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生活和多元参与的日本小学道德教育 ——基于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

2016-04-07 韩旭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韩旭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日语助教

为了掌握道德教育在各地各学校的实施情况,日本文部科学省每隔四年就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进行一次专项的问卷调查,并据调查结果采取因应之策。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2012年5—6月份实施的,调查对象除了全国所有的9750所公立中学以及20736所公立小学之外,还包括日本都道府县政令指定都市教育委员会共67家,市区町村各级教育委员会共1768家。笔者基于日本2012年的调查结果,分析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为我国提供借鉴。

一、日本小学道德教育:多元课程、立足生活、多主体交互

日本小学在道德教育实施中,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道德教育目标依托“多元课程”,道德教育内容立足“生活本位”,道德教育主体坚持“多元交互”。

(一)道德教育目标依托“多元课程”

日本小学为确保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专门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并且不限制课时。文部科学省对于“道德教育”的课时数则有较明确的规定,从1998年到1999年所修订的小学各科目规定课时数来看,在日本小学阶段,每学年“道德教育”课时约为35课时(小学第一学年为34课时)。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小学对于“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颇高,99.6%的小学在2012年制定了专门针对“道德教育”的年度教学指导计划,小学每年用于“道德教育”的课时数平均为35.7课时,略高于文部科学省规定的课时数。

日本小学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依托道德教育课程,还依托于其他多门学科的道德教育渗透,如生活课、学生指导课、社会课等。学校中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的,包括道德课在内,各学科、特殊活动以及综合性的学习时间等必须根据各自的特性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日本“道德教育”格外重视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等。所以,日本小学的“道德教育”经常与每学年占70课时的“综合学习时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和“特别活动”时间(从第一学年开始,每学年占35课时)互相结合,全面展开。所以,虽然“道德教育”所占的固定课时相对较少,但是结合和其他科目共同展开教育活动所占的课时数来看,“道德教育”的地位在日本的小学教育中相当重要。虽然从课时数来看,日本的“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并不突出,但是,“道德教育”没有仅限于自身课时限制,而是和其他多元课程相互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道德教育内容立足“生活本位”

“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来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归于学生生活并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实践性、生命性、整体性、体验性等。日本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现了“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道德教育内容力求接近学生生活,二是多种体验活动融入学生生活。

道德教育内容力求接近学生生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日本小学在道德教育教材编写方面,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力求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来说,新教材《我们的道德》的小学版本以两个学年为一个划分,共有三本,分别供低、中、高学年的学生使用。从课本的内容分布上来看,虽然根据学年不同,表述方法也有所分别,但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对自身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管理意识等),亲近自然、敬畏生命,和人的相处交流,社会规范、公众意识等。从道德教育内容上来说,从低学年到高学年,既一脉相承,又循序渐进,紧紧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深化和展开。二是道德教育内容借助于多种教学类用书、课外读物以及鼓励各地方学校根据当地自身特点编写的富有本地特色的教材和辅助性读物。三是在教材版面设计上注重色彩的运用。整个教材在色彩的使用上颇为明快鲜艳,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道德教育内容立足“生活本位”还体现在多种体验活动融入学生生活。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出,要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一是从活动的分类上可以看出,日本学校的体验活动种类较为丰富,较好地覆盖了日本“道德教育”教材中一直涉及并逐渐推进和强化的几个方面,如亲近自然、与人交流、体贴他人、服务社会等,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会逐步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日本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体验、实践活动。日本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开展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时,不仅局限于本科目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而是利用各门课程全方面地进行教育。同时,通过一些有目的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切身体会到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和理念,使教育的效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道德教育主体坚持“多元交互”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主体体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交互”的特点。首先,学校在日本小学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是学校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精华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二是注重多学科渗透道德教育,开展多种体验活动,促进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融合;三是学校注重家校合作,在学生道德教育上与家庭沟通交流,实现家校交互。其次,家庭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启蒙,同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伸。一方面,家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另一方面,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交互中,实现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最后,社会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大环境,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与学校、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对日本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高达84.4%的学校于调查年份中,为了更好地推进“道德教育”的开展,而去向家长和当地的居民寻求过理解和协助。针对这些学校,文部科学省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从这些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来看,占比例最多的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公开课(74.7%),并邀请家长和当地居民前来参观。除此之外,因为举办和“道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而向学生家长、当地居民寻求帮助或邀请共同参加的比例占44.7%。笔者翻阅了2008年文部科学省针对全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所进行的调查。从2008年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学校所寻求理解和协助比例最高的对象是学生家长(93.9%),其次是当地自治会、商店街、敬老会、青少年团体等相关人士(62.6%),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30.2%)和公共机关的工作人员(20.4%)。由此可见,日本小学道德教育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多元交互,其共同促进了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日本小学道德教育启示:生活本位、渗透融合、多维参与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诸多做法行之有效,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开眼看世界”,取长补短,积极学习其道德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开展。

(一)树立“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理念

德育就是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真实有效的道德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杜威认为“走进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属,陶行知明确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名言。可见,道德教育和生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日本小学“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理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摈弃道德教育就是课堂上理论说教、道德知识和理论的灌输等落后教育理念,改变道德教育结果仅仅是卷面上一个数字的错误行为,真正使道德教育走向学生生活,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生命性、整体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等道德教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途径、道德教育评价等方式的选择中,坚守“生活本位”的道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活本位”这盏道德教育之灯,照亮行驶在黑夜里的“道德教育之舰”,开拓道德教育的希望之路,点亮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二)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的渗透融合

日本小学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直观性的道德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当然,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采用多学科渗透道德教育的方式,开展多种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性教育”。

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渗透融合的教育方式避免了道德教育的理论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再加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完美配合,促进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的渗透融合,为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道德教育则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甚至语数外等科目占用道德课的课时,且道德教育只在一些节日时才被提出来,致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这种道德教育形式下,我国产生了诸多高智商、低情商,高学历、低品德的人,这不能不说是道德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当下的道德教育方式,既注重直接的道德教育,同时也注重间接道德教育的渗透,实现二者之间的渗透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三)建立“家校社”多维参与的道德教育网络

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日本小学道德教育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促进了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994年,我国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教育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要密切配合,相互促进。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多维参与、多元交互的活动少之又少。甚至有很多人将道德教育看作德育教师的工作,和他人无关,割裂了道德教育的系统性、联系性、整体性,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进行,家庭和社会配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建立“家校社”多维参与的道德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在“家校社”多维参与的道德教育网络中,家庭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引导,在社会环境的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对道德认知进行检验,如此三维交互、三位一体、对话合作,才能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的监督和保障,最终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二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