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王加:浮世绘与印象派(下)(附回放)
讲座现场
4月24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浮世绘与印象派》讲座在线上和线下成功举办,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主讲嘉宾王加老师带领观众深入探寻了浮世绘的制作原理与传播进程,进而详细分析了受到浮世绘影响的西画名作与流派。
图文回顾分为上下两篇呈现,错过或感兴趣的观众们也可以前往文末进入视频回放,聆听精彩的现场感满满的讲座现场~
上篇回顾:
主讲嘉宾:王 加
研究员、策展人、专栏作家、独立撰稿人
匈牙利金十字勋章获得者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荣誉策展人
雅昌讲堂高级讲师
“
3
浮世绘对西方画家的影响
临摹浮世绘;
画中注入和服、屏风、扇子和浮世绘等日本元素;
用东方的创作载体如立轴/四条屏、扇面来进行创作;
将浮世绘中的构图、视角、动植物元素融入传统油画中,西方绘画也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脱离从文艺复兴时期便奠定的焦点透视法和注重光影的三维立体绘画语言,作品开始逐步平面化。
左上:《甲州三岛越》,葛饰北斋,1847年,正在展出
右上:《神田明神曙之景》,歌川广重,1857年
下图:《圣·维克多山和弧形河谷高架桥》,保罗·塞尚,1882-1885年
浮世绘的另一个独特构图我称之为“擎天一柱”,在西方风景画里,不会出现一棵树把画面一分为二的构图。西方的风景画大多以焦点透视为主导,两边是景,中间是光源。浮世绘正相反,这个构图方式给西方画家带来了新鲜感。上文提到了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在这个系列中家乡的山又出现了,但是山已经不是主体,被前面的树一分为二。
《尼古拉·修必奇·兹林斯基领导下西格特人抵抗土耳其侵略》
阿尔丰斯·穆夏
1914年
这幅非常难得一见的作品是捷克最伟大的画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阿尔丰斯·穆夏所作。除了画海报、装饰性的图像之外,奠定他在西方美术史中地位的一组作品就是《斯拉夫史诗》,由20幅巨型帆布油画组成。其中这张画的名字叫《尼古拉·修必奇·兹林斯基领导下的西格特人抵抗土耳其的侵略》,也是一个“擎天一柱”的构图。虽然不太确定这块黑迹是什么,可能是柱子,但是它将构图一分为二的形式,也是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
上图:《骏州片仓茶园之不二》,葛饰北斋,1847年,正在展出
下图:《大松树和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1885-1887年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骏洲片仓茶园之不二》对比的是塞尚的《大松树和圣·维克多山》。从画面侧面斜出一棵树,也是浮世绘的一个特殊构图。
梵高“流转的日本之梦”特展
东京都美术馆
2017-2018年
接下来进入被浮世绘“洗脑”的画家,大家非常熟悉的文森特·梵·高。如果没有日本文化的影响,梵·高的艺术不会变成这样,或者说他在西方美术史的地位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不会像今天这样。
梵·高和日本可以称得上是“双向奔赴”。梵·高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亲临日本,但他本人收藏了600余幅浮世绘版画。1890年7月29日,梵·高英年早逝,在他逝世20年之后的1920-1930年期间,“梵·高热”开始在日本蔓延。很多日本人知道了有一个印象派画家梵·高,喜欢日本且画了很多日本元素,便蜂拥前往法国,去他临终前居住的阿尔勒和奥维尔小镇寻找梵·高的足迹和他“眼中的日本”,并留下了很多历史照片和日记。日本人推崇梵·高并以他为傲,源于他发自心地对日本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并将这份爱通过画笔描绘了下来。
“
我不管别人说什么,即使是一张色调平坦,再普通不过的日本版画,对我来说就如同鲁本斯一般精彩。
——文森特·梵·高
《唐吉老爹像》
文森特·梵·高
1887年
这张梵·高的肖像画主角叫朱利安·弗朗索瓦·唐吉,是巴黎一个绘画用品店的老板,他的画家朋友们都叫他“唐吉老爹”。梵·高与他私交甚好,并为他画过三张肖像,这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在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岳三十六景》里的富士山、雪景和樱花,左侧的歌川丰国所画的扮成花魁的演员,右侧是梵·高单独临摹过的溪斋英泉的《身穿云龙打褂的花魁》。这张正面的肖像有着很强烈的平面感,而不是西方绘画传统当中的立体感,说明梵·高已经开始用日本浮世绘的创作方法来画传统的西洋肖像画。
梵·高从日本浮世绘中学到了什么?
