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管理 | 学校联盟: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

2016-07-10 中国教育学刊

摘要

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运行乏力的现状和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要求学校间结成联盟。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名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有益补充,改变了小规模学校“孤立无援”的发展状态。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鼓励优势竞争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快速发展。

文 | 陈国华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袁桂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9月,国务院紧急发文叫停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运动,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标志着我国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地保留并办好村小和教学点。由于我国地形各异,农村面积广阔,居民居住分散,教学点和村小的设置必不可少。在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指教学点和村小,它是为适应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学生人数较少的现实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无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会拥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尽管它们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它们是满足偏远地区学生教育需求必不可少的学校样式,未来这类学校一定会继续存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发展,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镇的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一个万能良药,这就有赖于当地政府和小规模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农村小规模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取暖”,结成联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2014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14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结成联盟,是“难兄难弟,抱团发展”的一个创举。小规模学校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有创新、有实效的。

(一)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注重其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成为每个不同经济制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学生数量少,地处偏远,往往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不受重视。各种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师资和各种教研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资源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然而,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下,还要想办法开好课程,这就需要小规模学校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从农村学校现状来看,近几年由于教育优先地位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师队伍总量相对充足,但教师的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存在,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模式,盘活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使农村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二)小规模学校运行乏力要求其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学校主动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小不受重视,学校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如四川省宜宾县某小学有150名学生、10名教师,该校硬件设施在宜宾县处于一般水平,但是该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县排倒数。通过调研发现,该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现象。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孤单徘徊,运行乏力,很难有所突破。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资源的补给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必须伴随着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提升才能起效。因此,在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对它们给予精神上的扶持与引导,使它们彻底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的怪圈,走出一条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路,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自我主动发展。因此,小规模学校的最终发展还是需要其自身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外部的支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外部的支援往往很难到达偏远的农村。因此,小规模学校自身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并不能解决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内驱力。

(三)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实现需要其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新形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权利的实现及农村的未来发展,必须受到重视。小规模学校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必要前提,并且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关系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小规模学校大多位于人口较少的偏远农村,为该地区儿童提供了最便利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是底层通过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基本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留并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底部攻坚”计划的核心环节,是振兴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农村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规模学校融入社区,丰富的社区资源可供利用,部分教育内容可以来自于社区,所以“小”可以造就特色,臻于丰富。因此,拥有丰富乡土资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开展社区化、生活化、乡土化的教育。再次,小规模学校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意味着紧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的共同体。紧密共同体的互动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在学校里,不只是知识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人格、情感、意志的丰富和发展,紧密的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在小规模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密切的互动,会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能比较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

总之,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探索符合农村需要的、基于地方实际的学校教育,探索小规模学校特殊的教学与管理规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学校成为“小而精、小而优”的学校,从而更好地体现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具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前瞻性的价值。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的价值

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同一县(区)域内多所学校之间的结盟,联盟学校之间具有独立的地位,不是从属关系,不属于一个规模较大学校帮扶或者引领其他小规模学校的模式。虽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道路多样,小规模学校联盟不是其发展的唯一选择,但可能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小规模学校通过联盟的形式可以克服各个“孤立”小规模学校的天然缺陷,发掘其固有优势,激发其发展潜力,扬长补短。通过联盟,各个学校相互协作,为创新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研模式等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总之,小规模学校联盟有利于激活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潜力。

(一)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名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有益补充

撤点并校后,在农村还存在着数量不少的小规模学校。如甘肃省平凉市截止2013年底共有小学1054所,其中农村小学926所,占小学总数的87.86%,农村100人以下小学657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62%,占农村小学的71%。该市的崇信县有54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有43所,占80%,不足50人的有20所,占37%。306个农村小学教学班中,班额不足20人的261个,占85.3%,其中10人以下的班级达到141个,占到46%。可见在部分区县,小规模学校仍然占大多数,已然成为当地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

