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与未来】第一场|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
9月1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1“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召集人,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副馆长高敬担任总统筹。邀请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和32位青年策展人共同参与。学术主题包括:“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跨文化研究与国际特展”、“影像艺术与策展机制”。
第一场学术座谈的主题为“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活动现场,学术召集人、学术评议人与青年策展人进行了主题发言及圆桌讨论。
第一场|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
(上半场)
学术召集人 杨应时
学术评议人 王聪丛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魏祥奇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公众教育组副科长 李颖翀
教育策展人 燕柏彤
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 王思怡(线上参会)
上半场学术召集人兼主持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杨应时,在演讲中强调应当通过艺术策展提升、拓展大众的审美素养。他通过大量亲身参与的国内外艺术策展案例,讨论了艺术策展人实现大众美育使命的策略:维度1、“物”与“人”:深研艺术+理解受众;维度2、“境”与“事”:营造情境+创设活动;维度3、“感”与“知”:触碰情感+构建认知。“通过艺术策展,我们的展览、我们的美术馆空间,应该成为与大众相会的会客厅,也是审美教育的实验室,还是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人才的孵化器。”最后,他就艺术策展人的自我成长提出三点思考建议:艺术展览与普通公众的关系;学术理想与社会使命的关系;个人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首先探讨了公众的概念,强调了公众的重要性。服务公众,是美术馆和博物馆创立的原因。他强调,策展的问题只是美术馆知识生成体系的一个环节:“没有单纯的策展问题,也没有单纯的公众问题,策展人在思考和重构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时,必须要思考与公众对话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公共教育组副科长李颖翀,提出:参与式公众项目的核心理念包括“参与、享受、尊重、交流”四个层面。结合案例,她阐释了博物馆项目开发的灵感来源不仅包括藏品、展览,还应把馆舍乃至博物馆运营模式、人员纳入其中,馆内和馆外专业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构成有利于参与式公众项目实施的条件。
北师大- ANOBO少儿全球素养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ANOBO少儿全球素养项目负责人、教育策展人燕柏彤表示,她希望做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策以公众为中心的展览。“当我需要触及公众时,我的超链接就是孩子——影响着其背后的每一家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她并分享了自己在“ANOBO 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策展中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科技性、艺术性、国际性,以儿童作为策展视角,增强互动性和共创性,同时运用了AR、VR、3D现实增强技术、全息影像、交互装置、多媒体地面雷达交互等科技手段,展览将科技、艺术、教育尝试做一个适当融合。
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王思怡回顾了美国教育策展人的缘起发展,探讨了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模式如何开展,并就教育策展人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思考。她就教育策展人如何更好地进入到策展领域归纳出几个基本问题:你想让观众从展览中获得什么?为什么你对该展览主题感兴趣?在展览当中哪些展品吸引你?展览展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我们能否将博物馆中更多样的展品在这个主题下展现给观众,让他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主题?我们诉说的是谁的故事,又没有诉说谁的故事?基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教育策展人能够为整个策展过程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上半场学术评议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项目主管王聪丛对四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她总结到:
面对当前的行业实践,我们要厘清三个问题。
第一,当前用什么样的视野和框架看待“策展和美育”的关系?在实践层面,策展侧重展示、启示,而美育侧重目标、意义;而美育关乎每位文艺工作者的格局,只有把握好策展和美育、普及和提高等辩证关系等才能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美育涉及从业者的身份——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在这样的身份、使命之下,才能优化好行业生态,从而把行业成果放大到社会、历史维度。每位训练有素的从业者当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第二,此为基础,如何对当前的艺术实践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四个案例涉及国有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实践和艺术研究等多角度。中国美术馆魏祥奇通过案例呈现策展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故宫博物院李颖翀谈“参与式项目”,用体系化方式,将展览、公教融为一体,以信、达、雅的方式完成公众美育。教育策展人燕柏彤的案例非常有趣,促使我们反思:你愿意影响行业吗?你能影响美术行业吗?你想如何塑造和影响我们的行业?以教育为目标,融合艺术、科技,并将之放达到国际文化进程中,这是“尽精微,致广大”的过程。上海大学王思怡,通过对美国新兴职业教育策展人的缘起和发展的研究,让我们深度去观察未来行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第三,通过这些实践和启示,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承担好各自任务。在美育范畴中,我们是“师”。因此,做好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层,我们分析物与人,实则做好“解惑”之职;第二层,谈到境与事,做好优化行业生态之事业,以“授业”为己任;第三层,谈感与知,不断构建、突破认知的过程,发现并尊重道的规律,以“传道”为志。