● 明快的色彩以及具有强烈对比的大色块
● 直接大胆的轮廓线,清晰的对角线
● 所绘物体在化作的边缘被裁切而追求不完整性
● 独特的空间暗示方式,强调前景和背景;高或者没有地平线
● 拉近并放大自然中的物体
《身穿云龙打褂的花魁》
溪斋英泉
1820-1830年
《花魁(仿英泉)》
文森特·梵·高
1887年
首先梵·高从临摹溪斋英泉的美人画《身穿云龙打褂的花魁》开始。他的改良版的人物造型完全是临摹的,但是色彩变了,更加浓烈,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痕迹在其中。他还添加堆叠了很多装饰元素,例如竹子、荷叶、青蛙、莲花、仙鹤、渔船等。梵·高用这样的色彩组合,尤其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浓烈的黄色,一下就给浮世绘注入了自己的风格。
左图:《大桥安宅骤雨》,歌川广重,1857年
右图:《雨中的大桥》,文森特·梵·高,1887年
这张《雨中的大桥》是临摹歌川广重的《大桥安宅骤雨》,但临摹方法有所不同。歌川广重的桥是原色的木头,梵·高则运用了他喜欢的黄色。日本的浮世绘与中国水墨传统有关,讲究强调灰度的“墨韵”,梵·高临摹的“碧水蓝天”则凸显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两种风格结合又出现了别样的韵味。
“
浮世绘的艺术就像呼吸一样简单,他们能用区区几笔刷就创作出一个形象,那种感觉就像他们在简单地扣大衣扣子一样。
——文森特·梵·高
左图:《龟户梅屋铺》,歌川广重,1857年
右图:《开花的梅树》,文森特·梵·高,1887年
透过前景巨大的梅树枝干所露出的画面缝隙来欣赏较为次要的远景,这一浮世绘独有的构图方式被梵·高在临摹中化为己用。浮世绘被西方画家吸收和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新颖程度,以及打破固有三维表现手法,改为二维平面式画法的这样一个突破性尝试。
左图:《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1850年
右图:《播种者》,文森特·梵·高,1888年
梵·高除了喜欢临摹浮世绘,最爱临摹的就是米勒的农民题材。这张图结合了米勒《播种者》的人物造型以及浮世绘的构图,改造出了梵·高自己的《播种者》。如果将人和树干拿掉,仅剩太阳和天地,可以看出十分鲜明的“梵·高风格”,但是加入人和树后,又注入了写实主义和浮世绘的元素。这张画让梵·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合璧,他的画已经不再完完全全是西方艺术了。
左图:《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1847年
右图:《星夜》,文森特·梵·高,1889年
西方美术史的专家们最新的一个设想就是,梵·高最著名的《星夜》是受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影响而创作的。确实两幅画的整个构图和海浪形状的排比非常接近,但是梵·高留下非常多的日记和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并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这部分,所以现在只能把它当作假设来观察。
浮世绘与德彪西
浮世绘不仅影响了印象派绘画,还影响了音乐。左图是1950年出版的《大海》首版乐谱的封面,就是根据《神奈川冲浪里》的巨浪局部改编的,足见作曲家对画作的偏爱。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正是通过这张浮世绘版画完成了构想,创作出著名的《大海》。他试图通过音乐来重现海洋在他脑海中的印象,而非还原海浪和海鸥的声音。而悬挂在他巴黎工作室墙上的是《神奈川冲浪里》,无疑是他谱曲过程中的视觉启示。
梵·高的好友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也特别喜欢日本艺术,他与梵·高的友谊使得二人可以分享对浮世绘艺术的理解。劳特累克的石版画不仅反映了他对浮世绘大色块平涂色彩和清晰轮廓线的运用,浮世绘中的美人画和春宫画也影响了他对记录舞女和风月场所真实状态的兴趣。
《拉·古鲁》
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
1891年
1891年,劳特累克为当时刚开张的红磨坊创作了第一张海报《拉·古鲁》,从此一炮而红。他使用二维平面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在借鉴了浮世绘鲜明对比色块的基础上,添加了黑色的人群剪影和醒目的广告文字。海报里既有当家的女舞者,也有著名男舞者的剪影,画面构图均衡又富变化,极具视觉冲击力。
