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在中国】美术史策展中的两个转化——以“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为例

董松 中华世纪坛 2022-12-03


前言

“策展在中国”论坛自2018年开设以来,前两届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业界反应和广泛的社会反响。继第一届论坛提出“建立中国策展学”的理念、第二届论坛聚焦“策展与时代”的命题之后,2020年“策展在中国”论坛在湖南美术馆举办,选择了具有较强学术关注度和现实意义热点的“全球化与在地化”作为议题,以期达到拓展和深化中国策展学的研究目的。



美术史策展的两个转化

——以“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为例

● 安徽省美术馆副馆长  董松 


2019年1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开年,举办了“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以下简称“留法大展”),50余位大师的200件名作云集,多件只在传说中的艺术珍品首次“现身”,多位被历史尘埃淹没的艺术大师“重现”。笔者有幸作为课题《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的主持人,承担了其中“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的策展工作,很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观众认可的文化产品。


“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全貌



01

“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已知的活动时间最久、组织最完备、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留法艺术团体。1933年4月2日,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艺术生,本着“需要一个更紧密的、更纯洁的艺术团体的组织”,出于“互相了解、互相研究的真诚的态度”,“自由地评论艺术界的现状,艺术上的问题”的目的,在巴黎常书鸿寓所成立了著名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1934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合影


1936年,中国留法艺术协会参观团在伦敦展览会门前合影


从成立到1950年代,活动一直延续了20年,先后聚集了常书鸿、滑田友、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吕霞光等112名旅法艺术家。成员既有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专业的艺术生,也有物理、化学等专业但爱好艺术的留法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陆续回到祖国,也有一部分留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但是他们都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一个艺术团体,更像是一个孵化器,从这里走出的艺术家对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专题展第一部分


专题展第二、三部分


“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题展的面积不足200平米,为了让观众快速了解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我们根据研究成果将学会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坚守”“再兴”三个单元。


1

初创:1933-1937年

1933-1937年为创立期,以1933年4月学会成立为标志,这一时期大量学生回国的同时也有大量学生到法国,因此这一时期人员变化较大,会员数量也较多。

2

坚守:1940-1945年

1937-1945年为坚守期,这个阶段以1940年6月德军占领巴黎,法国全境沦陷为标志,学会成员纷纷离开巴黎,分散到各地避难,决定“等欧洲局势平静时,继续进行”,学会活动基本停滞。

3

再兴:1945-1950年代

1945-1950年代为再兴期,这个阶段以1944年8月巴黎解放,中国获得抗战胜利为标志,学会活动进入第二个活跃期,特别是1946年10月1日—20日,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行,共有13名成员205件作品参展。



02

策展中强调的两个转化


美术史策展基本都有研究做基础,但是很多时候过于强调研究成果的呈现,忽视了观众的参观感受,反而会削弱展览的传播力的研究成果如何更好的转化成让公众接受的文化产品。如何把从小众的研究变为大众的文化产品,把从研究的纸面变为展览的画面,从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形象,是这次专题策展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加强“艺术之物向历史之物”“文字语言向视觉语言”的两个转化,应该说展览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艺术之物—转化成—历史之物


美术史展览的策展,很多时候只是艺术家作品的简单呈现,没有将作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仅仅只是作为艺术家本人成果的呈现,忽略了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他乡之乡”的策展过程中,策展人特别强调艺术之物和历史之物之间的转换,将孤立的个人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史的勾连赋予他们新的意义,成为证明某一段历史的遗存物,就会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成为一个时期的重要物证。


在专题展的第二单元“坚守:1940-1945年”中,展出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滑田友水墨作品《对谈抗战》,这是滑田友先生非常少见的绘画作品,上面题跋“法国妇女协会为救济中国无辜被日寇轰炸之妇孺抽彩募捐征集中国艺术品,作此应征,廿六年春,田友”。这件作品反映的就是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举办抽彩募捐会的历史事实。


滑田友《对谈抗战》

潘玉良购于救助中国抗战中被害妇孺抽彩募捐会

安徽省博物馆藏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大批留学生回国,学会成员减少很多。陆续回国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投入到保家抗敌的历史洪流中,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剩余在法国十余名成员,坚持开展学会的日常会议和活动。特别是,组织学会成员通过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义卖、购买救国公债及长期认捐等各种形式支持国内抗战。“我国妇孺被倭寇飞机大炮轰炸者,不可胜计。此种惨无人道破坏世界和平,凡有血气者,莫不悲愤填胸。此间法国妇女协会,对于我国被害妇孺力谋救济,举办抽彩募捐,指定中国艺术及物品为抽奖奖品。但在巴黎,苦不易寻获上述诸品,本会同学,群认此系学艺术者救国良好工作。首先答认代为征集一百件,我驻巴黎各机关,相继响应,该妇女协会始能发行抽彩券五千张。本会同学各尽所能,不及一月,除征集中国物品外,另有中国书画大小一百三十件。


