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解读】“这是一幅幅需要去体验而不只是观看的绘画”


7月16日,一批油画作品从法国远渡重洋来到中华世纪坛与观众正式见面,这些跨越时空的珍贵原作正是来自在2021年第十五届中法文化之春之际呈现的《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正如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在开幕式上所说的,跨越物理、艺术、心灵的三重距离,藉由展览所开启的这条路,是离艺术最近的路、最短的路,而中华世纪坛就是这样一个连接了世界的两面——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


本次展览收录了以法国诺曼底地区艺术为主题的61件来自19世纪-20世纪艺术大师的绝世真迹,其中包含印象派艺术大师莫里索、莫奈及其师友欧仁·布丹的作品;也有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巴比松画派的柯罗、印象派先驱马奈等人的珍贵原作,还有一些出自如卡尔斯、杜邦等小众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作品全面多样,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发端和嬗变提供了绝佳机会。


“印象派的摇篮”


说到诺曼底,你会想起什么?


若从历史书上讲起,这片土地上曾发生了二战期间最庞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使战争态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当时间回溯到19世纪,在一些艺术家的眼中,这座位于法国西北部的海滨城市又是另一片景致。


诺曼底(法文:Normandie)与英格兰通过英吉利海峡(法国称“芒什海峡”)隔海相望,二者最近处仅相隔34公里


在地理上,不论是海岸或内陆,诺曼底各处的风景都有其独特之美。在多变的气候和起伏不定的光线的彼此作用下,勒阿弗尔(Le Havre)、翁弗勒尔(Honfleur)、特鲁维尔(Trouville)以及埃特勒塔(Etretat),这些海港城镇、乡野村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飞速而细微的奇妙变化,深深吸引着莫奈等一众艺术家来此写生作画,用油彩凝固住独具诺曼底风格特色的每一种印象。


展览作品中的诺曼底风光


在诺曼底,诞生了古典大师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和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迪克·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以及印象派的铺路人,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 (Eugène Boudin,1824-1898)等闪耀的群星。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与巴黎之间铁路交通的蓬勃发展,诺曼底地区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逐渐成为艺术家和文人们寻幽访胜的圣地,成为“巴黎的后花园”。


展览现场


利用多媒体、灯光、音效以及多重搭建的布展方式,展览将诺曼底景色以互动沉浸式的形式重现出来,搭乘着前往19世纪的火车,带我们回到艺术家笔下的那个海滨城市。


“从短暂中发现永恒”


从法国大革命的余烬中走出来,工业革命使得城市突然扩大,资产阶级迅速扩张,也同时改变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世界。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中谈到:“所有与传统决裂所需的因素几乎都在巴黎聚齐了:激烈的政治变迁,快速的技术进步、摄影术的出现,以及令人振奋的哲学新观点。”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现藏法国玛摩丹美术馆


著名的印象派代表作《日出·印象》呈现了莫奈在他的童年故乡——勒阿弗尔的港口“捕捉”到的黎明景色,在1874年的第一次展览后,这幅画被讽刺为“未完成的作品”。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引用了它的标题,将这一派艺术家称为“印象主义者(Impressionist)”,“印象派”一词也因此流传开来。


印象派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它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巴黎。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擅长直接观察、感受光影的改变,记录对时间的印象,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作为对欧洲传统古典主义艺术的抵制,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将生动的色彩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入绘画,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则带来了精确审视与非理想主义的真实,而以马奈、莫奈、德加等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最终掀起了印象主义运动的浪潮。


印象派的画家们打破传统的束缚,他们不再依据传统的法则和教条,在受到巴比松画派和英国风景画家户外写生的启迪后,大胆地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创作。


“开创艺术新纪元的一群人”


诺曼底孕育了一群不满足于因袭传统、渴望创新的艺术家们,如现实主义艺术代表人物库尔贝、印象主义代表人物莫奈、莫里索等。他们不约而同地为诺曼底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所倾倒,创作出了惊人的优秀作品。


