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管理 | 小学生周末时间安排比例失调与调适 ——基于北京市小学生周末时间分配状况的调研

2016-07-11 万作芳 朱宁洁 中国教育学刊

摘要

北京市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分配现状是绝大多数学生周末睡眠时间相对充裕,县郊学生睡眠时间最少;农村学生学习时间最少,城区学生英语学习用时最多;体艺科技娱乐时间性别差异明显,年级越高锻炼时间越少;学生空闲时间更喜欢娱乐玩耍,农村学生时间自主性最强。

为改善这一现状,建议还原周末时间的休闲本性,增强学生时间安排的自主性;政府分城乡精准布局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发展机会;学校家长合力合理规划周末时间,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 | 万作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朱宁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博士


为反映小学生周末活动状况以及各种活动在小学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笔者对北京市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分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选取了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平谷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农村校2所、县郊校2所、城区校2所共6所小学,以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周末时间分配状况为主要研究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由封闭性题目和开放性题目组成,其中以封闭性题目为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所在学校、年龄、年级、性别等;二是学生周末安排现状,包括个人生活必需时间、学习时间、社会交往时间、闲暇时间以及时间自主性等方面。

在农村校,选取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向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8份。县郊和城区校,则在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发放问卷,其中县郊发放问卷438份,城区发放问卷364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060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2.5%为男生,47.5%为女生;34.3%为城区学生,41.3%为县郊学生,24.4%为农村学生;16.6%为一年级学生,15.1%为二年级学生,15.5%为三年级学生,16.3%为四年级学生,17.1%为五年级学生,19.4%为六年级学生。

一、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分配现状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北京市小学生周末时间分配基本状况、不同类别的差异等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小学生周末时间分配现状如下。

(一)绝大多数学生周末睡眠时间相对充裕,县郊学生睡眠时间最少

“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是我国政策文件中对小学生睡眠时间的规定。调查发现:北京市20.6%的学生周末每天睡觉时间在10小时以上,63.5%的学生周末每天睡觉时间在7~10小时,只有15.9%的学生周末每天睡觉时间在7小时以内。参与调查的学生中,38.2%的学生周末两天会睡懒觉,61.8%的学生周末两天不会睡懒觉。

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县郊学生睡眠时间最少。城区学校的学生周末睡眠时间多于县郊及农村学校的学生,农村学校的学生周末睡眠时间又多于县郊学校的学生。单因素方差分析(F=11.73,p<0.001)发现,不同地域学校的学生周末睡眠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二)农村学生学习时间最少,城区学生英语学习用时最多

30.8%的学生表示周末学习语文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39.4%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19.2%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10.6%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35.5%的学生表示周末学习数学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34.6%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18.4%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11.5%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43.5%的学生表示周末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28.0%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15.7%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12.8%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域学校的学生周末学习语文的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村学校学生周末两天花在学习语文(F=82.00,p<0.001)、数学(F=81.77,p<0.001)和英语(F=95.84,p<0.001)上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城区及县郊学校的学生。城区学生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最多(见图1)。


 (三)体艺科技娱乐时间性别差异明显,年级越高锻炼时间越少

19.9%的学生表示周末体育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内,32.3%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19.7%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有28.1%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花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上的时间,47.2%的学生在1小时以下,25.5%的学生在1~2小时,13.5%的学生在2~3小时,13.8%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科学技术类用时方面,63.1%的学生表示在1小时以内,25.6%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7.2%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4.1%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玩耍娱乐时间方面,23.8%的学生表示在1小时以内,28.4%的学生表示在1~2小时,19.5%的学生表示在2~3小时,28.3%的学生表示在3小时以上。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域学生周末体育锻炼的时间(F=25.29,p<0.001)、艺术类活动时间(F=36.03,p<0.001)、科技类活动时间(F=8.38,p=0.0014<0.01)以及娱乐玩耍时间(F=57.06,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

城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最多,但年级越高锻炼时间(F=52.36,p<0.001)越少(见图2)。农村学生花在艺术和科技上的时间最少。城区学生花在与小朋友玩耍上的时间明显少于农村和县郊学生。


不同性别的学生周末两天花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上的时间(F=51.11,p<0.001)、科学技术类上的时间(F=4.43,p=0.008<0.01)以及与小朋友玩耍上的时间(F=20.31,p<0.001)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周末艺术课程学习时间明显少于女生(见图3),女生花在科技类以及与小朋友玩耍上的时间少于男生。