圆桌讨论
左起:李颖翀、燕柏彤、杨应时、吴洪亮、王聪丛、魏祥奇
第一场|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
(下半场)
学术召集人 吴洪亮
学术评议人 盛葳
浙江美术馆展览编辑、策展人 张海法
湖南省画院创研部副主任 李辉武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副馆长 宋新新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薛良
下半场学术召集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谈到,“我们在做每个展览的过程中,都希望公共教育在里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何能从策展开始就有公共教育的能量融入其中呢?这一定与场所、时间以及我们开放的心态有关。一个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展览,究竟应该怎样通过策展来传播其公共教育的价值?展览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播系统,公教要与策划同步才能有效用好这个系统。”
浙江美术馆展览编辑、策展人张海法,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展览空间,让观众形成自发性思考以及参与到美术馆知识生产的问题。他认为,展览是一种空间的视觉艺术,这个空间内的作品要考虑到空间语境的属性,而这是大部分展览所忽视的。美术馆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具有无限的知识生产能力,但这种知识生产需要观众去共同参与,才能够形成这种无限性。
湖南省画院创研部副主任李辉武的演讲从长沙的都市生活中的“网红”特性入手,结合对一批长沙“网红”艺术场馆的考查,讨论具有美术史学背景的策展人,该具备怎样的互联网思维?他提出,一是策展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和信息渠道功能,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展览“流量”;二是策展人要“让渡展览参与权,让公共教育成为公共互动”;三是策展人要将“让艺术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策展互联网思维的重要驱动力。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副馆长宋新新,她表示:“通过美育,我们可以拥有更多艺术的打开方式,这也是美育的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并介绍了该馆围绕艺术、教育、科学的跨界融合,通过推出面向不同群体的艺术项目,如: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研学营地等作为支撑, 华茂美堉奖、东钱湖教育论坛作为学术引领,从而串联起社会美育事业的金字塔式持续循环。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谈到,在策展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深入浅出”的工作原则,将展览的文案进行合理的“翻译”。同时,策展过程中还要辅以“突出明星展品”、“加入新科技手段”、以及“多元化的展陈方式”等,来拉近展览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公立美术馆的展览真正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下半场学术评议人,《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博士总结到:
艺术展览曾经是一个少数人的领域,但现在观众有着越来越高的参与热情,这为社会美育提供了新的基础。
吴洪亮院长的报告谈到他所策划的一系列展览,这些展览不仅将江南传统文化以视觉的直观方式亲切地提供给观众,而且,它们还是两个层次上的对话和互动空间,一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二是观众直接与艺术的互动。
张海法的报告以“语境”为核心概念,一方面是如何真实、恰当地还原艺术作品在历史现场的“原境”,并让观众进入和理解,二是如何在展览中构建一个“空间语境”,给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
李辉武的报告谈到网红和打卡展,一方面这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到困惑。因此,如何在坚持美术馆的定位和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大众喜爱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策展、进行美育,值得进一步去思考。
宋新新来自民营美术馆,通过策展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美育,也许在前期需要靠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长远来看,还需要社会自身的广泛参与,因此,美育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双减”的背景下,发展空间很大。
薛良的报告以“叫好”和“叫座”为主题词,他的理想是通过恰当的策展,让展览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学术性,又能满足社会美育。实际上,他所例举的北京画院这些年来策划的包括多个齐白石专题展等一系列展览,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圆桌讨论
左起:吴洪亮、盛葳、张海法、李辉武、薛良、宋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