面向人人的美术教育。


讲座课件节选



推动社会美育教育学科发展


社会美术教育是研究社区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性别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机构建设的学科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并行,互为补充、互相依存。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介入,研究人的年龄层次和发展阶段美术教育特征,以及从社会文化服务角度对公立事业机构、私立教育单位的美术教育建设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效能分析等。


马教授讲到,社会美术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成人的、儿童的、社区的、博物馆的、家庭的、民族的、宗教的,当然还有很多,在社会的大家庭里,在研究中发现,艺术是去反映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如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对话,在这当中我们去研究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而美育最重要的是针对15-59岁这个推动社会发展力主力军的年龄段人群。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家庭美育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关于一个人的审美培养,马教授从色阶作为小点,她谈到,培养个人对色彩的敏感度,当面对大自然的时,可以分得出来上百万种红的,即使稍微一点点色差你都能感受到。这也是培养审美水平的目标,使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语言,不同颜色的文化。培养人的色彩美感、造型美感,通过我们对色彩和造型的敏感度让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到审美,提升水平。这也契合了社会美育的宗旨——从生活发现美,再把美带到生活中。


讲座课件节选


在美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师资问题、社会问题和学生、机构,教学、科研匮乏等等,本次系列活动的策划也是围绕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的初衷,希望通过未来业务发展及努力,能够让全国的社会美术教育机构整体水平提升,最终目标是艺术教育的大目标,希望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最后马教授以一句“献心教育,善心爱人”结束了讲座。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供稿: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校对:丝雨、小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