(四)学生空闲时间更喜欢娱乐玩耍,农村学生时间自主性最强

关于周末时间是否是自己安排的,15.2%的学生表示“完全是”,37.7%的学生表示“大部分是”,37.6%的学生表示“有时是”,9.5%的学生表示“从来不是”。参与调查的学生中,17.2%的学生表示周末两天“没有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82.8%的学生表示周末两天“有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在周末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里,被调查学生中,44.3%的学生喜欢娱乐玩耍,如与小朋友玩耍、看电视等;20.9%的学生喜欢做与兴趣爱好相关的事情,如读课外书、参加感兴趣的艺术类和科技类活动等;19.6%的学生喜欢做与课业相关的事项,如预习、复习等;14.4%的学生喜欢进行体育运动;喜欢睡觉休息的为0.8%。与此相对应,当被问到“如果您周末有更多的时间,希望用来做什么?”时,63%的学生希望多点时间用来发展兴趣爱好和娱乐玩耍,37%的学生希望多点时间进行与课业相关的活动。

县郊学生空闲时间最少,时间自主性最弱;农村学生时间安排自主性最高。卡方检验显示,在不同地域学校的学生周末有无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方面(χ2=42.37,p<0.001)、周末时间自主程度方面(χ2=39.80,p<0.001)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73.9%的县郊学校的学生表示“有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这显著低于城区及农村学校的学生。51.2%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表示周末时间“大部分是”自己安排的,这显著地高于城区及县郊学校的学生,而26.2%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表示周末时间“有时是”自己安排的,显著低于城区及县郊学校的学生。39.1%的城区学校的学生表示其周末时间“大部分是”自己安排的,显著高于县郊学校的学生。

年级越高的学生时间自主性越强。卡方检验(χ2=80.88,p<0.001)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周末时间家长干预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34.2%的一年级学生表示其周末时间“大部分是”家长安排的,这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表示“从来不是”的比例仅为8.4%,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21.2%的二年级学生表示其周末时间“完全是”家长安排的,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表示“有时是”的比例为39.1%,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见图4)。


二、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分配特征

时间具有二维性。一方面,时间是自然的,时间资源与学生生活中的其他资源相比,在社会中的分配是绝对公平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另一方面,时间又是社会的,时间分配不是纯主观的行为,时间指标能够反映各种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能够反映学生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其分配结构以及活动内容受社会、经济和个人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间体现了活动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小学生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的体现。综观以上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周末时间分配具有以下特征。

(一)小学生周末时间存在课堂化倾向,学习意愿很强

学科学习时间和参加各种辅导班等与学习有关的时间在小学生周末生活中占据相当比重。另外,约有37%的小学生愿意在自己周末可支配的空闲时间里从事与课业相关的活动。这种现象说明,学校生活已浸入小学生周末的居家生活之中,小学生的周末生活仍然是课堂生活的延续,并没有实现其休闲本质。

县郊和城区小学生花在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学习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花在社会交往、玩耍娱乐等方面的时间,导致娱乐玩耍成为众多小学生的周末渴望。与同伴群体的交往、玩耍和娱乐等是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了解他人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处在6~12岁之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和生活圈的相应扩大,他们逐渐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倾向。

通过游戏玩耍,小学生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利用别人的观点去校正自己的观点;通过游戏玩耍,小学生可以树立规则意识,提高规则理解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遵守规则。最重要的是,规则游戏对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社会交往的产物。通过与小伙伴的游戏玩耍,小学生可以养成规范的社会性行为习惯,形成参与有规则支配的社会活动的能力,为成长中的积极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相互间社会性影响的作用,认为儿童智能发展需要相互之间的协作,这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协作同样重要。让孩子拥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在群体中感觉自在,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周末生活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二)时间分配性别差异明显,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安排

性别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等的选择。调查显示,男生花在艺术方面的时间显著少于女生,女生花在科技类上的时间显著少于男生。这说明,性别差异影响小学生周末时间的分配,时间分配状况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性别角色的确定有利于儿童的顺利成长和适应。对其成因各心理学流派均有解释。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生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都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塑造性别定型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在建立了基本的性别统一性这个目标之后,就开始获得一套系统化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即性别图式,进而影响儿童的信息加工模式。

但也应充分认识到,严格地界定性别角色标准会限制小学生的行为发展。当代许多著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学生比性别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更高、自尊性更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好。所以,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的支持。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均需要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促进男女小学生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

(三)时间分配城乡差异明显,县郊学生周末学习时间高于城区和农村的学生

数据显示,农村学生学习时间明显少于城区和县郊学生,但其社会交往时间明显多于城区和县郊学生,其时间自主性较强但时间控制性较弱;县郊学生时间安排比较紧凑,自主性较弱。学生的学习发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情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提供社会、文化、情感的支持,这些支持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与其他成人和孩子积极互动的机会。教师和家长建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促进并提高儿童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特定社会环境下,农村、县郊和城市孩子不同的时间分配,反映出各自生活的侧重点,这些侧重点将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走向。农村孩子充裕的社会交往时间将强化其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较强的时间自主性有利于发展孩子自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城区和县郊学生紧凑的时间安排将增强他们生活的计划性和调控性,较弱的时间自主性或说明、或预示着学生较弱的独立性,这不利于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