左图:《日式酒馆》,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1892-1893年
右图:《简·艾薇儿》,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1893年
右图是劳特累克在1893年为简·艾薇儿创作的同名海报,画作的构图参照了德加的名作《巴黎歌剧院乐队席》的贝斯手造型。底色以淡黄色的舞台木板为主,黑袜呈现出舞者典型的踢腿姿势,色彩使用不多,但牢牢抓住了观者的眼球。
左图《日式酒馆》描绘了一个全身黑色坐在吧台的女士,她的前方可以看到指挥的手和琴头,运用了清晰的轮廓线,通过弱的透视关系和立体感,展示出了海报艺术由三维空间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发展历程。
《吉斯蒙达》
阿尔丰斯·穆夏
1894年
由于欧亚之间交流增加,1890-1910年在欧洲和北美如火如荼的“新艺术运动“受到了浮世绘版画的巨大影响,二维平面空间的表现手法和线条,对比强烈的色彩及图案的装饰性,极大地启发了新艺术运动中的相同元素。
被我们视为“工艺美术”的浮世绘在19世纪晚期的欧洲与同样注重装饰设计的新艺术运动找到了共鸣。和劳特累克同为海报艺术先驱的捷克画家穆夏为法国女演员萨拉·伯恩哈特所制作的海报《吉斯蒙达》,运用细长条如立轴般的画布,其清晰的轮廓线和装饰性极强的多种花纹均离不开浮世绘的影响。事实上,浮世绘影响了穆夏,而穆夏的艺术海报又“回流”影响了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动漫领域。
《手执扇子的女子》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917-1918年
新艺术运动在捷克的代表是穆夏,在奥地利便是分离派泰斗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著名的金色时期的克里姆特运用了大量的金粉金箔来作画,便是借鉴了日本金色的屏画背景。在《手执扇子的女子》中出现了大量东方元素的符号,既表现出当时流行的日本主义,也符合新艺术运动中强调作品装饰性的特征。
“
4
关于浮世绘的思考
被我们视为工艺美术的浮世绘之所以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以西方为主导话语权的重视不无关系。而之所以被重视,更是因为浮世绘艺术对19世纪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新艺术运动的大师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因此改变甚至颠覆了西画传统。
然而浮世绘所采用的技法、构图和表现形式多是源自我国的传统国画。在日本闭关锁国的两个多世纪,我们的瓷器远渡重洋、风靡欧美,而在鸦片战争之后,日本通关开放,将浮世绘传播至欧洲,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果最先传到欧洲的是中国国画,那么是否会对西方绘画产生相同的影响?那些印象派大师笔下的画是否会刮起浓郁的中国风?
以上只是一个假设,当我们在展厅中看到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绘名作时,可以在脑海中联想一些西画以及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再去观察浮世绘,会发现其实它就是相当于中西方绘画的一个桥梁。
- END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看回放”
观看讲座录像
扫码关注“中华世纪坛服务号”
进行观展预约、购票
后台回复关键数字获取更多展品信息
大坛展讯
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季:
“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
“江户物语——日式创意市集”
展览时间
2022.3.26-2022.6.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一层专题展厅
票务信息
通票105元/人
工作日票95元/人
优惠票75元/人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阿清
资料整理:姚顽
校对:桃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