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少赛随笔:锻炼棋艺 收获友谊

2016-11-05 何贵刚 映美杯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



儿子学棋多年,从2011年中国少年朱忆在巴西获得国际棋联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简称世少赛)冠军那时起,心里便一直有个心愿:也带儿子去参加一次世少赛。跟儿子说了,于是这个心愿也慢慢成为孩子一直坚持学棋的动力之一。前年的德班,去年的希腊,一直因琐碎原因无法成行,直到今年,我早早地便下定了决心,诸事不顾,终于带着儿子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巴统。


由于航班原因,我们只能从第比利斯转乘大巴前往巴统,仔细算算,我们花费了近30小时才到达比赛酒店,本来担心孩子们受不了旅途颠簸,但后来发现孩子们比家长更能适应环境,比如时差、比如旅途劳累、比如食物,这些在很多家长眼中的难题对于孩子们而言都不是问题。



(何毅宸在比赛中)


比赛第二天下午开始,发现期待已久的世少赛其实和国内的一些比赛没什么两样,甚至在赛事组织上还略显马虎,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安全问题,比如裁判员配备(没有裁判会中文也就算了,就连会英语的也不多)。


跟中国队张伟达老师谈起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次世少赛,张老师说这种比赛牵涉较广,往往需要举办地政府出面协调各种关系和调配资源,以前也努力过,不过由于领导换届搁浅了。很是惋惜!国际象棋虽然在中国受众较少,但一直被公认是“高大上”的游戏,这种高规格的比赛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德班、比如希腊,再比如今年的举办地巴统。




但是,我的这种吐槽心态随着比赛的进行就被慢慢改变了。由于是第一次参赛,赛前没做太多准备,看到同组的沈妈为儿子准备的交换礼物、漂亮的带底座的小国旗,我才知道世少赛原来不仅仅就是比赛。在沈妈的帮助下我也为儿子准备了11份小礼物,看到每轮比赛前儿子都要花时间为不同国家的对手挑选他认为合适的礼物,我心里很是高兴,比赛成为了儿子结识各地朋友的纽带,虽然国际象棋是“非奥”项目,但是真正的奥运项目也不见得如这般能真正体现奥运精神。




第一轮,儿子利用对手的一个失误赢得了比赛,出来后很郑重地告诉我,对手发现局面不能挽回后主动握手,他很紧张地问“resign(你认输吗)?”对手点头之后他才放心地同对手握手了。我说,你也太谨慎了吧,他摇头说,这个比赛很重要的,万一他握手是提和的意思怎么办?我说一般而言,停钟握手就是认输,握手的意思是祝贺对手下出了一盘好棋,赢了自己。后来儿子也输了几盘棋,每次他都说我跟对手握手了,我虽然不喜欢他输棋,但我很高兴他学会了在输棋后祝贺对手。


第二轮,我们和印度的一个小朋友和棋了,后来碰到那个孩子的家长,印度爸爸很热情地夸奖儿子是个很棒的棋手,约着以后多交流。我们聊了很多,也交换了联系方式。整个比赛下来,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棋童家庭,通过国际象棋这个纽带,家长们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也是这次世少赛的收获之一。




通过了解,近几年很多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国际象棋的基础培养。比如美国,在一套完备的国内等级分体制下,青少年棋手的训练目标非常明确,家长们也可以很容易地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比赛。美国国际象棋协会为青少年的培养做了很多工作,在集训、比赛上有各种政策进行支持,这次世少赛就随队派出5位特级大师进行专门辅导;很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少年队,甚至为孩子们在国际上邀请比如尤苏波夫(Artur Jussupow)这样极具经验的教练执教。听到这些,我很为那些国家的青少年棋手们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中国也行动起来,在普及国际象棋及狠抓顶尖棋手竞技之余,也能加大对青少年棋手的支持力度,让国际象棋真正能帮助到中国的孩子们!


中国此次参赛的家长们无疑也都成了朋友,无论是比赛中的相互鼓励,还是在困难面前伸出的援手,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和友爱。




11轮棋下来,无论是儿子,还是我,都收获太多。尤其是儿子既锻炼了棋艺、还学会了礼貌,收获了友谊,完美地完成了赛前我们家庭制定的“享受比赛、享受国际象棋”的比赛目标。


我们参加过很多次国内的国际象棋比赛,但毫无疑问,这次世少赛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而且我相信,儿子在经历过这次比赛后一定会在如何下国际象棋上有自己的感悟。



(何贵刚与何毅宸父子)


在返程的飞机上,儿子很担心地问我,刚刚看到电视上说巴西有地震,明年在巴西的世少赛我们还能去吗?我说,放心吧,能去!


关阅读

2016世少赛:陈牧野获男子8岁组亚军

2016世少赛:朱锦尔获女子14岁组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