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财经大学第十四届“法律职业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2017-06-25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2017年6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第十四届“法律职业发展论坛”在国定路校区法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法律实务界及学术界的40余位兼职导师和10余位校内导师围绕“全球治理中的法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为全球治理背景下我校法律人才培养工作的侧重点以及变革点提供了总体框架思路和具体细节设想。参加本次论坛的硕士生导师来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静安区司法局、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政治与法律》编辑部、宁波大学法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海问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上海市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北京国枫(上海)律师事务所、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上海君伦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汇盛律师事务所、上海方本律师事务所、上海律新社、中远海运集团、携程集团、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杰普副教授主持。

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首先感谢了在场各位导师对论坛的参与和支持。他表示,经过多年的坚持,法学院一年两度的“法律职业发展论坛”已经成为财大法学院的品牌活动,加强了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交流。他提到,习总书记5月4日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中涉及法科学生的培养应与实务相结合。他通过万达全球资本的扩张和监管问题引出在全球治理的环境下如何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值得思考。随后,关于上财法学院的学生培养,他提到了四点。第一,他简单介绍了学院目前英美法证书班的基本情况,表示国际经贸法律市场与英美法的联系相比大陆法更为紧密,在国际法律市场中受过英美法严格训练的人才表现更好,因此法学院应坚持做好英美法证书班的推广、团队建设和学生选拔。第二,他简单介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的情况,提到学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是基于全球治理的角度出发设立,受到教育部重点关注的项目。因此,学校对基地班项目会从严要求。第三,他表示,学校下了很大的决心从事全球治理的研究工作,争取建立研究和教学中全球治理和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他希望法学院积极配合学校战略,在全球治理和法治建设中做出自己的品牌。第四,他表示希望在座各位导师能鼎力支持并再次衷心感谢在场各位校内外导师的参与。

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宋晓燕教授汇报本学期法学院的工作情况。她对在场的导师们作了2017年上半年的工作汇报。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2013届的英美法证书班结业的成果相比去年有所进步,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在院设奖学金方面,该年度的院设奖学金有来源广、受益面广、覆盖面广等特点;兼职导师发挥了作用,积极指导学生,开设了独树一帜的实务课程;在培养质量管理方面,学院进行了强化,包括对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修改和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同时,她还介绍了法学院的师资引进、校友会成立、首届法科校友论坛的召开和向哲濬法学发展基金的成立等事宜。

接下来,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向新聘和续聘的兼职导师颁发了聘书。

在主旨发言阶段,宁波大学董茂云教授认为全球治理中的法律人才培养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人才培养得看清国家战略。他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经济的转型发展期。从全球治理来说,我们应该扩大中国的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的协商和制定。全球治理中不仅需要英美法模式,还需要中国模式,而中国模式的建立就需要一批优秀的国际法律人才。第二,他认为一流法学院教育应积极回应国家全球治理中的战略。他认为法学院的教育应集中在两个培养:对中国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对外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就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来说,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职业化。对外国法律人才的培养重点则应在吸引外国学生走进来,学习中文,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最后,他对财大法学院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志强律师也做了主旨发言。他认为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所提出的观点和战略,法律人才培养应打造人类法律服务共同体。就如何培养适应全球治理的法律人才,他提到了三个点。第一,他提及了我国目前涉外法律人才紧缺的现状;第二,他提出培养全球治理下的法律人才应关注三个商——智商、情商和爱商;第三,他提出了诸如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强化涉外法律外语教学、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等具体措施。他总结到,只有将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具体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全球治理形势下优秀合格的法律人才。

此后,学生代表周雪玲发言。她回忆了在英美法证书班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学习的日子,感谢学院和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帮助,并对学院将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自由发言阶段,与会导师继续围绕“全球治理中的法律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刘言浩指出,财大法学院在比较法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一中院和财大已开设了超过10年的实务课程,一中院的老师也来到财大给同学们上司法前沿的课,进行案例分析的指导。他认为在全球化中,本土法律更为重要,因此外国法和本国法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法律研究关注在法律适用的层面更有意义,如何把实务融合到教学中也正是导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他赞赏财大的法学教育已经初成体系并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国良首先对财大法学院提了一个建议。他认为财大法学院举办的“法律职业发展论坛”已经形成品牌,可以整理成果,推进学术研究。接着,他以最近发生的福耀玻璃在美国遭受的劳动争议处罚案例为例,认为我们目前的法律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他认为国际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并且具备将理论和实务结合的能力。

