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划重点!细读《典籍里的中国》的经典书籍


春天,是读书的最佳时节,春光明媚,书籍正好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这个春天,一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节目在公众面前亮相,仅大年初一播出的第一集,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海报


该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让后世读典籍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截图


“典”字的起源,就是书册放于几案之上;典籍,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尚书·多方》中写道:“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即为:要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曾涌现了无数经典篇章,时至今日这些典籍仍在被阅读、传颂。今天,我们不妨在中华世纪坛镇馆之宝——中华千秋颂浮雕壁画中找寻那些节目里提及的传世典籍。



1


中华千秋颂


《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华夏文明有很多始创性的论述,就是从《尚书》开始的。比如第一次出现“诗书乐礼”中的“礼”,第一次提及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第一次制定历法等等,均有在《尚书》内记载。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在中华千秋颂浮雕壁画中占据一大重要篇幅的重要贤达孔子,相传就是《尚书》的编纂者。


中华千秋颂中的孔子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并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民本”思想就来自于其中的一篇《五子之歌》。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截图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也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节目从伏生誓死护书、汉文帝派人学书等几个场景切入,为观众展现了《尚书》在古人们心中的分量。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2


中华千秋颂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节目第二期内容,以袁隆平种植水稻的情景切入,揭开了即将要探讨的典籍——《天工开物》。其实,《天工开物》作为一本工艺百科全书,与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间,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却千丝万缕的关系。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这一巧妙的结合,源于《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与袁隆平,都有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禾下乘凉,既代表了粮食丰收的基础追求,也承载着国泰民安、富国济民的深刻意义,在不同的时空,宋应星和袁隆平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相似的回应。


《天工开物》开篇《乃粒》指出:“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意为: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中华千秋颂中的《天工开物》


在六次科举落选之后,宋应星在兄弟友人的帮助下将多年来游历华夏大地习得的技术编纂成册,帮助世人更好地获得自然资源。《天工开物》中梳理了130余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中华千秋颂中的《绘瓷图》:《天工开物》中制瓷流程图之一,是工匠在晾干的瓷坯上绘画的场面。


中华千秋颂中的《绘瓷图》:见于《天工开物》,冶铁工匠在制作百斤大铁锚。说明了明代冶铁业的规模与造船业、航海业的发达。


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初版《天工开物》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四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等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浩如烟海的科技典籍积累,先秦时代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所著的天文学巨著《灵宪》,还有宋代科学家沈括编写的《梦溪笔谈》等等,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伟大航标。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它们的存在不仅构建了璀璨的中华科技文明,在文化交流中也远播海外。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的,更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并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读了《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将它称之为“权威著作”。



3


中华千秋颂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天地永恒,青史永新。《史记》中记载的精彩历史,即使没有完整阅读过全书的人,也一定赏析过其中的经典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世家》等。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还有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此外,此书最伟大之处,在于其中收录记载了帝王之外的人物史传,多维度地还原、丰富了历史。而写就这本传世典籍的,就是司马迁。


中华千秋颂中的司马迁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后因意外入狱,司马迁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因此《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民族史传,其中有《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写出了一部多民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反映了其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精神内核,更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记》更让人明晰家国根源、民族文化、先贤智慧。有了《史记》的记载和传承,全世界华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截图




正如节目中嘉宾所说的那样,在典籍中,“中国”一词最早的出现在《尚书》,禹划九州可以代表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可以代表中国,孔夫子、伏生可以代表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可以代表中国......正因有了这些典籍,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片段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栏目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先贤、文物的事迹解读,设计跨越时空限制的文明对话,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温度。


文化,不止典籍,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仍有许多隐秘而绚烂的精神角落等待大家去发掘、品味。中华千秋颂这幅百米长卷,也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亲临现场,进一步展开解读。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Constance

校对:小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