三、小学生周末时间的调适应对

(一)还原周末时间的休闲本性,增强学生时间安排的自主性

周末时间本质上是一种休闲时间,是在社会规定的劳动时间之外、个人作为主体的自由活动时间,是从事劳动后对身心进行调剂的过程。其特点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条件自由选择休闲方式,用于娱乐、休息和其他自由活动。以周末为代表的休闲时间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凡勃伦、斯宾塞、马克思都论述过闲暇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称“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真正的财富”,未来“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当人们能用较少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财富时,休闲时间具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人们在休闲、自由时间更容易构建新观念、孕育新思想、作出新发现,从而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OECD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将自主行动作为三大要素之一,自主不仅是制约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自强、自立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受用的技能和创新精神、自我判断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需要在周末等休闲时间促进和养成。小学生处在6~12岁之间,按照埃里克森对人的八个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任务的划分和理解,这个阶段是儿童自我生长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其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勤奋对自卑,属于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为将来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找工作作好准备。PISA2012核心素养测试发现,我国上海学生每周需要花费13.8小时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OECD国家平均课外作业的时间为4.9小时,我国的课外作业时间是OECD国家的2.8倍多。这些数字说明上海学生优异的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付出的是学生课内外作业负担重的代价。这种高负担对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学习能力、天性童真带来的损害,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和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如果能够对学生周末时间、学习时间深入地进行经常性、制度化的分析,不断盘点时间分配中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做法,将有助于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

(二)政府分城乡精准布局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发展机会

时间是社会的内在要素,时间分配具有社会性也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访谈发现,农村几乎没有教育培训机构,若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需要坐车到县城。这导致农村学生即使有参加兴趣班的需求,在现有条件下也难以得到满足。很明显,农村学生时间支出中明显缺乏的兴趣活动,不是农村学生生活中不需要这类活动,而是学生生活的现有条件没办法满足其对这类活动的需求。限于所处的物质空间环境,农村小学生的周末安排呈现出较为自然的状态,城区小学生周末兴趣班上课时间占周末全部时间的比例较大。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曾区分了两种时间类型:序列时间(sequential time)和结构时间(structural time),周末是从学校系统向家庭系统的时间流逝过程,发生在学生的心智之中,同时塑造学生的心智。若周末时间分配的区域性特点过强,区域分化过大,很容易形成不同区域学生的社会心智差别过大,导致区域社会的思维水平出现较大差距。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出合理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要使这种社会结构拥有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价值。这两者都与社会的心智和思维相关。从社会学角度看,时间是一种社会互动,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构成长时段的社会变迁。来自较低社会阶层和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缺乏父母、家庭、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往往在教育机会竞争中过早被淘汰出局,失去文化资本的优势地位,进而在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筛选和分配机制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教育再生产了社会阶级,完成了阶级地位的代际传递。城乡小学生时间分配结构所显示出的分化非常明显,而分化必须伴之以整合才能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分化与整合过程的不同步构成我国现阶段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增加整合的作用。政府应在尊重市场、社区整合作用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城乡学生需求,以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建立和维持基本的社会活动秩序,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机会。针对农村、城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城乡均衡布局区域内教育和社会资源,在农村或以农村小学为中心,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或在周末开放学校,使学校成为农村社区的重要文化资源,或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与城区、县郊尽可能相同的均衡发展机会。在城市,宜建立免费共享的亲子交流中心或伙伴游戏中心,给孩子提供娱乐玩耍设施,增加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机会。

(三)学校家长合力合理规划周末时间,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复杂性成为社会的基本要素。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如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同样重要。在复杂社会情境下,学生必须确立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形成正确了解他人的能力。而周末时间正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建立正确的自我、形成自身实践能力的最佳时间。所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不仅需要在校学习时间的支撑,还需要周末自主时间的配合。因为儿童是智能的主动创造者与探索者,这一切都源于儿童内在主动发展的动力。在教育中,应当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了解儿童思维的结构与特点,以最合适的方法与环境帮助儿童构建自己的力量。

利用周末时间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学校与家庭是影响学生时间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学校和家长需要尊重学生周末时间,合理规划,实现周末时间的最佳价值。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加强时间的计划性,社区需要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建立教育培训基地,改善社区环境,使农村孩子可以就近培养兴趣爱好,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对县郊小学生而言,建议增强其时间自主性,提高小学生自我安排时间的能力。对城区小学生而言,建议多为孩子结对子,形成良性互动的同伴群体,使小学生想玩的时候有伴玩,这对于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回复关键词“核心素养”,可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文章。



声明与致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六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中国教育学刊采编系统已上线,请大家登录官方网址 http://www.jcse.com.cn 赐稿。

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学刊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获取更多内容请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