《政治与法律》主编徐澜波建议将目前的英美法证书班直接推广到全院,将目前的教学模式普及化。他认为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市场自发机制的安排,国外法学院教育就能做到就业和专业基于市场的机制基本一一对应。基于他目前的观察和了解,他感觉目前的法学学生专业性不强,法学院学生受到的专业化教育不够,建议调整教学体系以让法学院学生的专业更能与就业市场相对应。

上海市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龙陈律师提出企业家应有全球资源整合、价值传承和责任承担的能力。他认为,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知识储备的能力,学生将在将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他认为法学院应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知识储备。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才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和出色的专业素养。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军律师指出法学院学生供大于求是老常态。他认为律师事务所是法律服务的供应商,法律服务的走出去就像工业产能的输出。目前国内有很多律所都具备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他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去比我们发达的地方进行法律服务,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我们可以选择到比我们落后的地方进行法律服务,这样我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与其做学生,不如做老师。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陈胜律师表示他对董茂云教授的发言感受非常深刻。他也认为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家国情怀。同时,他还提到了学生去国际组织实习的三种途径:自己申请,校友推荐和邀请国际组织的人举办讲座从而让学生自己建立联系。他非常慷慨地承诺如果有机会将邀请知名国际组织的法律顾问来沪进行讲座。他还提到了国际组织班的同学对自己目标国际组织的定义可以扩大,比如比较大的仲裁机构如ICC和新加坡仲裁中心等都不错。最后,他赞赏了上一年度在金杜律所实习的财大学子的优秀表现。

上海方本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金春卿肯定了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不重视国际组织的话,国家在将来的世界中会没有话语权,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都非常重视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最后,他赞赏了财大的国际组织基地班。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上海君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麦世宏律师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在台湾东吴大学学习和从事知识产权的背景。他认为大陆的硬件设施比台湾先进不少,学习英美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建议在座的校外导师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座谈的机会。最后,他认为法律是一门应用科学,实务的操作和理论的研究应该结合起来。

携程集团副总裁杨钦主要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讲了三点。第一,全面依法治国很重要。目前习主席提倡的全面依法治国是真正落到了实处;第二,除了技术法律以外,法律应该紧跟潮流。他通过列举中国庞大的电商市场、广州商事委网上裁判的尝试、上海中院12368智能系统的尝试以及知识产权法院、金融庭和金融仲裁院的单列等例子说明,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大有可为;第三,他提出智能化可能会在将来替代法律职业,表示法律人才的教育应该是教育如何创新,具备创新特质的法律人才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的。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副庭长胡震远从他自身司法审判的实践提出了他的思考。首先,他认为目前大多法学院的教育缺乏人文观念,法学院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会束手无策,学院在这一点上可以加强。其次,他认为目前法学院出来的学生理论上都很扎实,但是技术层面上比较弱。他列举了德国对法官的培训和经常性案例分析的例子,提出法学院的学生应该多接受技术教育,其中包括分析案件、捕捉事实和归纳争议焦点等技巧。最后,他再次强调法学院的学生应接受人文教育。他认同机器终将取代部分的法律职业,认为我们要将人文的东西展现出来。在逐步被替代中找到人和机器的差异在哪,这是法学教育需要思考的地方。

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仁荣首先赞赏了财大法学院最近几年取得的成果。他认为对学生培养方面,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该是一个T型结构:横面是广度、宽度和知识的丰富程度,这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选择有多宽;而竖面则是深度,这决定了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因此,法学院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宽度,同时选择一个专业或者喜好,用心钻研下去,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在国际化全球治理方面,他认为学院的英美法证书班和国际组织基地班都是非常好的开头和实践,学院应该坚持下去,做的更好。他希望财大同学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并期待和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工作和成长。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陈青东同意董茂云教授说的,法律人才应具备家国情怀。他提到每年有很多学生来应聘,但很少招到合适的人,红圈所供过于求的情况确实存在。在法学学生职业成长方面,他提到律所的培训对于律师助理的发展非常重要,缺乏律所科学的培训,法学学生想要成为优秀的律师比较难。就这个话题,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北京金杜学院,并希望将来有机会和财大法学院进行合作。

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立宇认为有必要和财大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他认为法律人才培养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开设课程,好的法学院应该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律师事务所是法律职业教育最大的用人单位,因此大所应该加强在法学院的影响,充分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他认为法学院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到合适的岗位去,这需要科学的教学体系。

中远海运集团法务部高级经理汪洋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他认为财大对法学院学生的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第二,他认为法律人应当在起步阶段多培养一些基础的知识。第三,他也认同法律人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和家国情怀,法律人应当携手打造法律共同体。最后,他提出全球化和人才的培养应注重规则的输出。