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从当时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共收录了35位艺术大师的61幅油画作品,分为“大师的风景”“光影的圣地”两个单元,带领观众清晰地把握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探寻作品深层次的含义与画家之间的联系,而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


Gustave Courbet

古斯塔夫·库尔贝

1819-1877

库尔贝是19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绘画的领军人物,仅描绘肉眼所可见的真实对象,如非理想化的农夫、工人、裸女和自然景观,反对学院体系的陈规旧俗和浪漫主义风格,其独立精神对印象派有着深远的影响。库尔贝笔下的风景画区别于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风格,强调表现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自然景象,笔触大胆而自由。


古斯塔夫·库尔贝,《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约1871年


该画描绘了诺曼底的海滩风光。浅滩上停着一艘木制小船,遍地散布的水坑映照出天空清浅的蓝色和翻卷不定的云朵,为深赭色调的沙滩增添了更为灵动的气息。远处,海水波浪翻卷,色彩略显浑浊,与远处天空中大片的乌云相呼应,传达出一种风雨将至的压迫感。作为库尔贝的晚期海景画作品,《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已经传达出印象派的典型风格,注重对色彩和光线反复折射效果的表现,准确地再现了特定自然条件下的自然风光。



滨海圣欧班(Saint-Aubin-sur-Mer)是诺曼底地区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之一。印象派画家们的步伐几乎踏遍了诺曼底地区的海滨城镇,而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也为该画派的艺术实践和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1796-1875

柯罗是较早采用户外写生画法的画家,对印象派有着很大的启发。在1821年,柯罗开始用油画创作风景画作品,并深受康斯泰勃尔和透纳的影响,区别于克劳德·洛兰和尼古拉·普桑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历史风景画。柯罗在中年后向色彩厚涂和诗意优美的风格转变,色调以银、灰、绿等冷色调为主,呈现出更为典型的印象派艺术风格,库尔贝、毕沙罗、西斯莱、布丹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也培养了莫里索、莱比讷等艺术家。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池塘边的放牛人》,约1863年


《池塘边的放牛人》创作于柯罗的晚年,是其在写生基础之上的创作,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清幽,是艺术家心中乌托邦式的存在。右侧树木占据了近景大半画面,枝叶旁逸斜出,笔触飘忽,绿意如烟如雾,仿佛会随风而逝。底部一人一牛仅仅作为点景之笔而存在,并未着意刻画。中景是一泓澄澈如镜的池水,房屋树木的倒影依稀可辨。岸边的平缓山丘上坐落着一座低矮的房屋,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柯罗有时会直接在未干的油彩底色上描绘物象,加之大面积的银灰色的明亮调子。有意避开浓重黑褐色调的暗部处理,柔和滋润的边缘线,与晨暮时分的朦胧光线,意境悠扬的清新自然十分相衬。


Eugène Isabey

欧仁·伊萨贝

1803-1886

欧仁·伊萨贝被誉为19世纪最优秀的海景画家之一,对荷兰早期印象派画家容金徳(Johan Barthold Jongkind)与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多有影响。受德拉克洛瓦、英国画家透纳等艺术家的启发,伊萨贝在油画创作中大胆尝试水彩画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绘画形与色的表现方式。


欧仁·伊萨贝,《诺曼底的农场》,约1850年


欧仁·伊萨贝在《诺曼底的农场》一画中描绘的是夕阳中的一座低矮农场。房屋由平涂的色块拼搭而成,显得厚重、敦实。紫灰色的云彩正朝小屋涌来,下方的草地与泥路是大面积的褐色调子,还留有大量笔触。艺术家抓住了余晖将尽未尽时投在房屋上的瞬时光影,大笔的涂抹和弱化的轮廓边界丝毫未影响其视觉观察的精确再现。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批艺术家涌入诺曼底海岸的大小农场,伊萨贝此时也与欧仁·布丹同游诺曼底采风。这里兼具海景与田园之趣,衣食住行物美价廉,满足了艺术家艺术驻留创作之需,逐渐成为了绘画的圣地,有了“诺曼底的巴比松”的美称。