为欲向国际间作整个宣传计划,在未开彩以前,于本年元旦节,假巴黎中国学生会四大客厅,公开展览八天,中外人士前来参观,络绎不绝,巴黎各法文报争相赞扬。最足堪述者,每作品中均寓意倭寇轰炸中国无辜妇孺,且用文字详述,以便获彩者永留纪念,并使倭寇之罪恶,永世暴露。抽彩结果,共募一万二千余佛朗。”[1]潘玉良、滑田友、周麟、严德晖等很多学会成员不仅提供自己作品,还积极参与募捐会展览的准备工作,表示“抗战一天不停,捐款一天不止”,“略表分羹共餐微意于三万里外”。


滑田友作品展出实景


滑田友先生正是将作品《对谈抗战》提供给募捐会,无偿捐赠义卖所得来支援抗战。1937年刚到法国不久的潘玉良,以中央大学教授的身份不仅为募捐会提供了作品,还参与抽奖购买作品。《对谈抗战》就是潘玉良在募捐会上购得,一直珍藏,后随她的遗物一起运回国内,被博物馆收藏。通过美术史的研究,策展人认为作品《对谈抗战》是中国留法学会举办“救助中国抗战中被害妇孺抽彩募捐会”的最好证物,不仅记录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更是滑田友和潘玉良两位艺术家爱国精神最好的物化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只是滑田友一件绘画作品的呈现。



文字语言—转化成—视觉语言


美术史类展览基本都是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学术性强是它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将研究的文字语言很好的转化成展览的视觉语言,不能完成从纸面到画面的转换,仅仅只是文字配图的形式,就不仅会丧失展览的学术性优势更会让观众索然无味,减弱展览的传播价值。


课题《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多年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整理完成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名录。作为活动时间最久、组织最完备、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留法艺术团体,他先后先后聚集了112名旅法艺术家。在“他乡之乡”专题展的策展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清晰、完整的展现全部会员名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照论文文字的形式做成表格展板进行展示,对观众来说只是一个平面化的表格,不会认真阅读,也很难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序号

姓名

(生卒年)

性别

省份

专业

到法

时间

离法时间

1

蔡柏龄(1906-1993)

浙江

物理

1923

长期旅法

2

常书鸿(1904-1994)

浙江

绘画

1927

1936

3

常玉(1900-1966)

四川

绘画

1920

长期旅法

4

陈德义(1905- 1990)

河北

音乐

1939

1945


通过和设计师的沟通,策展人提出设计一个“成员墙”的思路,即给每位成员制作一块小展板,按照姓名字母顺序排列成一面大的展墙。每块展板上面是成员头像,下面是姓名、生卒年、籍贯、专业、到法和离法日期,共5项文字信息。在接下来的展览设计过程中,我们无法为设计师提供全部成员的个人照片,最后只能采取了留白的办法。展板上没有头像照片就用本人签名,没有签名就直接空白。设计师按照我们的思路,制作了112块小展板,并按照顺序安装在专题展最后的展墙上。这时我们发现有完整头像照片和文字信息的成员展板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成员的展板上都有空缺,甚至有些展板上仅有一个人名,让观者对他们的命运和缺憾唏嘘不已。


展览成员小展板


但是,这种看似缺憾很多的呈现方式,恰恰真是反映了目前研究的现状,也是美术史现状的真实呈现,有太多前辈艺术家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下,需要我们今后通过研究去挖掘。


观众在成员墙前观看


开展后,“成员墙”的视觉效果非常好,很多观众在此长久驻足,仔细阅读每一块展板上的文字。更有一些专家为我们提供了留法艺术家的线索和资料,帮助我们在今后填补展板上的空缺。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都是“他乡之乡”专题展中的实践。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美术史的策展中,应当重视和加强“艺术之物向历史之物”“文字语言向视觉语言”的转化,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成为大众接受的文化产品,让枯燥冰冷的美术史展览变成生动和有温度的展览。



[1]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第六届工作报告,安徽博物院藏



— END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供稿:“策展在中国”项目组

校对:小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