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高菲通过中菲南海仲裁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南海仲裁案将国际法重新提上了议程,国际法的三个分支是不可分的。他指出国际争端解决相关知识非常实用,争端解决在国际条约仲裁中意义重大,因此法学院应该加强在国际争端解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高菲认为法律方法是将来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发展的趋势,学院应该重视国际法特别是海洋法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上海市汇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晏圣民表示参加此次论坛收益良多。就他个人的观察来看,南海仲裁前后大陆法律层面的回应很少,大多是政府的发声,表明法律界对南海仲裁案研究的不多。就当时所有的研究文章来看,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表达了比较多的政治诉求,而纯正的法律研究很少。他认为在新世纪规则的制定和形成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中菲南海仲裁案,我国没有特别强烈的法律上的驳斥说明了我国的法律教育存在误区,没有国际化的视野,这也是我们要讨论全球治理下人才培养的原因。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海斌指出了国家战略对法学院人才培养提出的几个挑战,比如语种、涉外法律业务范围的扩大化、法学教育分工多元化趋势的固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法学院合作的平台的不畅通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表示当今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跨文化沟通,特别是跨法律文化沟通的能力,是今后法学院法律人才培养很大的障碍和挑战。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律师、资深顾问马贝艺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法科学生,英语一定要好。由于目前跨国法律服务人才的稀缺,上财走的英美法证书班的道路符合市场的需求。就国际组织基地班同学的海外实习来说,她认为最重要的是个人积累和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她鼓励基地班的学生早做准备,学会自我成长和培养,多关注社会问题。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蒋婵分享了她本人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并从政府的角度谈了谈她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她认为海商海事的法律是人类历史传统行业和国际经济的晴雨表,现在这个领域的人才依然很稀缺,可以发展培养航运法律人才,加强航运法律方面的研究。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璩富荣提出了自己对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观点。第一,涉外法律交往的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但同时也要立足国内,真正做到履行法律人的责任。第二,对于法律人来说,基础教育非常重要,法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第三,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应立足实践教学,即具有国际视野,也立足本国实际。第四,网络与科技创新对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影响巨大。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以诉讼为中心的审判制度改革,科技化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北京国枫(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执行主任朱黎庭就自己作为执业律师和兼职导师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律所已经可以从事国际业务了。英语是全球化法律实务处理文字最重要的工具,而目前律师行业的新人的英语水平距离从事真正的法律业务还相距甚远,很多律师的外语水平远远不够支持高端法律服务的需求。他认为国际化视野要结合外国的法律来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其次,他认为竞争的关键是将本国法律学好,法学院没有必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一些没有必要的地方。再者,他认为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要结合财大的特点,对于不同的硕士提供不同的特色,法学院应提供跟金融市场发展相关的课程。最后,他就自身从事的业务来说,表示实务金融机构需要的法律还没有人整理,需要研究和传授。

上海律新社CEO王凤梅主要从媒体和科技的角度谈了谈她对全球治理下人才培养的看法。首先在科技方面,她认为高校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的反应是较慢的,在教学的培训和共享中,有很多方面可以加强,其中包括技术方面,包括对技能和工具的应用。目前出现了很多数据、技能、基础和学习的平台和工具,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即使是法学院的学生也是如此。由此,她认为法学院学生对科技的学习需要加强 。其次,她认为法律行业内的标签还不够清晰,法律人需加强标签意识。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吴文芳副教授从校内老师的角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她觉得老师是国家战略的最终落实者,大学老师应该主动学习,不断地自我培养,提高自我的素质。就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她认为自己跟兼职导师的联系还需要加强。

上海财经大学J.M中心主任徐继强教授表示他参加此次论坛深受启发并感谢各位导师的出席和参与。

最后,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宋晓燕教授进行总结,衷心表达了对各位导师的感谢。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创办的 “法律职业发展论坛”,2009年举行第一届,2013年后改为每年两届,迄今为止已召开了十四届。论坛主要邀请受聘于本校的来自司法系统、律师事务所、科研院所以及公司企业法律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成就的研究生导师参加。论坛讨论的议题主要有“双导师制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法律实验实践教学”、“法律职业的选择”、“司法改革与法学教育”、“法学教育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法律职业的发展”、“案例与案例教学”“ 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背景下的法学教育”、“全球治理中的法律人才培养”等。经过这么多年的坚持和实践,论坛在我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校法律理论与法律实务,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法律教育与人才市场等多向度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也日益得到学生、教师和法律实务界的关注和赞许。

供稿 | 罗汉杰(学)、刘国庆(学)

供图 | 李强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