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少地方尝试了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为农村学校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经验的做法。这种形式对于部分农村学校确实能起到帮扶作用,但对于偏远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数量较多的县(区)来说,辐射范围有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应是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援助和外界的帮扶,也不应是消极倦怠,故步自封。因此,这部分学校可以联合起来,协同创新,增强活力,开创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既然地处偏远,难以和市区优质校形成联动,那么农村学校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就成为可行路径之一。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小规模学校联盟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协同创新、共谋发展提供了组织条件。一方面,一所小规模学校的力量无论是从物质资源还是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都是有限的,无力进行改革。而且一所孤立的小规模学校缺乏与同类学校交流的渠道和机会,校长和教师容易抱持“自生自灭”的态度,也缺乏进行教育改革的愿望。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这一交流平台,可以把同类学校聚集起来,推动学校间的交流,形成学校共同体,联合发声,从而为更好地传达自身诉求、影响政府政策提供支撑,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农村教育改革提供组织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联盟内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到城市。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率先办成具有儿童本位和生活教育理念且更具有现代性的学校,那就不只为农村学校,也为城市学校的改革提供了示范。

(三)小规模学校联盟改变了小规模学校“孤立无援”的发展状态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力量的裹挟下,处于“内外无援”的孤立状态。首先,教育系统内部支持乏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化位置,学校教师在在职培训、教研活动、评优评先和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常常被忽略,教育系统内部的忽视令农村小规模学校孤独而艰难地运行。其次,教育系统外部,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不再承担本地教育的筹资责任,学校缺乏合法渠道从村社中获得资源,进而隔断了学校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学校成为乡村的“孤岛”。因此,在“内外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同一县(区)的小规模学校相互协作、抱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规模学校结盟、协同发展、相互支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创新模式。

三、通过联盟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快速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价值,在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其就近入学的权利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责任重大。因此,对待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因“小”失“大”,必须探索适合其发展的路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学校的固有缺陷,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如何达到“1+1>2”的效果,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小规模学校继续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和地方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建立共同愿景,推动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

组成小规模学校联盟的学校处境相似,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且处于同一县(区)域,有较多的可供相互交流和研究的问题,易于联合起来,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寻找办学动力和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愿景是学校联盟中学校校长及教师的内心图景,它贯穿整个联盟,让联盟有一种共同性,从而保障其在各种活动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愿景是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的发展预测,是各联盟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和设想。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小规模学校联盟为例,其共同愿景是:学校常规管理有新突破,教师发展有新期待,学校发展有新面貌。根据此愿景提出了联盟学校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提升:发展领导力有提升,干部执行力有提升,教师教学力有提升。此外,提出了联盟发展的具体措施,即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愿景的制订能够促使联盟内各个学校融情聚力,采取有效行动,进而推动共同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化解联盟内学校资源短缺

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小规模学校联盟可以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首先是紧缺师资的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教师,这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如四川省广元市某县(区)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共12所,这12所学校学生人数总计571人,专任教师共计171人,专职艺体教师仅8人,不足一校一人。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邻近学校可以互相聘用艺体教师,实现艺体教师的走教制,达到紧缺师资共享。除了师资的共享外,一些教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也可以在联盟内实现。

此外,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由于学校的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进行拨款的,学生数少,则经费少,相应地用于学校校本教研方面的经费也会减少。一个学校内的教研活动很难展开,而通过学校联盟,几个甚至十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接受培训成为可能。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学习交流、片区联谊、中层以上干部培训、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成员学校艺术节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联盟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热情,也让教师们有了交流小班教学经验的平台。

(三)鼓励优势竞争,激发联盟内学校发展潜力

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一人肩负多学科教学压力,工作量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再者,由于教师人数少,一个学校中一个学科可能只有一位任教教师,教师间绩效和能力等方面的竞争相对较弱,教师容易养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习惯。因此,联盟内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竞争的方式,激发学校创新的潜力和发展的动力。联合起来,既要一起发声、共同改革,更要彼此影响、相互竞争。因此,联盟内学校要寻找自身优势,树立自信,主动作为,进行特色教育教学。小规模“小”并非死路一条,而是充满无限生机。因为规模小,所以灵活,容易创新教学形式并进行特色教学。总之,联盟内的学校并不是同质、毫无特色的,而是各具特色,协同发展,最终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图景。

事实上,在已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小班小校”是农村学校的基本面貌。因此,不应将小规模学校建设视为一种暂时性行为和过渡性政策,小规模学校建设不仅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要视为一种长期性的基本建设,不能因“小”失“大”。小规模学校联盟不失为一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


回复关键词“核心素养”,可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文章。


声明与致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六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中国教育学刊采编系统已上线,请大家登录官方网址 http://www.jcse.com.cn 赐稿。

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学刊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获取更多内容请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