Paul Huet

保罗·于埃

1803-1869

保罗·于埃早年师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托万—让·格罗(Antoine-Jean Gros),后受到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和英国画家理查德·伯宁顿(Richard Bonington)的影响,开始转向观察自然和风景画创作,吸纳了英国和弗兰德斯地区的风景画传统。于埃多以水彩绘制草稿,令画作呈现出极为微妙而生动的视觉效果,对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都有一定的影响。


保罗·于埃,《埃特勒塔,岩门》,约1849年


这幅画作以埃特勒塔海岸边的大象鼻山为表现主题,选择了相对低平的侧视视角,展现了山崖的独特形状,尤其是形似象身的主山体与伸入海中的象鼻。于埃以大色块平涂的手法描绘平滑的海面和沙滩,波涛层累,卷起的白沫与静止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象鼻山则笼罩在一片柔和的玫瑰色之中,光线在岩石表面折射出多样的视觉效果,而横向排布的笔法也突出了山体粗粝的质感,使得整幅画作颇具感官色彩。



作为埃特勒塔最重要的海滨景观之一,大象鼻山是印象派画家非常喜欢刻画的一类母题,当地的白色山崖和海天相交的自然景观尤其适合户外写生。莫奈、布丹等人均有同主题作品存世,并各自传递出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


Eugène Boudin

欧仁·布丹

1824-1898

欧仁·布丹是最早一批在户外进行风景画和海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被柯罗赞为“天空之王”。布丹生于诺曼底地区的翁弗勒尔,家中画店售卖的让·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让·伊萨贝(Jean-Baptiste Isabey)等画家的作品均对他有一定的启发。在游历巴黎和弗兰德斯地区后,布丹正式向伊萨贝学画,并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刻画故乡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区的自然风光。


欧仁·布丹,《埃特勒塔的小船》,约1892年


在《埃特勒塔的小船》中,布丹将目光集中于停泊在中象鼻山附近海滩上的数艘小船。周围的木板和桅杆散落一地,旁边亦有数人在搬运木板,对损坏的船体进行修缮和加固。画面顶部的天空和右侧的白色山崖折射出微妙的色彩效果,尤其是空中蓝色、紫色和绿色的交织效果,与黄色的船体形成了鲜明的对应。全画采用色彩厚涂的手法,笔触大而粗犷,传递出一种瞬间性的印象感。



Édouard Manet

爱德华·马奈

1832-1883

爱德华·马奈是现实主义向印象主义转型期间的代表人物。1856年开设个人画室,受到库尔贝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以松散的笔触、简化的细节、弱化的中间色调和未完成感为典型特征,《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等作品挑战了学院派艺术对理想主义的推崇,受到塞尚、莫奈和高更等一批巴黎先锋派艺术家的拥簇。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马奈不再采用黑色的画面背景,而偏好浅淡的色调,显示出莫奈和莫里索等人的影响。除了喜好咖啡馆、酒吧、舞会等以时髦的现代生活场景,扁平的空间效果、速写式的笔法和浓重的轮廓线都突出了绘画的平面感和物质性,使得马奈被视作一位“早期现代”(Early Modern)画家。


爱德华·马奈,《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约1870年


在1868-1873年间,马奈曾多次造访诺曼底地区,并为港口工作的渔民们绘制肖像作品。《诺曼底渔船船的肖像》描绘的是一位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呈四分之三侧面像。他的领口系着白色丝帕,黑发一丝不乱,颇有刻意为之的效果,更像是一位体面而优雅的巴黎市民。马奈有意强调了光线落在人物额头和面颊上的效果,并强调乳白、浅黄与黑色的对比效果,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影响。

Claude Monet

克劳德·莫奈

1840-1926

作为法国印象派主将,莫奈自小长于北方的海滨小镇勒阿弗尔,那里距埃特勒塔不远。在1883—1886年间,莫奈时常流连于埃特勒塔,刻画壮观的断壁高崖和波涛汹涌的海洋,意在捕捉同一主题在不同光线和大气中变幻无穷的视觉感受。莫泊桑曾形容此时的莫奈为“出色的猎手”,他甚至打破传统的绘画手法,根据光线变化迅速勾勒出数幅作品,再等待合适的时机加以完善。


