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跨越六百年,他为何仍被世人拜服?

2018-01-02 爱学习的 海尔大学

他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他被称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两个半圣人”之一;

如今出版书籍,只要有他的言论,就会被读者青睐;

他的思想曾是学生们历史科目的考试重点,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家的钟爱……

说完以上四点,想必大家的心里已经明白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了,正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



那么,与我们有着将近六百岁年龄差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才会被当今的中外企业家拜服呢?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一个人想要有所进步,必须将想和做保持平衡。如果只是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方向就容易偏差,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只是在自己骗自己。


心学的一大关键是“知行合一”,文学大家陶行知的名字,也是演化于此。理论很重要,但相应的实践也很重要,“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一生跌宕起伏,不停立大功却又不停遭贬谪,就如当今的创业者,一次次光鲜亮丽,却又一次次血本无归。但王阳明从未消极懈怠,坚持“知行合一”,企业家如同得到一种神奇的魔力,找到了医治焦虑的解药。


在邻国日本,阅读《传习录》,用心学做精神指导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阳明心学甚至指导了日本崛起的关键——明治维新,梁启超曾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大批日本企业家,甚至稻盛和夫、松下新之助等大牛,在日常经营中,都会借鉴“心学”的种种理论。所以现在很多人学习稻盛和夫,说到底还是在学阳明心学。


企业家特别愿意学习王阳明而不是朱熹等其他传统儒家大家,也正是因为王阳明“建功立业”而非像朱熹那样“著书立说”的生平,对于企业家们更有吸引力。


划重点——


焦虑是很多企业家的关键词。“从0到1”创新之路步履维艰,“从1到N”的运维之路也是难以为继。


以海尔集团创造价值体系为例:从0到1,展示海尔创业期间衍生的海尔文化,采用了“日清工作法”的引领模式;从1到N,兼并企业并延续到海外,做大做强成为国际化公司,采用SBU(策略事业单位)的模式;除此之外,再从N到1,采用“人单合一”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颠覆经典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物联网引领模式,变成一个个网络节点。整个价值体系,纵横都成整体逻辑关系,贯穿人的价值第一的价值观和海尔的创新创业精神,并将随着时代继续进一步迭代变化。


企业家是时代的领军人物,多数走在无人区,需要带着团队成员往前走,想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就必须做到快速的迭代创新,心中有良知,身体快行动,才会快速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从一而终,不忘初心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后不以为然,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仍在不停地尝试。


据传,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仅没有悟出什么道理,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奠定了后来开创心学的基础。



后来王阳明被贬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贵州龙场,他带去的三个仆人到了贵州就水土不服,相继病倒,都有着很大的怨气。但王阳明为仆人烧水做饭,开导他们,因为他心里很明白,这个环境躲不开忘不掉,只能挺直脊梁,动心忍性先活下来,这与创业者初期的境遇何其相似。


在龙场,他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领悟: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向自己内心以外去寻求,比如格竹子、格树木,而是应该向自己的内心来寻求道理,在这之后他还悟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建立了一整套的心学体系。


划重点——


很多大型公司在初创时也有过迷茫,创始人大多会遇到一个类似于“龙场悟道”的关卡。虽然这个时期通常被人们称为“坚韧”、“有毅力”,实际上悟道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复盘”。


复盘不等于死扛着坚持,有的时候是放弃,最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内心当中最柔软最不堪的部分,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叫做“事上磨练”。


成功=能力+努力+态度


在王阳明生命的最后时刻,身边人问他,可有话要留给后人,他指了指胸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一生,学术建树很高,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而他的弟子们将老师的一言一行整理成《传习录》,成为王阳明的“代表作”,同心学一起影响着百世后人。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治,阳明心学都在引导着我们前行。成功=能力+努力+态度,能力和努力没有负数,态度却在-100到100之间,一切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而这,就是我们的良知!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海尔大学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