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汉情感表达的隐喻溯源 ——以“愤怒”的语言表达为例

2016-04-12 鲍志坤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鲍志坤系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但学习者知其为隐喻的并不多,往往习以为常,且不注意其意象,大大弱化了学习效果。本文以“愤怒”的语言表达为例,对英汉情感表达的隐喻进行溯源,以期在对比中加深对两种语言异同的理解。

一、隐喻:英汉情感概念化的普遍原则

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喜怒哀乐等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为了生动形象地表达这些情感,人们经常将其隐喻化。以“愤怒”为例,英语民族的人们将“愤怒”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热”来理解和经历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来源域(此处为热)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此处为愤怒),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如She was breathing fire. He is burning with rage. He is boiling over。汉语和英语一样,情感的概念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借助于隐喻。汉语中有大量体现“愤怒是热”这一概念隐喻的表达,如怒火中烧、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均通过“愤怒是热”这一中心隐喻概念化和理解“愤怒”,但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英语中的“愤怒是热”可分为“愤怒是火”和“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等,汉语中的“愤怒是热”则可分为“愤怒是火”和“愤怒是气”。换言之,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共有“愤怒是火”这一隐喻;另一方面,英语中用“热的液体”,而汉语中用“气”来进行隐喻(汉语中的“气”绝不仅仅指“空气”)。

二、英语情感表达的隐喻溯源:西方体液学说

公元前5世纪,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由火、空气、土、水四种元素组成。这一观点促成了四体液(血、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学说。根据在欧洲直至中世纪仍很流行的理论,不同人体内这四种液体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人的质、身体、精神特征以及性格。完美的人具有这四种体液的完美组合比例。不同体液占主导,就会分别产生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这一理论可围绕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三方面探讨。从生理学方面讲,四种体液制约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从心理学方面看,四种体液确定了四种典型的质,换言之,一个人的性格取决于四种体液何种在其体内占主导。例如,胆汁质类型的人易怒,是黄胆汁占主导,忧郁、胆怯的人其体内黑胆汁占优势,黏液质的人一般冷静、沉着,多血质则急躁、乐观、勇敢。四种体液的失衡,不仅影响人的质,而且会致病,而这些病一般从身体以及精神方面予以表现。例如,体内黄胆汁的过度产生不仅表现为呕吐胆汁,也表现为梦到火。同样,体内过度的血不仅表现为皮肤发红和血管凸起,而且表现为粗枝大叶和一定程度的桀骜不驯。从这个意义上看,体液学说是一种医学理论,该理论确定了疾病及其症状,同时也明确了治疗方向,即四种体液比例的失衡是致病的主因,基本的治疗原则自然是恢复平衡。

前面提到的黄胆汁与火之间的联系绝非偶然。在西方医学和哲学史上,黄胆汁、黑胆汁、血、黏液这四种体液分别对应于火、土、空气、水这四种元素。四种体液和四种元素又对应于热、冷、湿、干这四种特性,血为热和湿,黏液为冷和湿,黄胆汁为热和干,黑胆汁为冷和干。另外,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四种体液之一,而且还运输其他三种体液,因此可用于指称运行于体内的体液的混合物。四种体液与其他物质、器官以及精神现象的关系见表1。


黏液

黑胆汁

黄胆汁

特性

冷、湿

冷、干

热、干

热、湿

元素

空气

性格

冷静

忧郁、胆怯

易怒

急躁

器官

大脑(胆囊)

表1体液与其他物质、器官以及精神现象的关系黏液黑胆汁黄胆汁血特性冷、湿冷、干热、干热、湿元素水土火空气性格冷静忧郁、胆怯易怒急躁器官大脑(胆囊)脾肝心体液学说深刻地影响了英语中情感的概念化和表达。

第一,英语中“愤怒”这一情感的概念化借助“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这一隐喻。其中,“容器”这一隐喻显然来源于人体与容器的相似性,但这一隐喻是如何与“愤怒是热”这一隐喻结合,从而又产生了更为具体的隐喻“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的呢?须知人体是情感(如愤怒)的容器,这一观念并不能确保将“愤怒”这一情感概念化为“容器中的液体”,更不用说是“容器中热的液体”了。为什么不是“容器中的固体或气体”?上述体液学说为将“愤怒”这一情感概念化为“容器中的液体”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依据该学说,人体内有四种体液,正是这四种体液在不同个人体内的不同组合比例决定了个人的质、身体、精神特征以及性格。因此,英语民族人们情感的隐喻化过程中就顺理成章地偏向于液体而不是固体或气体。

第二,尽管“愤怒”这一情感概念化为“容器中的液体”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但“容器中热的液体”又该如何解释呢,为何不是“容器中冷的液体”?从前面表1可以看出,“愤怒”是与黄胆汁相对应的,而黄胆汁的特性就是“热”,同时“愤怒”也与“火”相对应,这也解释了“愤怒是火”这一隐喻。因此,可以说“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这一隐喻与体液学说完全呼应:人体是四种体液的容器,愤怒与某些液体的变热有关(无论是作为愤怒直接来源的黄胆汁,还是作为四种体液混合物的血)。

显然,英语中表达情感的词汇可以溯源至体液学说,尽管体液学说如今也许已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却远未从人们的语言中消失。体液学说以及下文论述的我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英语和汉语中情感概念化过程的异同。

三、汉语情感表达的隐喻溯源:我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理论

“气”和“阴阳”都是我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后被引入中医理论。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我国传统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这种观点被引入中医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气”概念。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等。“气”“血”“津液”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于气推动血的生成和循行以及津液的代谢。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属正常精神活动范围,不会使人致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就会使人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而发病”。这就解释了汉语中作为七情之一的“怒”何以与“气”紧密相连。事实上两者水乳交融,以至于“气”成为汉语中表示“愤怒”这一情感的最常用词,“气”可用作名词(如“生气”)或动词(如“气得浑身发抖”“别气我”“他就是想气气你”等)。很少有人注意到“气”表示“愤怒”这一语义从本质上是隐喻的。“气”的本义为“飘浮的薄云”,后又引申为“空气,气体”。我国哲学和传统医学赋予了“气”丰富而微妙的含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有关“气”的理论决定了汉语在“愤怒是热”这一概念隐喻之下选择了“愤怒是气”而不是“愤怒是热的液体”。另外,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也影响了汉语的这一选择。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和“阳”这两个对立互补的基本方面或力量组成。凡是动的、光明的、热的、固态的、强壮的等均为阳,凡是静的、晦暗的、冷的、液态的、虚弱的等均为阴。火为热故而为阳,而水为冷故而为阴。中医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均由阴阳决定,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动态平衡。“气”为阳,而“血”和“津液”为阴。根据“阴阳”理论,血、津液、水、冷均属阴,而气、火、热均属阳。因此,中国人在对世界(当然包括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体)热”自然与“气”关联而不是与“液体”关联。

总之,英语和汉语中情感的概念化一方面是隐喻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社会文化语境。虽然西方的体液学说早已成为历史,而“气”和“阴阳”学说在我国文化中仍然盛行,但这些理论均对英语和汉语中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揭示此类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化过程异同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情感的隐喻表达的理解,提高相关词汇教和学的效率。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二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