克劳德·莫奈,《埃特勒塔》,约1883年


在一众刻画埃特勒塔海岸风光的作品中,该画的视角最为巧妙:莫奈选取了一处通向大象鼻山的岩洞,将观者的视线集中框定起来,直达远景处巍然屹立于海上的针峰以及大象鼻山的一小部分,造就了“画中画”的视觉感受。莫奈描绘了海边变幻莫测的光线落在白色岩石上,以及海水在折光后呈现出的的复杂效果,凸显出平滑的海面与粗糙的石壁之间的视觉差别。



埃特勒塔北面英吉利海峡,是诺曼底地区雪白海岸的一个组成部分,绵延近百公里,被誉为“法国第一海岸”。该地以洁白的悬崖、形状奇特的针峰和雄壮的象鼻山为三大标志性景观。


埃特勒塔海边共有三座象鼻山:小象鼻山、中象鼻山(又称阿瓦尔悬崖)和大象鼻山,形态各异,均由海风和海水经年累月侵蚀而成,不远处则是从海中兀然升起的针峰,高达70米,尖细颀长。在白天,象鼻山和针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鲜明的白色;随着天色渐晚,其表面不断映射出黄、粉、橘、紫、蓝等各种色彩,过渡微妙。为此,埃特勒塔是印象派画家们最为喜爱的户外写生地,莫奈就曾在此处绘有80多张作品,描绘了各个角度、天气和光线情况下的海岸,构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埃特勒塔时代”。


Berthe Morisot

贝尔特·莫里索

1841-1895

莫里索是第一位加入印象派的女画家,她曾受教于柯罗,其画风深受马奈的影响,并参加了第四次印象派展览。莫里索最常表现的主题是母子肖像和生活场景,体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敏感。


贝尔特·莫里索,《费康港》,1841-1895年


在《费康港》中,她并没有过多地描绘远处海天相交的自然风光,而是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了画面左侧近景中的一对母子。母亲身着黑衣,牵着孩子在沙滩上散步,属于莫里索惯常描绘的一类图像母题,也反映了当时法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莫里索也经常来到费康港游玩和创作。早在1868年,莫里索结识了爱德华·马奈,在后者的介绍下,她在费康港与其弟欧仁·马奈相会,后来在1874年结婚。因此,这座小镇对莫里索有着很独特的意义。

Louis-Alexandre Dubourg

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

1821-1891

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是翁弗勒尔人,1891年11月27日逝世于此。他早年从商,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在画家古斯塔夫·哈梅林(Gustave Hamelin)的鼓励下,杜布尔参加了1859年至1880年间的巴黎沙龙展。故乡翁弗勒尔是他绕不开的主题,市场、灯塔、海滩、码头等主题绘画饱含了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深情。


 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约1876年


在此画中,杜布尔画笔下的女人在熠熠生辉的落日中带着一天的劳动成果走来,既是整幅画的中心,也仿佛下一秒就能走出画外听到他们的交谈声。逆光的影影绰绰中似乎能看到远处的浅海处有人仍没有结束劳动,似乎想趁余晖未尽时再碰碰运气。人物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埋头赶路,或抬头张望。杜布尔没有夸张做作地突出劳作的艰辛与劳苦,这只是他所熟悉的真实、动人且单纯的劳作生活的再现。




展览现场


途经吉维尼、鲁昂和勒阿弗尔,塞纳河从巴黎永不停歇地流向大海,印象派也在法国这片地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150多年后的今天,展览又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时空。当面对被夕阳染成淡紫色的天空、波光粼粼如同流金一般的水面……大多数人都会用手机拍下这瑰丽的景色。也许你在此刻感受到的印象并不独特,它可能早已被一些19-20世纪的艺术家们记录下来了。




 大坛展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展览时间

2021.7.16-2021.10.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票务信息

优惠票68元

单人票98元

双人票178元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资料整合:姚顽

校对:小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